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校研究生职业偏好特征的研究——以N大学为例(0)

对当前高校研究生职业偏好特征的研究——以N大学为例(0)

ID:37515228

大小:380.0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4

对当前高校研究生职业偏好特征的研究——以N大学为例(0)_第1页
对当前高校研究生职业偏好特征的研究——以N大学为例(0)_第2页
对当前高校研究生职业偏好特征的研究——以N大学为例(0)_第3页
对当前高校研究生职业偏好特征的研究——以N大学为例(0)_第4页
对当前高校研究生职业偏好特征的研究——以N大学为例(0)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当前高校研究生职业偏好特征的研究——以N大学为例(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对当前高校研究生职业偏好特征的研究以N大学为例何雨陈雯摘要:高校研究生在向职业劳动者初次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倾向:总体就业情况较好;至少在科研教学单位、机关事业单位中女性研究生并没有遭遇“性别歧视”;经济收入并非研究生选择就业单位的决定性因素,他们倾向于选择职业稳定性较强、社会声望较高、工作保障性较好、距离公权力较近的单位就业;学历与专业对研究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存在非常显著的影响,博士生以科研教学类单位就业为主,硕士生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就业渠道;不同专业在进入科研教学类单位还是公司企业类就业上差异非常显著;研究生就业表现出显著的地城差异。一、研究背景与样本概况在当前社会

2、普遍就业难的宏观背景下,自1998年扩招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以“低龄高学历化”为主要特征的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人员从不同的维度与层面解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何渊分析了上海市大学生就业取向与就业心理状况q),李晓静探讨了大学生的求职信息渠道与就业信心,李芬研究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排斥④,罗仲尤等论述了大学生就业机制的缺陷及解决对策,于凤银等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原因,曾湘泉指出了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现状,郑功成提出了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郑敏燕与曾锦花调查了广东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潘锦棠阐

3、述了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④,等等。可以说,对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讨论成为特定时空背景下研究者们共有的学术兴趣,但他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①何渊:《上海市大学生就业取向与就业心理状况分析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期。②李晓静:《求职信息渠道与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实证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o7年第11期。③李芬:《大学生就业中的劳动力市场排斥——社会性别视角的探讨),《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5期。④罗仲尤、戴树根:《论大学生就业机制缺陷及解决对策’,<大学教育科学)20o5年第4期。⑤于凤银、黄仕军:《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原因论析>,(当代青年

4、研究)2007年第11期。⑥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中国劳动)2oo6年第4期。⑦郑敏燕、曾锦花:《广东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青年探索)2006年第5期。⑧潘锦棠:<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谓查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oo4年第3期。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群体,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校园中的研究生群体。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当前高校研究生群体由校园“知识精英”向社会“准职业精英”身份转型、角色转型的结构性职业特征。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N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2004—2007年研究生就业状况数据,合计样本量为1151人。其中,男性研究生(57.8%)

5、明显多于女性研究生(42.9%),男女性别为1.329,博士生356人、硕士生1195人,硕士生与博士生之比约为3.35。理工类研究生略少于(47.9%)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生(52.1%),工学、理学与经管类专业研究生排在N大学6个专业大类的前三位。二、调查结果分析与解释1.研究生毕业去向总体概况毕业去向反映了研究生们在其人生职业化过程中从“校园人”转变为“社会人”、由“知识精英”向“职业精英”转型的基本情况。表1显示,在1551个调查样本中,毕业后选择“工作”的频数为1290,相当于样本百分比的83.2%。这一方面说明工作成为研究生们毕业后的主要选择,但是另

6、一方面也体现了尽管处于国民教育序列的高端,在完成研究生学业之后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积极地开始人生的职业生涯。“待业”排在了毕业去向的第二位,其样本频数为158,样本百分比为10.2%。待业研究生主要是指截至毕业离校时求职者仍然没有相应的单位予以接受。即使N大学是全国著名、世界知名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其毕业生仍然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排在毕业去向第三位的是“升学”,样本频数为102,样本百分比为6.6%。可以看出,相对于N大学本科生30%以上的读研率,已经接受了较高层次教育的研究生们谋求进一步深造的动力并不大。表1N大学研究生毕业去向概况边燕杰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

7、如求职、社会流动)可以用所属的类别差异进行解释,如布劳和邓肯在1967年出版的《美国的职业结构》中分析了教育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强调教育水平等人力资本因素对职业获得具有显著影响①。那么,N大学研究生们的毕业去向具有哪些类别差异特征呢?又可以用什么样的自变量予以解释呢?为此,本文采用SPSS13.0中的“Crosstab”命令,对性别、学历、专业等三个类别变量与因变量“毕业去向”进行交互分析,并予以卡方(X)检验,具体情况见表2。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在95%置信水平下,性别对毕业取向不存在影响,而学历、专业则对研究生们的毕业去向存在影响。①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

8、职过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