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98167
大小:571.31 KB
页数:109页
时间:2019-05-12
《科学技术与社会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7讲科学的社会建制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参考文献:1.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商务印书馆20002.(英)J·D·贝尔纳著陈体芳译科学的社会功能广西大学出版社20033.约翰·奈斯比特 娜娜·奈斯比特 道格拉斯·菲利普合著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求新华出版社20004.郭冲辰技术异化论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5.张成岗现代技术问题研究—技术、现代性与人类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科技社会观:科技发展的辩证法——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什么是科技社会观?——社会整体视野中的科技活动和发展。科技
2、社会观的主要研究领域和主题?——科技与社会文化的互动。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建制?——科学的社会化。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影响?——科学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科技的人文化与人文的科学化——走向交融自然界的辩证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认识的辩证发展——唯理论与经济论、理论与经验的关系科技在社会中的辩证发展——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主要内容一、科学的社会建制二、科学共同体的规范三、科技发展的社会影响四、 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一、科学的社会建制1,大学的兴起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1158年创立的波仑亚
3、大学,巴黎大学(1160),牛津大学(1167),剑桥大学(1209),帕多瓦大学(1222),那不勒斯大学(1224)。行业协会的一种,即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行会,自主管理,课程自行设置。。从形式上讲,既有所谓公立大学(帕多瓦),也有教会大学(巴黎、牛津),还有国王办的国立大学(那不勒斯)。大学成为欧洲学术活动的中心。2,学术团体的出现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摇篮。达·芬奇,伽利略,血液循环理论等。1560年“自然秘密研究会”,是近代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学术组织。1603年成立“林琴(山猫)学院”,最繁荣时有32个院士。16
4、15年分裂,1630年解散。1657年,齐曼托(实验)学院。经查理二世特许,1660年成立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出资的为格林威治天文台。法国国家科学院。巴黎天文台与卡西尼。柏林科学院与莱布尼茨。二进制,计算机,机械活力守恒。发明了微积分,。1670年构想“德国技术和科学促进学院或学会”。1700年成立柏林科学院,第一任会长由莱布尼茨担任不仅研究数理,也研究德语和文学,形成文理兼修的德国学术传统。中国的近现代科学,留美的任鸿隽等人在1915年办《科学杂志》以Nature为楷模,办中国科学社,学的是英国皇家学会。解放后,一切向老大哥看齐,当然学的就
5、是法-俄式。中国科学共同体的简略历史沿革中国古代的科技取得了很辉煌的成就,以致于被李约瑟称为“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水平”。例如传统的天学、算学、医学和农学,都有杰出的成果。在其他领域,例如地学、建筑、冶金、制瓷、纺织等等技术上,也有数不清的成绩。简略历史沿革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大约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先秦以前,可以算作萌芽时期;秦汉(前221~公元220年)是奠基时期(九章算术、神农本草、伤寒杂病论、华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公元220-960),基本成形和完善时期;(刘徽、贾思勰《齐民要术》)宋辽金元(公元960~1368)是发展的高
6、潮时期;明清,缓慢发展乃至衰落时期。简略历史沿革总体而言,古代除了专门的工匠、行医者外,基本没有职业的科技人员队伍,所以不能形成一个专门的社会共同体。但不排除有一些官员、有闲阶层或富家子弟出于个人兴趣而进行的零散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且彼此之间有一些交流的活动。但这些都属于零散和间断性的活动,不能构成体制化的活动。简略历史沿革张衡、祖冲之、贾思勰、郭守敬、沈括、苏颂、秦九韶、李诫、徐光启、李之藻、宋应星等是各个时期的官员;陶弘景、葛洪、僧一行(张遂)等是道或佛教人士;朱载育出身皇族,李时珍、徐霞客皆出身富裕家庭。简略历史沿革中国的科学体制化是西
7、方近代科学传入中国之后才发生的事情。明末清初,西方开始有传教士来到中国,除了传播基督教的活动外,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利马窦简介RicciMatthieu(1552-1610)1582年来华传教。曾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在华28年,脱道袍换儒装,学汉语讲中文,在宣传天主教义的同时,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介绍给了中国人,赢得了不少国人的信任和赞誉,堪称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典范。在北京市委党校院内的利马窦、汤若望、南怀仁等的墓简略历史沿革在传教士将西方科学介绍进来之后,中国人开始走出去学习近代
8、科学。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年龄在9岁到15岁的中国少年,赴美国留学,1881年全部回国。但由于提前被召回国,大部分人没有完成学业,所以在学习和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