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观之_以道观之与以类观之_以先秦为中心看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_杨国荣

以人观之_以道观之与以类观之_以先秦为中心看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_杨国荣

ID:37556683

大小:827.27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5-25

以人观之_以道观之与以类观之_以先秦为中心看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_杨国荣_第1页
以人观之_以道观之与以类观之_以先秦为中心看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_杨国荣_第2页
以人观之_以道观之与以类观之_以先秦为中心看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_杨国荣_第3页
以人观之_以道观之与以类观之_以先秦为中心看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_杨国荣_第4页
以人观之_以道观之与以类观之_以先秦为中心看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_杨国荣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人观之_以道观之与以类观之_以先秦为中心看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_杨国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以人观之、以道观之与以类观之———以先秦为中心看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杨国荣摘要:在中国文化中,事实的认知与价值的评价彼此交错,从道、礼和语言的层面观察,认知都展现出以人观之的向度,其过程不仅限定于狭义的对事实的把握,也同时指向价值的评价。从认知方式的角度看,这种认知取向既表现为以道观之,又呈现为以类观之。前者关注对象本身的关联性、整体性、过程性,内含辩证思维的趋向;后者从类的层面把握对象,并以类同为推论的出发点,体现了不同于演绎推理的思维特点。能知层面的以人观之与所知层面的以道观之、以类观之,同时指向知行过程的有效性、正当性、适宜性,并在中国文化中具体表现为明

2、其宜的认知取向,而论证与特定情境的适合,既涉及理,又关乎事,在实践过程中融合了中国文化中的各种认知特点。关键词:认知以道观之察类明其宜作者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200241)。20世纪上半叶以来,对中国文化在认知层面的特点,便存在不同的理解。在较长的时期中,将“逻辑和认识的意识不发达”①与中国文化相联系,似乎成为了主流的看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些方面,如注重辩证逻辑,也开始得到关注。②晚近以来,则可进一步看到从体知等层面考察中国文化的趋向。③这些理解对中国文化在认知层面的不同取向各有所见。然而,从总体上看,中国文化在认知取向方面呈现

3、哪些特点?这些特点的哲学意蕴是什么?它们与道、礼、语言等文化观念和文化形态具有何种关系?这些问题似乎仍需作进一步的思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的认知基础与结构研究”(项目号:10&ZD064)以及教育部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实践智慧:历史与理论”(项目号:11JJD720004)的阶段性成果。①金岳霖:《中国哲学》,《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②参见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③参见陈少明主编:《体知与人文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64·以人观之、以道观之与以类观之一、“知”的双重内涵狭义

4、上的认知首先关乎事实,并以求其真为指向。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事实的认知与价值的评价往往彼此交错。“知”既涉及“是什么”层面的事实内涵,也关乎“意味着什么”层面的价值意义。“是什么”以如其所是地把握事物本身的多样规定为指向,“意味着什么”则以事物对人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为关切,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认知方面。从对象的层面看,认知在宽泛意义上指向物。但在中国文化的视域中,“物”与“事”难以分离。韩非已对“物”与“事”加以对应:“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韩非子·解老》)这里所说的“事”大致包含二重涵义,从静态看,“事”可以视为进入知、行之域的“物”;就动态

5、言,“事”则可以理解为广义之行以及与知相联系的活动,所谓“事者,为也”(《韩非子·喻老》)。①前者涉及内在于人的活动之中的“物”,后者则可进一步引向事件、事情、事务等。“物”同时也表现为“事”,如郑玄在《大学》注中所谓“物,犹事也”。作为人之外的对象,“物”首先与狭义上的认知相关,其意义也相应地关乎事实;以人的知行活动为存在前提,“事”则包含价值的内容,对其把握也相应地涉及价值层面的评价。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作用于“物”和成就于“事”并非相互分离,所谓“开物成务”,便表明了这一点:这里的“务”也就是“事”,物非本然,可以因人而开。在此意义上,物与事彼此相通:物

6、可通过“开”而化为事,事也可以通过“成”而体现于物,两者在人的活动中相互关联。“物”与“事”的如上沟通,体现了认知与评价的相关性。按中国文化的理解,人固然有求知的能力,对象也包含可知之理,但仅仅以对象本身的规定(物之理)为指向,则永远无法穷尽对象:“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与愚者若一。学,老身长子而与愚者若一,犹不知错,夫是之谓妄人。”(《荀子·解蔽》)要避免泛然地求知,便需要引入价值目标:“故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

7、?曰圣也。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荀子·解蔽》)这里涉及对“知”(学)的意义之理解:单纯地以事物自身的属性(物之理)为对象,其结果总是“没世穷年不能遍”,这种“知”的过程对人没有实际意义。所谓知“止”,就是超越这种单纯的认知趋向,其具体的内容则表现为以一定的价值目标来规定认知过程,而所谓“圣”,便可视为这一类价值目标。在中国文①《尔雅》又以“勤”释“事”,以“劳”释“勤”。“勤”与“劳”都和人的活动、作用相联系,后者又进而与知交融或相涉。·65·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化看来,正是这种价值目标,使认知得到了限定,由此

8、展开的认知过程,则相应地将避免与人无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