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程——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程——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ID:37451732

大小:57.2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24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程——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_第1页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程——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_第2页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程——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_第3页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程——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_第4页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程——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_第5页
资源描述: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程——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程——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言-到底是"谁"得诺奖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UCSF(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ElizabethBlackburn(简称Liz),JohnsHopkins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CarolGreider(简称Carol),以及HowardMedicalSchool(哈佛医学院)的JackSzostak。诺贝尔奖主页上介绍她/他们获奖的原因是揭示了"howchromosomesareprotectedbytelomeresandtheenzymetelom

2、erase"(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这样描述是非常专业的。当然更多的公众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会用"AgingResearchWinsNobelPrize"(衰老研究摘取诺贝尔奖)的标题,这颇有误导之嫌。"揭开衰老与癌症的奥秘",这样的标题更是耸人听闻,偏离这个诺贝尔奖的用意了。不可否认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它跟衰老和癌症的潜在关系获得了更多公众的关注。但是迄今为止它只是衰老和癌症的correlator(相关者),勉强算得上indicator(指示者),还远不是causer(引起者)。当年发现衰老的细胞端粒变

3、短之后,人们兴奋地以为找到了衰老的"时钟",揭开了衰老的奥秘。但是事实上端粒在生理条件下并不是细胞衰老的"瓶颈",细胞或机体的衰老是其它原因导致的老化。小鼠的端粒是比较长的,如果把小鼠的端粒酶RNA亚基敲除,它能活得很自在,并不会早衰,生殖力也正常。那也就是说在当代的小鼠中,端粒缩短并不是小鼠衰老的原因。这样的小鼠可以一直传6代。当然越到后来,端粒越短,染色体也开始融合[1]。癌细胞的增殖需要端粒的不断复制,但是我们知道端粒酶激活只是癌细胞发生中比较重要的一环,但远不是唯一的一环。端粒酶固然是治疗癌症的一个潜在靶标,但是癌细胞也能通过r

4、ecombination(遗传重组)延长端粒,逃脱对端粒酶的依赖[2]。所以,不能说是"衰老或癌症"的研究得诺奖了,它跟cellcycle(细胞周期)的研究得诺奖一样,更多的是对细胞基本功能的重要研究的肯定。而这个研究的进程中贯穿着"发现现象/问题"-"提出概念/模型"-"实验验证"的思路,整个过程就像相继解开一个个puzzle(智力谜团)一样有趣,充满了思想的光辉。"NobelPrizeinMedicineAwardedforCrackingDNAPuzzle"(诺贝尔医学奖授予解开DNA谜团"的研究"),这样的标题最为精准。换个角度

5、,我们不妨说是解"puzzle"得了诺奖。相关链接: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染色体DNA的两个难题以及端粒概念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初,对DNA聚合酶特性的深入了解引申出了一个染色体的复制问题。DNA聚合酶在复制DNA的时候必须要有引物来起始,而且它的酶活性具有方向性,只能沿着DNA5'到3'的方向合成。染色体复制之初可以由小RNA作为引物起始合成,之后细胞的修复机器启动,DNA聚合酶能够以反链DNA为模板,以之前合成的DNA为引物,合成新的DNA取代染色体中间的RNA引物。但是线性染色体最末端的RNA引物因为没有另外的引物起

6、始,没有办法被DNA取代。所以线性染色体DNA每复制一轮,RNA引物降解后末端都将缩短一个RNA引物的长度(图一)。尽管这个引物不长,但是细胞千千万万代地不断复制,如果不进行补偿,染色体不断缩短,最终就会消失。JamesWatson(因为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获得诺奖)最早就明确指出了这个"末端隐缩问题",并猜想染色体也许可以通过在复制前联体(染色体末端跟末端连起来)的方式来解决末端复制的问题[3]。图一早在1939年,潜心玉米遗传性状研究的BarbaraMcClintock女士(因为发现玉米的转座子获得诺奖)注意到,在减数分裂后期偶然产

7、生的染色体断裂很容易重新融合起来形成"桥"。在紧接着的有丝分裂中,这种染色体"断裂-融合-桥-断裂"的循环不断继续[4]。既然染色体的断裂末端这么容易相互融合,那么染色体的自然末端,为什么不容易相互融合呢?合理的推测是,染色体的自然末端不同于非正常的DNA断裂末端,它应该有一个特殊的结构来避免染色体之间的相互融合。在逐渐明晰了染色体末端特殊结构的概念之后,人们给了它一个专有名称-端粒(telomere)。端粒DNA序列的发现以及人工染色体的发明那么端粒为什么与众不同呢?简单地,首先是,它的DNA序列有没有特殊性?提到端粒不能不提到一种特

8、殊的模式生物四膜虫(Tetrahymenathermophila)。它对于发现端粒和端粒酶的贡献就像线虫之于发现细胞凋亡一样(2002年的诺贝医学奖授予了细胞凋亡的研究)。四膜虫有两个细胞核。小核很稳定,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