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实践概念

认识和实践概念

ID:37525319

大小:1.50 M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5-12

认识和实践概念_第1页
认识和实践概念_第2页
认识和实践概念_第3页
认识和实践概念_第4页
认识和实践概念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识和实践概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认识与实践第一节认识的结构和本质一、认识的结构二、认识的本质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一、认识的结构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他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1.认识的主体、特点和形式主体的特征: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等。其中社会性是最本质的。主体的形式: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等。其中社会主体是主体的最高形式。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2.认识的客体、特征和形式认识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

2、的属性。认识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3.认识工具及形式认识工具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认识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需要通过工具来实现的。认识的中介既表现为以往认识过程的知识的积累,也表现为新的认识过程开始的基本前提。4.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价值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审美关系,即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

3、认识的本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二、认识的本质2.反映、选择与建构在认识的本质中,反映的、摹写的方面与能动的、创造的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建构或重构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表现。3.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主体素质包括主体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认知结构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它们共同制约主体反映客体的全过程。第一,认知结构制约人们每一具体认识过程的目标选择。第二,主体不仅要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选择客体,也要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整理来自客体的信息。第三,主体不仅按一定

4、认知结构选择客体和整理客体信息,而且按这种认知结构对客体作出解释。再次,主体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行想象时,也伴有意志、情感、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主体的精神素质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的重要表现。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主体的意志、情感等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过程和结果。其次,主体在许多情况下能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和认识。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主张“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主张

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4.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知”与“行”的关系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行关系随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对立,也鲜明地表现出来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关系的研究对于我们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与认识理论有重要意义。首先,中国古代先贤对知行关系的

6、研究对我们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其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关系讨论是以道德理念与修身养性为主旨。这对我们研究、理解道德实践和道德建设是具有现实的启发与借鉴意义的。再次,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关系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国化、民族化的一个中介性因素,它有利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和中国传统认识论精华融会贯通,发展和建立具有现代意义和中国特色的认识论体系。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

7、感官得到通过思维抽象得到直接性、生动性间接性、抽象性表面的、外部的内部的、本质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低级阶段高级阶段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3.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反对割裂两者的错误倾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认识过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