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德育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应得到重视——重视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德育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应得到重视——重视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摘要: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启蒙智力与能力、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学段。小学教师应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耐心教育、方法得当,与家长、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关键字:德育,小学教学,重视小学生思维片面,经验和阅历不足,容易产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模糊甚至错误观点。而小学阶段,对于小学生的智力启蒙、能力培养、优良品德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是最佳时期。“学校无大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小学教师应该担负起学生的德育工作,义不容辞、以身示范、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在思想品
2、德方面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小孩子进入小学阶段,跟周围的老师、同学一起学习生活,是各种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就要主抓德育工作的关键期进行教育,首先一定要从小事做起,教育学生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比如不乱吃、不乱吐、不乱扔;见到老师问声好;看见废纸、果皮等随手拾起来。看似都是小事,但是点点滴滴,滴水穿石,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就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养成。其次,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身过硬。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身教,顾名思义,就是以身示范,优势在于直观性强,感召力大
3、。我们知道“润物细无声”,教师自身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素养以及平时的言行举止,都时时处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德育不好,可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可能是次品;体育不好,可能是废品。”未成年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很高,可塑性很强,教师的一言一行,做人行事甚至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可能成为周围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如果没有一个好榜样,又怎么能奢望教出一群好孩子呢?所以,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本身过硬,在价值观方面、为人处世方面、言行举止方面不断提高不断加强,完善自我价值和人生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化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在自己的教育工
4、作中牢固树立“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观念,高度重视德育工作,齐抓共管,亲密配合,用行动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人类灵魂工程师”、“蜡炬成灰泪始干”、“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么多赞美教师的诗词,全校教职工都应当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知行如一,做到真正的为人师表。二、、耐心教育,方法得当(一)首先要热爱学生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育根植于爱,爱心是打开小学生心扉,开启小学生道德和智慧,塑造小学生美好人格的金钥匙。1上课时认真负责,讲解详细;下课时和蔼可亲、笑容可掬;管理上民主宽容、刚柔相济;面对升学竞争、面对分数第一的教育现实面
5、前,一碗水端平,公平无私。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小学生会觉得自由愉悦,与教师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小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2、赏识好学生,喜欢“坏”学生。每个班级里都有学习好守纪律的乖学生,也有学习差纪律松散的“坏”学生,作为教师,不能宠爱好学生,忽视“坏”学生,而应该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必要时,可以使优秀的学生和差生形成一帮一的互扶机制。3、有分寸、有时机、有目的的批评。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爱,从心里上乐
6、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4、爱学生就不会发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教师是学生“传业授道解惑”之师,学生不是教师的私有财产,不能随便打骂体罚。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律和纪律都较差,发生问题时教师应该耐心细致,如果教师过多地横加指责,加以惩罚,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既于事无补,又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当学生出错时,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立即横加指责,加以惩罚,而是要了解情况,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犯错:如果是父母家庭的原因,就和学生交心谈心,诚恳地要求帮助他们;来时犯错、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找出原因,订立计
7、划,监督实施,最终改正;如果是精神上的压力,就应该真诚地开导他们,细致耐心,开解他们心里的疙瘩从而达到“标本兼治”。惩罚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改正错误,体罚是不对的,一则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对他们的身体造成损伤,严重的还要负担刑事责任;二则给学生的心理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有些学生从此自卑、敏感、小心翼翼,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有些则破罐子破摔,不服管教,和社会上的小混混来往,寻衅闹事,打架斗殴,最终成为少年犯。这些学生终其一生都很难树立自信,从而于成功擦身而过。所以体罚要不得。我们知道,惩罚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最终目标。我们允许孩子们犯错,但是应该通过教育,使他们懂
8、得认识错误,并为自己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