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讲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讲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ID:37423258

大小:1.13 M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5-12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讲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_第1页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讲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_第2页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讲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_第3页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讲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_第4页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讲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讲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讲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内容标准:了解北魏初期在社会面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重点: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孝文帝改革的过程及内容;3、改革的重要意义难点:认识孝文帝改重大历史意义。北方南方25东汉220220魏蜀吴280265西晋317十六国前秦一度统一317东晋420386北魏→分裂581420宋齐梁陈589581隋朝618北朝北魏386-534孝文帝改革东魏534-550西魏535-557北齐550-577北周557-581宋[刘裕]420-479齐[萧道成]479-502梁[萧衍]502-

2、557陈[陈霸先]557-589南朝南北对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北周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汉隋朝东魏北齐宋梁齐陈南朝北朝西魏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向南大迁徙、大融合时期。北方发生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

3、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社会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包含三个层次:民族融合的实现途径国家分裂或战乱,使各民族迁徙、杂居。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少数民族由游牧转向农耕生活。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册封、和亲。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一、改革背景(2)影响: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及经

4、济文化交流加强、(1)概况:建立:386年拓跋珪(道武帝)建立魏国。统一:439年拓跋焘(太武帝)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 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2、北魏社会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民族矛盾:原因:(1)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2)官吏无俸禄,贪污、搜刮加重百姓负担。(3)强迫服役当兵,任意杀戮。结果:民众起义,威胁政权稳定。(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原因:不同民族间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悬殊。表现:拓跋贵族汉族地主戒心不满3、北魏初期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建化进

5、程。北魏初期汉化政治: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仿汉制设官制;经济: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文化: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材料: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促进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4

6、、孝文帝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的先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5、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前提: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2、必要性:北魏社会矛盾激化,威胁其统治,改革迫在眉睫;3、奠基础:北魏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建化进程;5、孝文帝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的先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4、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可能性1、实行均田制2、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3、推行租调制4、设立三长制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

7、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第一阶段改革——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内容:作用:创建新制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一)均田制①因战争和人口迁徙,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②统治者……分土定居……均田制的雏形。农民:(1)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2)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杂税前提:内容: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露田:无主荒地;不可继承买卖,无所有权桑田:已耕种过的土地;可继承买卖官吏地主:官吏可获得公田,地主的原有土地不变。所谓“均田”,不能理解为“平均土地”,

8、只是将掌握在国家手中的那部分公田,进行有限度的授田、还田。受田农民对土地只有经营使用权,不准随意买卖;农民在获得使用土地权益的同时,要承担义务,从而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地主来说,他们的土地占有不受任何影响。对农民来说,由于有了小块土地耕种,徭役赋税相对较轻,激发了其生产积极性,因此均田制对社会生产的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