《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

ID:37782248

大小:4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31

《穿井得一人》教案_第1页
《穿井得一人》教案_第2页
《穿井得一人》教案_第3页
《穿井得一人》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穿井得一人》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翻译《穿井得一人》,积累文言词语。(2)分析故事情节。(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理解寓言的寓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故事中明确,对于生活中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2、听故事《三人成虎》,说说这个故事的寓义。2、介绍《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

3、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初读课文。2.重点词语释义溉汲:浇田、打水。居:停留。及:到了……的时候。国人道之: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使:使唤。吾:我家。对:回答。不若:不如。穿井:打井。穿,挖掘,开凿。闻:第一个“闻”是“听到”的意思,第二个“闻”是“使知道”的意思。常一人居外: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3.整体感知《穿井得一人》讲述了这

4、样一个故事:宋国有家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二、合作交流重点深研1.《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全文共分三层。第一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用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第二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去。第三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2.根据文意,你觉得宋国国君为何会对一个百姓家挖井的事情感兴趣?因为从井中挖出人的事情是少有的、新奇的。而

5、且全国上下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并议论。3.从文章出现的人物的角度谈谈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思考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从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一定要眼见为实,亲自打听才可以下结论。三、小结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6、。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六、布置作业完成书后练习。【板书设计】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趣说为“穿井得一人”↓误传为“穿井得一人”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丁氏告诉话的真正意思【教学反思】可以先让学生在整体阅读,疏通字词的基础上,勾画出有歧义的的句子,然后谈谈产生歧义的原因,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先明确本文能给人们的启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