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体行为到言说行为_修辞动因下言说动词的扩展_马云霞

从身体行为到言说行为_修辞动因下言说动词的扩展_马云霞

ID:37555483

大小:401.3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25

从身体行为到言说行为_修辞动因下言说动词的扩展_马云霞_第1页
从身体行为到言说行为_修辞动因下言说动词的扩展_马云霞_第2页
从身体行为到言说行为_修辞动因下言说动词的扩展_马云霞_第3页
从身体行为到言说行为_修辞动因下言说动词的扩展_马云霞_第4页
从身体行为到言说行为_修辞动因下言说动词的扩展_马云霞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身体行为到言说行为_修辞动因下言说动词的扩展_马云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5期(总161期)从身体行为到言说行为*———修辞动因下言说动词的扩展马云霞(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81)提要汉语中有一类表示身体行为的动词,规律性地引申出言说类语义,进入言说的语义域,体现出具体语义类与抽象语义类之间的系统关联。这类词词义的引申有其修辞动因,具体有隐喻、转喻两类引申机制。关键词词义演变隐喻转喻身体行为言说行为一、引言1.修辞动因与语言创新语言创新是语言表达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创新常常体现为语言使用者不断试图扩充语言表达形式、提升语言表现能力,而这种普遍

2、诉求往往首先表现为修辞活动。修辞是语言表达的前沿阵地,其中既有对语言新形式的创造,也包括对现有语言形式的扩展使用,从而推动语言的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修辞是引发语法、词汇变化的主要动因。在词汇系统中,新词新义同样首先是由修辞催生的。就词语对人类行为的指称而言,一种行为方式只需要一个或少数几个词语即可表达。但行为方式在现实中的实际表现是复杂的,有从各个角度体现出来的细微差别,同时人们对行为方式的理解也是复杂的,有各种观察、体验的角度。为了更加深刻、细致而准确地反映出这些差异,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语言上的创新,这

3、表现在词汇系统中,就是新词新义的不断产生。尤其是言说这样一种与人类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行为,有其丰富的表现方式和功能类型,需要人们更细致、生动地进行个性化、区别化的刻画。因应这一修辞性的需要,语言中确实创造了一些专门表达言说的动词,同时也从其它类别的动词派生出言说义。这在各种语言中都有体现。在汉语中有一大批表示身体行为意义的动词,规律性地引申出言说类语义;同时还利用这些新义构造了大量新词,就是这种修辞需要的具体体现。*本文写作过程中承蒙《当代修辞学》编辑部提出非常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并帮助厘清文中多处关键性的解释

4、,深致谢意!-63-2.身体行为与言说行为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身体行为与言说行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身体行为与言说行为有相似关系。在具体动作方式、动作对象、动作过程、动作结果等诸方面,身体行为与言说行为都有可类比性。特别是在动作结果上,两者有精妙的相似之处,不同在于身体行为动作结果的实现要依靠身体的实际动作,而言说行为则是通过实际话语的语义内容。其次,身体行为与言说行为有邻近关系。同一主体的不同身体行为,不仅会因为由同一主体发出而具有空间上的邻近性,而且往往会因连带发生、彼此影响而有了时间上的邻近性。同时言说

5、行为本身也是一种身体行为,常伴随某种身体行为发生,因而两者处于邻近关系中。相似关系和邻近关系是身体行为动词引发言说行为义的隐喻和转喻基础。身体经验是我们最为基本的认知经验,以此为基础来扩展其它认知域包括言说域的经验,在语言中具有普遍性。相比来说,身体行为更为具体直观,而言说行为则需要识解抽象的语义内容。通过形象的身体行为去认知抽象的言说行为,也是符合隐喻、转喻的一般认知规律。3.词义引申与修辞现象词义的引申变化总是在一定语境中完成的。身体行为动词本来是用于关涉身体动作的语境中的,当出现在某种关涉言语的语境中时,

6、意义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实际语料来看,身体行为动词最初总是在这种言语的语境中表示言说意义。可以推断,这类词最初使用在言语的语境中是一种创新,是一种临时的修辞性现象,但被频繁使用在此类语境中后,久而久之就引申出了言说义,成为词的一个固定义项。如:“刺”的身体行为义表示“用锐利之物戳入或穿透”,“提”则表示“悬持;拎起”,依靠身体的实际动作来实现,其宾语论元是承受动作的对象,但它们可以出现在下面句子中:(1)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一》)(2)大王提空名以向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

7、取也。(《汉书·黥布传》)这时它们是用在言说的语境中,其宾语论元已经变化,表示的具体语义是言说的内容,这一变化使得它们所表示的不再是具体的身体动作,而是依赖言说、通过言说内容来实现的动作,其词义也就有相应的引申,分别表示“指责;讥讽”“说起;提出;举出”的言说义。有些身体行为动词,用于不同的言说语境中,会逐渐引申出不同的言说意义,如“攀”的身体行为义是“牵挽;抓住”,在元朝关汉卿《望江亭》“每日只在清安观,和白姑姑攀些闲话”中,“攀”表示“说、谈”;而在元朝无名氏《抱妆盒》“那厮打得昏了,休听他胡攀乱指者”中,

8、“攀”义为“牵扯;牵连”。“举”的身体行为义为“双手向上托物”,在《韩非子·五蠹》“故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中,表示“谈论;称引”;在《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表示“提出;发问”;在《荀子·不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恶,非毁疵也”中,表示“指责、揭发”。因此,这些动词所引申出的具体言说意义,与其所使用的言语环境有密切关系。一个词的词义有多个侧面,人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