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本质论

创新教育本质论

ID:37685175

大小:5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28

创新教育本质论_第1页
创新教育本质论_第2页
创新教育本质论_第3页
创新教育本质论_第4页
创新教育本质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新教育本质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创新教育本质论创新教育本质论http://www.hzjys.net/xkweb/shuxue/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58张华《教育参考》2000.5更新时间:2004-11-8尽管各种媒体和实践界把“创新教育”炒得沸沸扬扬,但眼下的“创新教育”还基本上停留于口号。究竟什么是“创新教育”?为什么倡导“创新教育”?怎样实施“创新教育”?这是首先需要从理论上廓清的问题。关于“创新教育”一、“创新”的原初意义据考,“创新”(innovation)一词作为一个学术用语首先是由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

2、ter)所确立的。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创新”概念并作了初步探讨。熊波特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能够使原来的成本曲线不断更新(降低成本),由此会产生超额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创新与“发明”(invention)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过程: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因此,“先有发明,后有创新”;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而非维持既定陈规的工匠或模仿者,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风格或基本职能。后人在其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两门经济学的新

3、的分支学科——“技术创新经济学”与“制度创新经济学”。由此看来,在经济学的视野中,创新主要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它所揭示的是技术及制度的创新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有机联系,换句话说,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和企业利润的革新行为,才是名副其实的“创新”。正如有人所指出的:“创新不是‘创新新东西’的简单缩写,而是具有特定的经济学内涵的。”②为什么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视为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的基本国策?对这个问题只能从创新的原初意义上理解。所谓“国家创新体系”,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界定,是指由一系列公共机构(国家实验室、大学)和私营机构(企业)组成的系统网络

4、,创新是这些机构相互联系、作用和影响和活动的结果。③也就是说,“第11页共11页创新教育本质论国家创新体系”是科研机构和企业机构产生有机联系以实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内在机制。我国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盖有两方面根据。首先,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提倡技术创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从根本上扭转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脱轨的局面,是我国市场经济健全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谁善于创新知识、谁善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谁将在知识经济时代独占螯头。所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是我国迎接知识经济

5、时代挑战的重要举措。通过以上考察,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创新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创新理论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技术、制度的变革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我国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既针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确立市场经济健全发展的机制,又因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第二,“创新教育”是我国新造出的一个术语,要把“创新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需要重新确立“创新”的教育学涵义,这种“重新确立”需要适当考虑“创新”的原初意义而不能凭空进行;第三,是否可以在“国家创新体系”前面加上定语使之成为一个教育话语(比如“高等教育国家创新体系”、“教育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等等),这需要首先对“国家

6、创新体系”进行合理的教育学诠释,否则会无休止地产生一些令人费解的词汇。二、“创新”的教育学涵义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邻近学科,有没有“创新”这一概念?没有。但有一个近义词“创造”。“创造”“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测验”等等是创造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心理学中“创造”的涵义是什么?我国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给出了极为清晰精到的阐释:1.指在问题情境中超越既有经验,突破习惯限制,形成崭新观念的心理历程。2.指不受成规限制而能灵活运用经验以解决问题的超常能力。以上两种解释,其相同之点是均将创造视为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其相异之点是前者视创造为思考历程,后者视为思考能力。基于此,在心理学上研究创造者

7、,也从两方面去研究:其一是创造性思考的研究,旨在了解创造究竟是怎样的历程;其二是创造力的研究,旨在了解创造一事究竟包括哪些能力。⑷由此看来,心理学中的“创造”概念或者持“过程取向”,着跟于探究“创造性思维”过程与规律;或者持“结果取向”,着眼于探究“创造力”的因素、结构与机制。第11页共11页创新教育本质论心理学中的创造理念能否直接作为创新教育的价值追求?不能。第一,大多数心理学研究是基于科学范式而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揭示“价值中立的”、“四海皆准”的创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