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讲座 第一讲 先秦诸子概论

先秦诸子讲座 第一讲 先秦诸子概论

ID:37461174

大小:86.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5-24

先秦诸子讲座 第一讲 先秦诸子概论_第1页
先秦诸子讲座 第一讲 先秦诸子概论_第2页
先秦诸子讲座 第一讲 先秦诸子概论_第3页
先秦诸子讲座 第一讲 先秦诸子概论_第4页
先秦诸子讲座 第一讲 先秦诸子概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讲座 第一讲 先秦诸子概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讲:先秦诸子概论一、设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选修课的宗旨1、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马克思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2、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2、体会、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形成传统文化底蕴人的内在气质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

3、养方面的大师。有益于启发和引导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3、学以致用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所以,有益于培养和加强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汲取智慧

4、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内容价值审视、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四库全书》分成哪几个大的部分?先秦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简称,它相对于经学、史学来说,又称子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局面,是我国古代史上光辉的一页。一、“子”和“子学”1、从文字学角度看“子”《释名·釋天》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把握其中两层重要含义:(1)孳生,生发è非源头“道术将为天下裂”13(2)对人的敬称è孔子、韩非子、墨子……诸子2、子学子学,即诸子

5、学。一般与经学﹑史学并提。所谓“经史子集”。子学又称诸子百家之学,或者诸子学。因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多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子”而得名。《荀子·解蔽》概括当时的情况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庄子·天下》就是对当时学术作了述评,把观点相近的诸子放在一起。西汉史官司马谈著《论六家要指》,首次提出先秦、汉初学术上的六个主要派别:阴阳、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刘歆在六家之外,又加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共计十家。曰:“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故又称为:“九流十家”。(“自成一家”“不入流”“末流”)二、“学在官府”与学术下

6、到民间的转变以及诸子百家的形成(一)春秋战国的社会状况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开端。春秋战国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期,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由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与商业也发展起来,城市也随之大批兴起,出现了如临淄、安邑、邯郸、咸阳、定陶等繁华的大都市。伴随着地主阶级的产生,大量的奴隶获得解放,而成为耕种私田的农民,或者成为小块土地私有者,即自耕农。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成为社会上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然而奴隶主阶级还存在,奴隶也还大量存在着,官营手工业作坊私家的奴隶仍然没有获得解放,只是在农业生产

7、中已经不使用奴隶了。个体工匠和商人在城市和乡镇中占有相当的数量。当时的社会阶级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在春秋战国社会,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士”阶层的大量涌现与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参考书目: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二)“学在官府”与学术下到民间“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说:“三代盛时,天下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

8、学备矣”。《文史通义》卷三《史释》。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三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