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02046
大小:6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23
《第一单元 北国之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单元北国之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首歌曲,使学生感受北京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学生在《北京的孩子逛北京》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初听歌曲,启发学生介绍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归纳出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北京景观。 3.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不同段落旋律的不同特点。 4.播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哼唱第一段旋律并朗读第二、三段歌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标:
2、 1.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演唱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导入教学。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 2.教师介绍歌曲的出处。简要介绍歌剧《傲蕾一兰》的主要内容,并播放歌剧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 3.播放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 4.让学生跟着录音或在钢琴伴奏下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谱,要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5.唱熟第一段曲谱后,填词演唱。 6.教师教唱第二段曲谱,依次学习两个声部,唱熟后,可用钢琴弹一个声部
3、唱一个声部。 7.教师可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练习时要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驯鹿》《冬猎》。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两首作品,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学过程 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两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驯鹿》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展示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
4、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欣赏《冬猎》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展示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伦春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让学生谈谈书上所列两段主题分别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情绪演奏的,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5、: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为歌曲伴奏,随歌声舞蹈。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的认识。 2.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在唱歌、伴奏、跳锅庄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教学过程 1.导入: 2.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1)欣赏歌曲范唱录音(两遍),请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 (2)集体朗读歌词,随录音轻声哼唱歌词。。 (3)背唱第一段歌词,并随伴奏带放声歌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用课堂乐器
6、演奏《瑶族舞曲》主题,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瑶族,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4
7、)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5)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3.小结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阿喽喽》。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2.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1.导入 2.学唱歌曲《阿喽喽》 (1)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讨论歌词,理解歌词,特别要理解歌词(
8、(3)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跟着伴奏带放声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声音,防止喊唱。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指挥来提示速度和强弱。 第三单元母亲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欣赏管弦乐合奏和合唱《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长江我的家》。 2.在欣赏《长江之歌》时能体会旋律线的起伏与歌曲表现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演唱和欣赏音乐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感情,丰富有关长江的相关文化知识。 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