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984
大小:3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07-29
《我国商业银行并购效率研究[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 目: 我国商业银行并购效率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翻开国际银行业发展史,可以发现,几乎世界上任何一家知名银行,无不是通过不断的并购扩大经营范围、增强竞争实力,从而提高知名度,跻身世界大银行之列的。银行并购的历史,可以说从银行诞生时就开始了。迄今为止,对今后的银行业、金融业及世界经济产生影响的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银行并购浪潮已经发生了三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第一个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在这一潮流中银行并购首先发端于银行业较早起步的英国,并逐渐延伸至美国、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二次大战
2、的冲击下,银行并购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20世纪50—60年代,银行并购又开始重新活跃起来,并在80年代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达到高潮,形成了全球第二次银行并购浪潮,各国银行业务综合化趋势随之明显提高,银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全球银行业并购的第三次浪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打破分业经营限制的美国金融业,并逐渐延伸至日本、欧洲发达国家和东亚与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仍经久不息。全球银行并购浪潮的发展,本质上反映了各国银行业和政府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时代里,面向新的世界经济增长和竞争所做出的适应性的战略调整,它展示了在全球经济增长过程中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态势的演变。20世
3、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加快,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全球银行业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并购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一选题具有现实和实践意义。为了适应国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不断涌入的外资银行的竞争,缩小与国外银行的差距,增强竞争力,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来增强自身实力,以便于在21世纪的强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商业银行并购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处于市场化发展的初期。我国银行并购多属于“政府导向型"。而且,无论在并购规模上还是在并购的数量上都与国外银行并购有很大的差距。当然,银行并购的成功与否,并不能仅通过并购的规模来描述,而是应该通过并购为银行所
4、带来的经济效益。一个成功的并购,应该可以提高银行的绩效,提升银行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在银行并购重组浪潮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已进入“要么并购,要么被并购"的时代。银行并购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财富的增长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对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新的挑战。银行并购的动机与效果引起了学术界、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考证。这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问题便是银行并购的绩效问题,因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始终是并购的重要动因与追求目标。从国际银行业发展与壮大的成功经验来看,并购是实现银行“成长的引擎"。因银行并购这一经济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各国银行业和政府面
5、对新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竞争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战略性调整,是提高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中国的银行业正逐步迈向国际化,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资银行的进入限制逐步取消,全面开放银行业是必然趋势。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并购效率的研究,有助于不断扩大银行规模,增强国内银行的综合竞争力。由于我国银行业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所处的特殊市场环境,并购活动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形式,可行的办法是在借鉴国际银行并购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稳步推进银行并购活动的展开,事实上这已成为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探索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意义就在于,试图通过对我国银行业的并购效率进行分析,以期对推
6、进我国银行并购重组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有益启示。一、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一)国外关于商业银行并购管理的研究动态西方学者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去解释银行合并和收购行为的动因,并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EricC.Brown(2003)将这些理论进行总结,认为有以下理论对银行并购提出比较合理的解释:①垄断假说(Monopolyhypothesis);②协同效应假说(Synergyhypothesis);③财务动因假说(FinancialMotivationhypothesis);④信息假说(Informationhypothesis);⑤低效率管理理论假说(InefficientManagement
7、hypothesis);⑥管理自利原则假说(ManagementSelf-ineresthypothesis);⑦过度自信假说(HubrishypothesiS)。结合EricC.Brown的分类,在梳理西方学者关于银行并购研究的基础上,银行并购动因可分为以下几类:(1)协同效应假说。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Hogarty(1970)、Nielsen&melicher(1973)、Firth(198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