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基于成长的研究视角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基于成长的研究视角

ID:37391886

大小:8.92 MB

页数:229页

时间:2019-05-23

上传者:U-145848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基于成长的研究视角_第1页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基于成长的研究视角_第2页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基于成长的研究视角_第3页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基于成长的研究视角_第4页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基于成长的研究视角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基于成长的研究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基于成长的研究视角姓名:何鹏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教师:陈晓红20061201 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创新力对成长性的影响系数为0.733;而且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创新力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244、0.392和0.363。综合来看,这三类创新对整体创新力的影响度相差不大,这说明这三类创新呈现相互“支撑”的关系,对企业整体生存和发展而言,都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相对来说,管理创新对整体创新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而言最小。中小企业成长的动力来源有六个方面,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导入、战略导向的创新变化、员工素质或企业价值取向的创新变化、经营规模扩大和内部管理的需要、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推动以及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市场需求的变动。而中小企业成长的阻力一方面来自内部的不协调,包括职能部门间的不协调、激励机制的弱化、管理系统的“控制损失”和内部运作的“成功惯性”;另一方面来自外部的不适应,包括外部环境对成长的制约、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不对称和战略经营的“成功惯性”。当中小企业的创新被市场选择后,创新就演变成中小企业成长。创新力的功效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主要用于克服企业内部阻力,二是主要用于克服企业外部阻力,三是形成企业成长的持续牵引动力。虽然创新力不等于成长合力,但创新力必定可以影响并改变中小企业的成长合力。创新力越大,其成长性也越高。。中小企业的创新力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的内容。技术创新为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形成了相应的技术能力保障机制。技术创新包括技术人员投入、研发技改投入和创新转化效率等方面的内容。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组织管理方面的保证,形成了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保障机制。管理创新包括市场营销效率、财务管理效率、内部运营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形成了相应的支撑和激励机制。制度创新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高管激励、可能引发重大风险的事件及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最后,本文提出以协同创新的模式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力,构建我国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及包括政府管理、信用担保、人力资源、财政税收、投资融资、技术转移、信息化、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九大方面在内的政策支持体系。关键词中小企业,成长,创新力,协同创新 ABSTRACTTheSMEsinourcountryhavebeendevelopingrapidlyandbecomingmoreandmoreimportanttonationaleconomysince1980s.However,thedeathratiooftheSMEsisveryhi曲andmanySMEsareshortofinnovation.AtthesametimemoreandmorecorporationsfromUSA,Japan,andEuropeanUniondevelopednewtechnologiesthroughcooperationtoengageininternationalcompetitions.1eadingtorapiddevelopment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Underthecircumstance,what’SthecurrentsituationofgrowthandinnovationoftheSMEsinourcountry?WhatistherelationshipbetweellthegrowthandtheinnovationwithintheSMEs?WhatcontentiswithinthescopeoftheSMEs’innovation?HowtofosterandimprovetheinnovationleveloftheSMEs?Inordertoanswerthefivequestionsabove,tllefirstpart(chapter1,2,3)definestheSMEs,thegrowth,theinnovation,summarizesdomesticanddiplomaticresearchesinvolved,establishesagrowthmodeandtheinnovationaffectingmodeinvolvingtheSMEs.constructsallinnovation-evaluatingsystembasedonthefirmtheory,thegrowththeoryandtheinnovationtheory.Thesecondpart(chapter4,5)usingasamplefromthelistedSMEsevaluatestheCUlT∞tsituationoftheSMEsinnovationandgrowth,conductsinternationalcomparisonandempiricallyteststhegrowthmodeandtheinnovationaffectingmode.Thethirdpart(chapter6,7)analyzestherelationshipbetweeninnovationandgrowthusingthewayofforcefieldanalysisbasedontheempiricaloutcomefromtheformerpart,simultaneouslyanalyzesaffectingfactorsfromtechnologyinnovation,managementinnovationandinstitutioninnovation.Thefourthpart(chapter8,9)putsforwardanewcooperative-innovationmodeforfosteringandimprovingtheinnovationlevelbasedontheempiricalandtheoreticalanalysisaboveandconstructsanoperatingmechanismandpolicy-supportingsystemafteranalyzingtypicalsuccessfulforeignexamplesaboutcollaborativeinnovation.Theoreticallyitwillmakeupforthelackofresearchesonthetheme,perfectanddeveloptheSMEstheory,thegrowththeoryandtheinnovationtheory.Practically,itwillhelpmakingeffectivepoliciesinordertofosterandimprovetheinnovationoftheSMEs,helpingthemgrowbetter.Inthefacetofwholegrowthsituation,theSMEsaregrowingwellandplayinganimportantroleintheincreaseofnationaleconomy.However,thegrowthofSMEsgotworsebet、jl,e雌2003and2005accordingtothefinancial statementsfromsomelistedSMEs.CurrentinnovationofthelistedSMEsiSforcorporationsratherthancustomers,emphasizesresultsratherthanmanagementprocess,opportunitiesratherthanstrategicplanning,ratesofprogressingratherthanrolesofinnovationinspiteofgreatinputcapitalandhumanl'Csources.Itisatypicalinnovationmodethathaslowproductatthecostofhighinput,lackinginstitutionsandaccumulation.ByempiricallyanalyzingthesamplecomposedoflistedSMEs.itprovesthatthegrowthandtheinnovationaresignificantlypositivelyrelatedandtheaffectingcoefficientis0.733.Theweightsoftechnologyinnovation,managementinnovation,institutioninnovationthataffectstheinnovationoftheSMEsareO.244,0.392,0363respectively.Generallythethreekindsofinnovationhavelittledifferenceinaffectingthewholeinnovation.whichindicatesamutuallysupportiverelationship.Theya托indispensableintheexistenceandthedevelopmentofcorporations.Comparativelythemanagementinnovationhasthegreatestinfluenceinthewholeinnovation,theinstitutioninnovationhaslowerinfluence,andthetechnologyinnovationhastheleastinfluence.Thesourceofgrowthmotivationisfromsixfactorsthatareintroductionofnewtechnology(newproductsorskills),innovativechangesofstrategicorientation,staffqualityorenterprisesvalueproposition,enlargedmanagementscaleanddemandsofinteriormanagement,motivationofsociallypoliticalandeconomicalreforms,pressurefrommarketcompetitionandchangesofmarketdemands.OnepartofresistanceoftheSMEsgrowthisfrominteriorincoordinationincludingtheincoordinationbetweendepartments,thedecliningmotivationmechanism.thecontrollOSSofmanagementsystemandthesuccessinertiaofinterioroperation.Theotherpartisfromexteriorinadaptionincludingthelimitationonthegrowthfromtheexteriorenvironment,theinformationasymmetryandthesuccessinertiaofstrategicmanagement.InnovationwillturnintotheSMEsgrowthwhentheinnovationisaccepted.TheeffectofinnovationiStOremoveintcriorresistance.exteriorresistanceandbecomesustainabledrawingforce.Althoughinnovationisnotthejointforcesofgrowth,itcouldaffectandchangethejointforcesoftheSMEsgrowth.Thegreatertheinnovation,thebetterthegrowth.TheinnovationoftheSMEsincludesthetechnologyinnovation,themanagementinnovationandtheinstitutioninnovation.111etechnologyiv innovationprovideswithmaterialandtechnologicalconditionsforthemanagementandtheinstitutionandformsthetechnologyguaranteemechanism.Itincludestheinputofresearchstaff,thenecessaryinputforresearching.andthetransformingefficiencyandSOon.Themanagementensurestheorganizationmanagementfortechnologyandinstitutionandincludesmarkingefficiency,thefinancingmanagementefficiency,theinterioroperationefficiencyandSOon.TheinstitutioniSthebaseoftechnologyandmanagementinnovation,andformsinvolvedsupportingandmotivationmechanism.Itincludestheshare·rightstructure,theboardgovernance,themanagementmotivationandsomecontentinvolvingcorporationcultureandaccidentsthatmaybringhighrisks.Atlastitputsforwardacollaborativemodetoimproveinnovation,constructanoperatingmechanismandpolicy-supportingsysteminvolvinggovernmentalmanagement,creditcoUateralization,labor,ource,taxation,investmentandfinance,technologytransformation,informationalization,lawsandmarketenvironment.KEYWORDS:SMEs(SmallBusiness,SmallFinns),Innovativeness(Innovation),Growth,CooperativeInnovation 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作者签名: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学校可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一日 第一章导论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1年底,全国共有企业法人单位302.6万个,其中10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占99.4%;在全国134.46万个工业企业法人中,中小企业占99.8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n,6,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全国出口的总额的60%,中小企业上交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43%;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另据统计,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0.6以上。近几年来,在每年15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均占到约60%。1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国有及规模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T业企业中,中小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9.4万户,占总数的99%;实现总产值9.34万亿元,占总数的65.60/o。与1998年相比,2003年中小工业企业数目累计增长23.3%,实现总产值增加近1.35倍。2以号称我国“中小企业王国”的浙江省为例,浙江省中小企业局2003年年终报告,截止2003年12月,全省共有中小企业107.32万户,从业人员1000多万人,这些企业全年实现总产值20610亿元。3总之,中小企业的极大发展为我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长足的动力,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需要给予大力扶持和发展。当前我国已经加入WTO,特别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内涵型转变,国民待遇和产业准入将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服务的完善将为中小企业融资注入新的活力,生产的全球化和分工的深化将扩大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中小企业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竞争与挑战。因此,针对中小企业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1.1研究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来研究为什么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力能影响其成长及如何影响,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寻找中小企业成长困境的突破口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长性已成为现代企业所面lI每的一个比管理效率更为重要的课题,一个比管理效率更难实现的目标,一个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在这方面,国外已经有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比如阿里·德赫斯的《长寿1:揭筱纹.论中小企业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博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47~482;关健.我国中小上市公司业绩转向成功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博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6年6月:34’;朱莺.小企业集体刨新力的形成及其对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大学,2004年4月l1l 公司》和柯林斯、彼瑞斯合著的《基业常青》。他们在研究了长寿公司的经验后指出,持续成长是企业在日益的激烈竞争中的生存方式,在企业全球化和知识化的年代,经营环境持续动荡,技术变革加速,经验的重要性不断降低,企业生存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而且很多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和悄悄进行的,这往往是防不胜防,稍不留意就会遭遇生存危机。根据有关学者对美国中小企业的研究,在全部中小企业中,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5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6一lO年,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10年。4美国著名的信用调查Dun&Bradstreet公司曾经对失败企业的存活时间分布进行过调查研究,它们在1980年选取了11742家失败企业,在1990年选取了60432家失败企业为样本,结果显示:80%的失败企业的存活时间在lO年以下。5我国私营企业的死亡率相当高,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1998年为6.22%,1997年为8.390,6,1992年为8.32%。6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中国市场上曾涌现出一批赫赫有名的企业,但如今许多已风光不再。例如广东太阳神、珠海巨人、郑州亚细亚、济南三株、沈阳飞龙、流海威、小霸王、广东爱多、红高梁、南德集团、幸福集团等等一大批曾经名声响彻神州大地的企业都不能实现持续成长,更何况对于那些名不见经传、散布于祖国各地的中小企业了。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中小企业中,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中91.4%的企业己经销声匿迹,生存时间超过8年的仅占3%左右。7根据陈放的研究,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8可以说时代与环境的变化使企业活得越来越不容易了,这使企业家和管理学家们都开始关心起成长问题来。二、探究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创新力的途径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代表,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合作的方式开发新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协同创新呈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一些国际著名的协同创新组织相继建立起来,如美国的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公司(MOS),半导体技术合作研究组织(SEMATECH),日本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合作研究组织(vLsI)、第五代计算机研究计划(Fi髋Generation),欧盟的ESPRIT和尤里卡计划(Eu也KA)等。据美国产业研究协会(191)的调查,美国合作研究开发组织的数量在93年至98年阃以每年39%一52%的速度增长,企业向大学研究开发的捐助投资以每年12%--23%的速度增长,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许多中小企业由于承受不了迅速上升的R&D成本而在财务上陷入困境,也纷纷加入了创新联盟的行列。94: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E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5~18’;刁兆峰.企业持续成长的机制与评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年10月:9410‘t阵子彤、鲁德银,中小企业发展机锚及其政策含义,江苏商论,2003(8):101—1037t刁兆峰.企业持续成长的机制与评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年10月:83‘:关健.我国中小上市公司业绩转向成功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分折:【博上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6年6月;I9lIndustrialResearchInstitute,Inc.,IndustrialResem℃llInstitutesR&DTrendsForecastfor1998.Remer出Technology2 协同创新对企业技术发展和社会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首先,合作将分担研究开发成本并分散创新风险,使企业获得研究与开发的规模优势;其次,合作伙伴问的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将促进知识的流动,使企业获得外部的能力和技术专利,提高技术创新力;再次,通过合作企业可以拓展产品范围,开发新产品进入新的市场,实现市场的国际化、全球化扩张,这将提高一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各国政府对协同创新普遍采取了鼓励的态度,纷纷通过政策、立法甚至直接参与的方式推动组织问的协同创新行为。从我国企业的现实状况来看,协同创新具有更深刻的涵义。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科技体制造成我国科研体系与产业体系长期脱节,加之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研究开发资金和技术能力,除了一些经济和技术实力强大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从事高水平率先创新的能力。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创新力不强,尤其是自主创新力弱。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的问卷调查显示,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30%的中小企业占到60.2%,其中24.7%的企业低于10%。m中小企业创业初期,借助多年科研成果的积累,凭借一两个好项目、好产品迅速发展起来。但是,随着历史资源的逐步消耗,产品生命周期过后,中小企业就面临缺乏新产品、新项目的问题。加之开发新项目的资金、高水平科技人员的缺乏,难以再推出新产品。当前的中小企业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新方面明显不足,其主导模式仍是模仿和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其中,模仿创新加自主创新的占42.1%,自主创新加引进合作的占38.6%。自主创新仍未成为主要模式,相对稀缺的创新资源又高度分散,这使得当前的一部分中小企业难以形成挑战领先者的实力与合力,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这种状况下,协同创新成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我国产业界已经开始注意到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从企业自发合作到政府推动的产学研合作,从与外资跨国公司的技术学习型合作到国内优势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一些企业开始以不同形式参与协同创新项目。最近一项调研表明,中国技术创新模式以个体创新为主,但协同创新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主要由单一机构独自完成的个体创新占样本总数的64.3%,而协同创新所占比例为36.7%。“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协同创新还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作规模小、技术复杂程度低、投资数额小;二是合作领域窄,主要限于计算机、通讯、电子、汽车、家电等几个产业领域;三是参加合作的企业数量少,没有形成一种趋势。尤其是国际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同一产业中竞争对手之间的优势互补型和优势加强型合作还不多见。从总体上看,我国现阶段还缺乏大范围、长期的、稳定的、Management,1998仲:马建新.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博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84-87“:裴学敏.知识资产与合作创新过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交通大学,1999年9月t43 密切的企业合作关系。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种政策法规等制度环境还不完善,未能为协同创新提供优越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国内的理论界还是产业界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问题上还存在较大分歧,对于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协同创新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把握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技术资源外向的协同创新在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价值,导致企业参与合作的主动性不高。另外国内学者对协同创新内在机理的理解还有待深入,对协同创新的过程以及后发企业的技术学习机制还缺乏整体的把握,结果使企业在协同创新实践中缺乏理论的指导,面临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导致合作成本过高,企业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丧失了合作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关于中小企业创新和协同创新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总之,企业是建立在一个管理框架内的各类资源的集合,企业的成长则主要取决于它能否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从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看,能不断挖掘出未利用的资源的企业就是有竞争力的企业。那么在低的外部资产储备的中小企业中,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培育企业创新力,是有利于中小企业现有的有限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而且中国文化的背景是适宜于企业培育这种能力的,它是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一个新的管理手段。正是由于不断创新,中小企业的生存期得以延长。研究开发使许多中小企业获得了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引进新技术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创立目标市场,或将创新产品最先导入市场,使本企业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有了竞争优势,市场盈利性就相对较好,从而使企业的生存率提高,生存期延长。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之间,既有共同性和统一性,又有差异性和矛盾性,只有恰当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推动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研究中小企业创新与成长的关系,不仅能明晰创新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动力作用,还能更进一步阐明技术创新、制度仓U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关系处理的重要性。研究成长性与创新关系的目的除了试图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外,更重要的在于,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为企业怎样进行创新,在哪方面进行创新,创新的侧重点在哪里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因此,本文在中小企业理论、成长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构造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模型和创新力影响因素模型,同时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中小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创新现状,剖析中小企业成长的动力和阻力,以及创新力对成长性的作用,构建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三维理论框架,最后提出培育和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的协同创新体系。从理论上讲,这将有助于弥补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不足,完善和发展中小企业理论、成长理论及创新理论;就实践讲,这将有助于制定出培育和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的4 有效政策措施,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更高、更快、更好的成长。1.2相关概念的界定在本文的论述中,比较重要的概念有“中小企业”、“成长”和“创新力”。1.2。1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国家困各自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不同,发展的水平及状况不同,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不尽相同;另外,即使在同一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界定标准;再其次,企业本身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标准将这些因素囊括起来。因此,它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般而言,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有定量(Quantitative)和定性(Qualitative)两种界定方法,前者主要包括从雇员人数、资产(资本)额以及营业额三方面进行界定。如美国195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法》规定:“凡是独立所有和经营,并在某事业领域不占支配地位的企业,均属于中小企业”。美国常用的相对份额指标有两个:一是将每个行业中占90%的较小规模的企业定义为“中小企业”;二是将每一个行业总销售额中占75%的较小规模的企业定义为“中小企业”。‘2同期,美国经济学家卡普兰对小企业的定性定义是:“管理权与所有权的一致,没有执行个别职能的专业人员,没有专r_丁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机构,不能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或依靠投资银行投入自己所需要的资本的办法来取得自己的活动资金,在所有者和雇佣人员以及消费者之『白J有着直接关系,商行只与当地地区有联系并完全依赖当地市场。””若干国家和地区采用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如表1.I所示:表卜1若干国家和地区采用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簿鬻鬣黧嚣鬻黧鬻露翟嚣鬈寥誓猢罗懑鏊聱.。蠡⋯鹣删纛。奴。一,。一一~沙l钇羲跫,;。骧立掰毒翥施耋辎鼍加拿大[口_铷】co,姗万加元]差嚣喜麓;麓蔷嚣鬃黝懒i《瀵燃黝嘲鹂簌鹱黪鬻㈣瀚鬻鬻戮缀缀囊i戮麓搿缫瓣燃黝燃§囊蘩瓣蕊;麓l矮焱豢蕊懋巴西[5.2如)嬲瀚鳓湖戮燃鬻溺鬣。盛《瀚≤餮霪蕊瀚黼醚瀚麟自鬟夔瓣黪黎鬻黪戮§§戮鬻蒸戮滋蓊粼瀚缀燃工业:[11。2如】[50万,20∞万比虫】月根廷贸易:[6.200][60万.1850万比索]服务业:[6t瑚]C20万.300万比素】黪辫㈣戮融瓣’斓黪缫燃瀚麓粼㈧戮麟燃笺萋l蒌筏漱黪粼熬壤鬻缀辫灏鬻瀚燃哥怆比亚[s.1∞,鬃翻删懿踽麓溺酝绷麟㈣獭缀鬻凌戮㈣戮懑壤缀貔燃缀缀缀鬻瀚滋戮绷让t刘友金.中小企业集群式刨新研究;I博士学位论文】.啥尔滨t晴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5月,20nt傅汉清.美国小企业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200~2465 蒸瀚徽鲶藏Ⅵe鹣㈤黪黪专簿燃熬瓣辫擎黪瞎£鬯蓥瀚◇镳燃li篓燃帮”#““Ⅸ~”一∞6“篱独立所何:所有权和鲐萤权统一;对金qp进行个人或家庭式臂德曩Co.500'(OtI亿马克)理:非其他企业的F屉单位:不能从资奉巾场直接融资;经营者自扣风险辩一。。≮j+”?o。。一i荚露嚣等墨茅:,,≈甄·毫墓。,,o。*‰一《、法崮[10.5DD)”一÷,’!。。”器。、j*:靶帝漏份额较小:所舂者俄撂巾凳零龇讯蛄万菱锈,纂i篓芸篓繇;墨麓黧w焉争樯一⋯。哪赫《是独立舱.羊蹙静静熏辩掰添豢删熏瓣霪觏燃蕊粼瀛灞瓣魏黝黼麟鬻缀浚缀缀瀛㈥瀚蕊缀麓浚缀浚缀燃奥地利[0,500】凌秘麓篷蕊糍融瑚羹旗囊黧燃粼鳓溺畿燕薰鬻燃㈣㈣怒蒸濑㈧燃㈧麟比利时[O.50)(O.2,3亿比朗)§黪麓粼莹薹|藿㈣翻黼徽辑钢醴舞§戮徽缫鬻筏镳篱※鬻篓㈧纛jg霪凌鬟囊缀鬻戮缀缓黪£餮囊l缀商I[0.500)鬃藤蠹孵饕黝j赫渤影霹勰鬻懋瀚瀚瀚囊参黧鳓懋燃薅8搿蘩蹶燃露黧燃瀚瀚黼葡酋牙[5。铷](O。25力康托)熬一希熏:藤§鬻i蕊“翻;lo麟。壤霆瀵鬻熬浚缀蕊篱◇缓麓瀛陵烂藏滗缫熬麓麓缀辫嚣鬻g《§麟丹壹[∞.ioo]黪翻黔燃麓§※瑟7瓠椭矿鬻黼镶麓缀缓麓囊篱%瀚黧缀缀麓缀缓霪霪缪戮溱鬻缓簇鬻缀缀§§燃瑞典[O.200)羹鼢熊鐾童霎鏊㈤鬟篓繇。差瓢、霸畦。i鬻霪蹙§瓣3鸳铡棼;豢嚣囊黎鬻戮群黼滚瓣豢嚣攀嚣鳓黉缝黪黪蘩裁鬟鬟戮保蜊垂Ho.100](o?言黥元)(o.170万炯然缀薷煮麓熬辫魏≤飘辅懑隧i霪薹《麓笺纛i%。漆霉笺燃徽臻溅霪§缓爨罗碍8“鸷88晖”鬻I;l色列’小企业:Co.如)业毛籼篙盒嚣分或蜘管雾~。糕莱觳黧t黝撤陬一fo,l亿蹦|,一⋯“⋯一”一“、~篱纛冀。。戚器。一::::篙套:黧。i,。。~、~+。。。。~⋯.一囊制造、采矿、遁输业:Co,300)(ot5亿韩元)#胄裟篓:%,裂黜爱器商业及其他服务业:[0,20)(O500盯韩元)萎耩撇《翼溉獬』。”景鬻落荔蕊薹薹兰,二::鬈纛Ij::。:+。-:。i囊台湾地区农妻塞挈熬‰裂m,。。声巍旒币,c⋯北新台币,磅薹蓑篇黼鬣蓥i:i⋯”繁鬻鬻””:”8鬻:、女。奎蠹导拳耋蠡蒜妊魏蠡羝趣·§§番相‰200】(o警允虢)篷聪嘉蠖霎l靴黪《篓虢篓譬黝登翼蓁薹篓≯嚣i,般”一””⋯黼黪翥矗瓴威女熙。《~堪瀚鬟二薹薹鬻蕊豁知躯黛臻氟~盎觚+;^t渊非俸其L10,200)‘100月·4000月比景】鬓眵~鹫擎黪攀2姆9⋯一珊8獬扩簪■、。藏镪瓣㈧戮戮㈣姆i嘲寐麝势兹墩势茁嘲脚鞲§印度尼醋.奎挑陬渊蛳∞亿卢鼢茎鬻罄鬻墓麓瓢。√嘉落鬟毫巍鼽。。~嚆菇g鳓赫薅蔷蕃蝻女辐曩三=j粕。。黜蝣。%o崩§;~.赓繁靠奄毫⋯。一稿≤文莱[10.1∞]蒸露褰:耄翼箩⋯二一i薹黧嚣纛篓鬈蚕霉慧i嚣=:强尼泊尔丐曼黧2。黝,扣畦乏:。≤三篡薹:勰盂篓薹篡鬟薹三篡盈盂加拉贿少量雇员(o鬻饿卡)6 r新里兰卡。一~群骞式热4⋯~“。ii一、!嗨,100嚣芦辘x、,。。:。。j、~一澳丈利亚[0,500)资料来源:阵晓红‘中小企qk融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l_FJ第。版.”一7),陈乃醒‘中小企业纤营与发展'(经济瞥理出版社,1999年).郡荣霖‘中小企业制度b市场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发展的国蹦比较'(巾阿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午8H第版.Pl一6)注:①丰表对巾小企业的定量界定粟用Ⅸ州法衷示.cIj区蝌符号表示古墒点值.开区阃符号表示不舍端点值:@一些田家(地区)詹员人教界定睡问的^端点值为0.衷示该目家(地区)的中小企业包含。自我窟jIj”的霉雇员企业.左端点值不为0表示将。自我雇朋。捧趴在中小企业范畴之外.本文采用我国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对中小企业的定义。该法第2条规定:“中小企业(SMEs,SmallBusiness01"SmallFinns)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其上限即为大企业标准的下限;新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各类所有制和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新标准适用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具体标准如表1.2所示:表1—2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1}|||1|||}l骥鞠囊鹱萋薹ii=篓“{;篡嚣i骥鬻嚣戮l舞}||;|}训囊壤辫藏冀蠢糍瓣i?绶囊寒骢虢l瓣赢,i:;;|;};:}臻。魂魄蚶h磷删。320000嬲i.3⋯0000端1i440。0嬲0i⋯满足其t{-中目!企、m及以I.厦阻1.肫阻f。’⋯’一舯?黜触6”00愁i3⋯000。糍i440⋯00。糍i.㈦“满足】E中:巾’性余业厦以I:及以f及以}.⋯‘‘’一蚶潲‰。。10500翰i.1⋯000蝴:.圳满址JLt}-:巾§!个qk厦吼J.及以[.’⋯’一,。中,;i桃120。o僦.3⋯0000强i.洲满址儿中:巾型帚北肛虬i.肚吼I.’。4。’一。毒鬻i!:!!;业300500端:3⋯0000翰i川时满足JE中:巾’“氽业丑咀f:及LlL。。⋯一舯蟀酱雠4”000端i33000000姑i.刚十满足址中:巾’咀企业及咀|及以}.~⋯~,第翟铡i40800%:.3”00000姑::删m足北中:r『|’H食、№及蛆上及以l~⋯一1.2.2成长成长这一概念的英文是Growth,中文可译为生长、发育、发展、成长、增长、增加、增大等。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增长与发展是有区别的。增长主要是指经济总量的提高,是以产出的量的增加作为目标和衡量尺度的,发展比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既包括增长所强调的产出的扩大和增加,同时也包括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的变革、制度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发展的自由选择和机会公平等等。而增长与成长,本身就是等同的概念。但笔者倾向于把增长应用于宏观经济,而把成长应用于企业,即经济增长与企业成长,这是因为,成长起源于生物,一般是指生物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的机制和过程,学者们通常把企业看作是一个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7 笔者认为,J下确认识企业成长的本质,必须先把握好几个基本概念:企业成长包含了不同的企业成长层面——产业内群体企业的成长、单个企业的成长、企业内部要素结构和组织的变化;企业成长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内部化成长和外部化成长、量的成长和质的成长、专业化成长和多角化成长、自主成长和合作性成长等;企业成长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拓展、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的增强、组织结构的改进、企业销售额的增加、企业利润额的增加、企业市场占有份额的提高、企业市值的上升等;企业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资本(物质资本与金融资本)、技术(技术创新与技术溢出)、劳动(生产劳动、知识劳动和管理劳动)、制度(企业制度与机制、国家政策和法规)、市场(产品标准、顾客基础、市场机制)、组织(分工组织、企业结构)、环境(经济环境、产业环境、政治环境)等;企业成长是一个过程——可能是较短的时间区间、也可能是较长的时间区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区间长度取决于企业产品周期和技术周期的延伸;企业成长存在上限——成长上限是由于成长的增强环路与调节环路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复杂动态性,要突破企业成长上限,其“杠杆解”应在成长的调节环路w。因此在本文中,成长是指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主体按照一定契约和组织模式进行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所追求的企业经济效用的动态过程。企业成长既包括量的成长又包括质的成长。所谓量的成长,是指诸如销售额、利润额、人员等通常可量化的指标在数量上的增加。而经营资源的性质、结构和支配主体的创新行为与成果(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等则属于质的成长。而成长性(Growth)则是指公司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通过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果变动速度的优化而获得的公司价值增长的能力,其表现为公司产业与行业具有发展性,产品前景广阔,公司规模逐年扩张,经营效益不断增长的趋势。”1.2.3创新力1912年,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创新理论的创始人J.A.Schumpcter(熊彼特,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并在《商业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等著作中对其创新理论进行了较为完善的阐述。熊彼特把创新界定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熊彼特列举了五种创新类型: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产品的一种新特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采取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吕巍,蒋青云.企业成长上限及其突破.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3期:30话:中南大学商学院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刨新:中小企业成长之道——2006年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报告.资本市场,2006【7);102~1078 对于创新的后续研究就是在熊彼特创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但是任何企业创新都是在特定的管理和制度环境中进行的活动,创新的成败是包括管理和制度因素在内的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安排。这在客观上要求进行适当的制度安排,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推动创新思想和各种相关资源的结合,达到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完成高水平创新的目的。.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本文的创新是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内的一个广义上的创新。而创新力(Innovativeness或innovation)则是指企业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不断应用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新颖的技术,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能力,它是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在内的综合能力。1.3现有研究综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直接针对中小企业的创新力与成长性的研究不多,笔者通过所在学校图书馆的各种国内外数据库以“中小企业”、“成长”和“创新”三个关键诃进行组合查询,结果查询到64篇次中文文献和20篇次英文文献(如表l-3所示),但其中没有一篇与笔者的研究完全相同。这种现状也从侧面说明研究创新力与我国中小企业成长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表1-3国内外研究现状查询;鬻m+§,麴戮÷戮瓣獭濂麟}熬氨黧;!髓i誊鬻戴,骥镳谗甄-r薹藿--粼瓣羹黧*蝴自獭蜒i瓣索臻溅一i中带学术蟮J鞠嘲(CNK[)全文数槲库横心蝌l‘q申小企北艘Ke4耘钌i9舛2006中鲤学术期刊辫(CNK!)照鼗会议沧文巢仝文敬槲库巾小介琥戒&eⅡ新11999--2006叶11日学术期H州(CNK[)巾暇优秀瞎眼忙学位沦文垒空数戥庠中,j、愈监戒鲢秘新61999—2006韩知数鞋。。差篓ii:乏兰墨:嚣、,巾小企业成长剑耘。经济蛰理类媾十糍磁}:淹望‘””他⋯哪微”1种7~2006秀方数据学术会警莹老耋÷数捌库q讣静地出&斟新8<中文龋)⋯””⋯”1997—2006五方数舔数字化期刊数据库中小企业成婚创新0{998--2G06r¨同旧家m书馆镩藏簿幸淹空丐薅‘t舞研究报告皴。#诧瓷灏瘁中,j、艴漤成强倒新。馆藏学位路定数据库凡夫蔓印瓷}4数据撵经济类专题中小企业戚妊窟4额0i995--2a969 维瞢中文科技期刊经济钎理荚全义数据库1989—2006PcoQuestABFINFORMFulltegt(k"UmGnl$only&Scholarlyjournals(includingpeeT-reviewed)1995--2006ElsevierScienceBusiness·Managthncnt&A。cⅢiⅡgEconomica.Econometrics&FinanceSocialScicnct$lzcludePrcl矾rltArticles1995--2006PI“舢嚼DigitalDi埘ermiem186I--2006中小企业SME(maallbosinels)(smallfinn)O口㈣ilmovationCD(O,SIdE0(smallb”mm)∞w血il∞ovatina(0)(smallfirm)(1)SME2(smallbusinex)pⅢhilmovafiola(8)(miniIfirm)‘4)1.3.1国外学者的研究国外学者围绕中小企业创新与成长,从相关关系、影响水平、评价指标、关系类型、偏好与趋势、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深入而且规范的研究,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证检验,既有理论上的突破,也有现实中的指导意义。AkibJroYoshikawa(1987)16通过环境干扰变量以日本中小企业为实证样本指出,创新活动与环境干扰变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表明创新活动在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中发挥着推陈出新的作用。‘MelodyReneeHarris(1988)"在描述美国Michigan州中小企业R&D活动,以及其资金投入与活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在SBIR计划(SmallBusinessInnovationProgram)和SRF计划(MichiganStateResearachFund)背景下Michigan州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和威胁。ClaireHerbert(1991)以英国西南部电子产品制造小企业为实证样本,测量了创新活动对小企业成长的影响水平,分析了正处于创新过程的小企业的规模分布,认为在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有着天生的互补关系。AllenILStata(1993)博对1988年6月到1989年4月间Rusty市的4个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孵化器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资金输入型、管理输入型、团队输入型和其他输入型这4类孵化器对激励中小企业的创新、技术转移和企业家精神都很有效,但是效度从强到弱依次是团队输入型、其他输入型、资金输入型和管理输入型。LiisaHyvarinen(1995)19认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力与创新的领先度、产品(市场)的16:AkihiroYoshikawa.Dyil衲nofJapaneseEntrepmmazTurbulence,ProductivityandInnovation【D】.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198717{MelodyRe'fleeHarris.ADescriptiveDevelopmentalstudyofR&DActivitiesandOpportunitiesintheStateOfMichiganfrom1980to1990EasternMichiganUniversity.1988撸:AllennStata.CaseStudiesofTbeDevelopmentProcesses.FunctioningAndImplicationsOfFourSmallBusinessIncubatorsInThcRustyCity,HillCounty,gegionOfHeartlandia.BrandeisUniv..TheHellerSchoolForSocialPolicyAndMgmt,199319:LiisaHyvarinen.EssaysonlnnovativenessandItsEvaluationinSmallandMedimn-SizedEnk叩li瞄IV].L叩”a玳岫n柚TdmillinenKorkeakonin(Vinhnd),1995lO 差异性、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而新产品产出则是最重要的输出评价指标。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战略层面都是成长导向的,而在操作层面却完全是顾客导向。虽然它们没有什么专利,但仍然不断进行创新活动,以满足顾客的需求。RobertJamesShaw(1997)认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可分为产品/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三类,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400家中小企业与200家大企业进行对比,以分析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创新。结果发现中小企业更倾向于产品创新,而且较少出现内部创新。ErkkoAutio和AnnareettaLumme(1998)主要研究企业创新与系统性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通过对芬兰39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New,technology-basedfirms)的实证研究后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应用创新(ApplicationInnovators)、市场创新(MarketInnovators)、技术创新(TechnologyInnovators)和制度创新(ParadigmInnovators)这4种模式。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都习惯于采取应用创新和技术创新,但是采取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企业却有更大的成长潜力。而且,面向市场的改革对于采取应用创新和市场创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有效,而系统性改革对于采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有效。DavidNorth和DavidSmallbone(2000)通过以一套多维指标体系比较1991—1996年间英格兰330家分布于16个行业和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中小企业的创新情况后指出,不同地理位置的中小企业在创新水平上几乎没差别,有差别的只是在创新的方式和内容方面。最具创新性的中小企业是那些在90年代已经获得最快成长和最佳雇员的中小企业。MarkGarrettBrendle(2001)对335位中小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后认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个性特征将影响到对创新的支持和创新机率,进而影响中小企业的成长绩效。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主动性、观念的开放性、行动的宽容性及风险偏好对创新的支持有密切的相关性,通过实证创新机率与成长绩效的关系后指出支持创新的企业文化对创新机率有重要影响,而且注重成长的中小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主动性、风险偏好、创造的销售业绩和对创新的支持力度都要比只注重利润收入的所有者和管理者要高。YoungSungKim(2001)20肯定了协同创新对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力的作用,认为由于密集竞争和协作网络,地理位置上集中分布的中小企业能将创新的效用最大化,这有助于中小企业降低不确定性,增加灵活性,并增强信息的交换。GrantCliftonB1ack(2001)主要检验了中小企业科技基础设施对小企业创新产生的作用。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的第二阶段资助项目(PhaseIIaward)采取了一系列的测量方法,评价出产业和科研院所在地理界线上的知识溢出对小企业创新活动的∞;YoungSung鼬IILTheImp∽tofSocialc罩I砷m觚dIndus埘alMad喊油ctIIre硼Ecof科面cGr口州I缸UnitedS懒MetropolitanCotmtia:198%1997[D1.cmdlUnivcnity,2001ll 效应,显示出地理位置的接近确实能影响创新。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都依赖于是否有外部知识源。小企业集聚使产业内的知识溢出更容易,而研究型大学对不同产业之间的创新活动更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不同组织资助的创新活动也有不同的知识来源。LeeNgoHock(2002)在比较了新加坡的“中小企业50强”和其他中小企业之后指出,“中小企业50强”相对于其他中小企业而言已经是大企业了,他们有更强的国际化倾向,更多的依附于在新加坡的跨国企业,也得到了政府更多的支持。而其他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管理的不完善、与跨国企业配套能力和资源的缺失以及海外投资能力的不足,应该得到新加坡政府更多更适宜的扶持,以促进其发展。AlexanderKaufmann,FranzTodtling(2002)在欧盟SMEPOL项目中选取了140家中小企业作研究样本,分析指出不少现有支持政策没有顾及中小企业某些或隐或现的不足之处:直接金融支持集中于创新的研发阶段,而商品化阶段;总体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创新项目备受青睐,而相对技术含量较低的创新项目却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技术中心的溢出效果有限,中小企业与外部知识提供者之间的互动不足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致使与创新有关的资源和信息不能传递到中小企业:而且中小企业也较少进行关于战略、组织和技术缺陷的预先咨询,现有支持政策也没涉及这方面内容。DavidB.Audrdsch(2004)以“创业(Entrepreneurship)”这个概念为中小企业成长和创新之间的理论联系建立了一条路径。内生成长理论假设知识外溢和随后的商业化过程是自发的,但他却认为创业为知识外溢和转移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机制,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所以今后公共政策走向应该是扶持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和成长,以促进经济增长。JussiHalttunen(2004)用SSM方法对芬兰3家经营时间超过40年的家族式木制品小企业的案例分析和122家其他家族小企业的调研后,认为对于家族式小企业来说,企业主的成长动机和意图是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其他成长的动力和阻力都来源于此。没有强烈的成长动机和意愿,家族式小企业很难实现持续成长,从而过早的消亡。J.DavidBrown,JohnS.Earle和DanaLup(2005)为了分析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究竟有哪些与公共政策相关的决定性因素促成其成长,从金融、人力资本、技术支持和商业环境这4个主要方面对罗马尼亚的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虽然世界各国都承认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创新对于一国经济的增长有重要作用,但没有人深入的分析到底有哪些公共政策促进或者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创新。对于罗马尼亚中小企业来说,有效贷款最能促进其成长和创新,而内源融资和贸易信贷相对就没那么重要了。PatrickA.M.Vcrmculcn(2005)通过研究30家中小型金融服务企业后发现,其创新活动并不都是推出新产品,而更多的集中在改进现有服务项目,其中在资源、项目、激励和信息技术方面遇到不少困难。TimEdwards,RickDelbridge,MaxMunday(2005)通过回顾现有关于中小企业创新的主流研究并分析其特征后指出,理论和方法之间的不一致导致目前学术界对中小企 业创新的研究和了解并不深入,因此今后关于中小企业创新方面研究的新方向应该抛弃标准差方法的研究途径,只有在制度流程和结构背景中,在战略执行的框架下,才能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ValD.Hawks(2005)21认为创新是柬埔寨中小企业成长的最关键的因素,而并非高新技术。高新技术只有在中小企业的管理得以改善后才能真正对中小企业的成长起作用。NicholasO’Regan,AbbyGhobadian(2005)通过对英国1000家中小型电子和设备制造企业的分析后发现,依据战略定位的不同,中小企业可以分为开拓型和防御型两种极端形式。开拓型企业更倾向于研发新产品,而防御型企业则更倾向于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开拓型企业比防御型企业更愿意采取新的流程技术和管理方法,尤其在混乱的外部环境中。防御型企业意识到了跟进的必要,并表示在未来2年时间内会实施流程再造。不管什么战略类型的企业,在混乱的外部环境中都特别强调创新。AngelaHausman(2005)通过对美国和西班牙各3家中小型家族企业的深度访谈后发现,包括行业类别、企业类别和创新类别在内的多项因素影响到中小企业的创新,广大中小企业尤其应重视管理创新。家族式中小企业的高管素质问题特别突出,首先是管理权的交接,其次是新管理者经验的培养。其次,上下游渠道伙伴也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SukuBhaskaran(2006)通过研究澳大利亚中小型海产品零售企业对新产品、’新方法、新系统、新市场和新供应商的采用过程后认为,持续创新给中小企业带来坚实的竞争优势,持续创新可以被不同文化背景和技能的企业家吸收并运作,强调营销和市场创新的中小企业的营利情况更好,更能成功的与大企业展开竞争。NicholasO’Regan,AbbyGhobadian,MartinSims(2006)通过对英国194家中小型电子和设备制造企业的分析后认为,中小企业的战略、组织文化和领导力与创新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成长性高的中小企业比成长性低的中小企业更重视战略规划,有更强更有效的领导力和文化传统。作者还提出一套有效管理和执行创新的系统方案。NicholasO’Regan,AbbyGhobadian,DavidGaUear(2006)选取了207家制造业中小企业作样本,并与6位执行董事进行深度访谈。在分析了高成长性的驱动因素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许多中小企业都是靠拼销售实现的高成长性,但如果这些中小企业不将基于销售的战略方向转到基于创新的战略方向上,没有对研发和创新进行长期的投入,这种高成长性是不可能持续的。1.3.2国内学者的研究在国内学者中,陈晓红对中小企业的创新与成长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陈晓红、”lValnHawks.ObservationsofSmallManufig:tmingEntecpdseOwnersinPhnom咖,CambodiarD】.c,oampOniv∞sity,200513 刘晖(1999)分析了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概况,总结了台湾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辅导措施,提出我国应该提供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建立中小企业金融体系,制定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完善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陈晓红、袁莉(2002)指出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调整和完善企业流转税、所得税等征收政策,并积极运用R&D费用扣除、加速折旧、盈亏相抵等方法,对企业科研开发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给予特殊优惠,从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陈晓红等(2004、2005)在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报告中以我国中小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进行成长性排名,并详细分析了中小上市公司的整体成长状况及各方面的成长影响因素。陈晓红、余坚等(2005)建立了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GreyRelationAnalysis,简称GRA)进行成长性评价的新模式。陈晓红、何鹏(2005)以82家中小上市公司为实证样本,通过相关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中小上市公司标准化规模服从正态分布,且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小上市公司标准化规模逐年递增.而成长率轻微递减,且都具有过原点性;中小上市公司成长率服从拉普拉斯分布;而且中小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具有较强的行业特色。陈晓红、何鹏(2006)证明了企业的规模概率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成长率概率分布服从拉普拉斯分布是一个必然现象,并不受企业自身属性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通过提高上市公司创新力来整体提高其成长性。朱伟民和万迪畴(1999)着重讨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指出中小企业更具有创新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同时研究了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和企业创新体系,认为中小企业需要技术、组织、制度等的协同创新,走立足于培养核心能力的成长道路。陈旭东(2000)认为创新不足是中国小企业难以应对高科技产业发展和经济国际化带来的挑战的症结所在,创新是小企业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促进小企业创新必须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除了改善市场竞争环境外,制度和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变革也是有效降低中国小企业的创新成本、增强创新需求和创新供给的必要前提,应该成为政府小企业政策的重点。朱伟民、万迪防和王赞(2001)在对科技型小企业的成长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围绕核心能力的动态演进三维成长模式,认为围绕核心能力的培育应建立知识与技术联盟,在联盟的基础上实现实际资产的联合,以核心能力的强化带动企业规模的扩张。以核心能力的转移扩散实现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多元化经营。王锡泉(2002)认为必须采取企业体制与能力建设的创新互动战略,以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能力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制度和政策环境,以推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贾明德和樊增强(2003)技术创新是保持企业集群经济优势的一个持续性动力。企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力,并最终成为创新的中心。从创新的组织体系来看,一方面集群内既保持个体组织的高效创新系统,又保证集群所内化了和优化了的14 信息流和知识流能够被集群内个体所利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集群总体的组织结构是一种“T”型组织,这种组织既保持了创新的规划性、投入性,又保持了界面的渗透、联结,从而使集群创新具有较高成功率和持久性。唐敏和张廷海(2004)提出从政府层次看,地方政府应把重点放在调整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创造良好的企业集群创新环境上;从集群层次看,企业集群应注意强化产业关联,培育中介机构,促进区内企业间的协同与合作;从企业层次看,集群内的企业应重视引进创新机制,培育创新网络,推进企业持续创新力的发展。盛世豪和王立军(2004)从网络结构、知识溢出和创新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植根性和创新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与成长机制。袁红林(2005)认为小企业由于自身特性的限制,获取外部资源实现成长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企业网络能够克服小企业固有的局限,实现小企业的规模经济,发挥小企业的核心专长,降低交易成本。处于创立期的小企业网络是一个以嵌入式节点为主、节点之间联系稠密的内聚性网络和高度路径依赖的网络。张智华(2005)从企业内部组织创新角度建立了“资源共享”模型,从企业外部组织创新角度建立了“价值环”模型,还从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了“j层次互动”模型。辛万光、郝其友等(2005)根据资源观、利基观、能力本位观等的企业发展理论,结合中小企业的客观情况探讨了中小企业走专化化成长道路的可行性,并分析了此过程中企业所需要的资源整合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创新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以及各种能力的获取途径。任巧巧(2005)认为中小企业集群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效应,而且企业问技沭的传播与扩散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小企业集群为技术创新的扩散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技术创新在集群内中小企业之间得以快速传播,合作创新是中小企业集群内技术创新的重要模式。傅梅烂、秦辉和王义嘉(2005)分析了中小企业初创期、成长发展期、成熟期、蜕变期或衰退期这4个成长阶段的创新活动内容、资金需求和来源、组织结构、风险特征、市场环境这5方面的生命体特征。常英(2005)认为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有物质方面、心理方面和生命周期方面的动力,但也受到心理因素、利润因素、分工因素、文化因素、观念因素和素质因素等方面的阻碍,因此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有这样七条路径:管理思路创新,管理组织创新,人才管理创新,技术管理创新,企业文化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的战略管理和创造性的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相比国外学者的研究,我国国内学者的研究仍显不全面、不系统,要么只傲了简单的理论阐述,没进行实证检验;要么进行实证检验,却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我国中小企业创新与成长的现状如何?影响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因素有哪些?中小企业创新力包 括哪些内容?创新力是否影响中小企业成长性,影响程度如何?如何培育与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力?这一系列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回答。1.4研究目的、方法、思路与框架1.4.1研究目的与方法本文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1.在中小企业理论、成长理论、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模型”和“创新力影响因素模型”,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2.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创新现状,并进行国际比较;同时以中小上市公司为样本,同时实证“创新成长模型”和“创新力影响因素模型”。3.以“力场分析”工具分析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的关系,同时剖析中小企业创新力的技术创新、制度刨新和管理创新三方面的影响因素。4.提出培育和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我国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及政策支持体系。'.4.2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辩证分析方法:这是贯穿本文的研究过程的一个基本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分析方法,即按照客观事物自身的运动和发展规律来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的分析方法。.2.实证分析法:在分析创新力与中小企业持续成长互动时,将大量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我国中小上市公司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3.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在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将多次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即在实证研究中强调不确定性在理论及其经验应用方面的关键作用。4.案例分析法:在构建中小企业创新力的三维模型和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时,本文将列举国内外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加强论文论证的力度。1.4.3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本文是建立在“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办(how)”的问题导向型逻辑线路上,文章主体部分分别针对不同层次的问题做出回答,层层推进。在此逻辑基础上,本文分为四大部分(共九章),段落安排如图1.1所示。第一部分(第一、二、三章)通过界定中小企业、成长、创新力等概念,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在中小企业理论、成长理论、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模型”和“创新力影响因素模型”,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全文打下理论基础、数学模型基础和评价指标体系基础。16 第二部分(第四、五章)在前一部分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模型”和“创新力影响因素模型”以及“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我国中小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评价了我国中小企业创新与成长的现状,并进行国际比较,同时实证了“创新成长模型”和“创新力影响因素模型”。第三部分(第六、七章)在前一部分实证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力场分析”工具分析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的关系,同时剖析中小企业创新力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三方面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第八、九章)在前文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协同创新的模式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力,在分析国外协同创新成功典型后,构建我国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及政策支持体系。i羹蘸戮蘸藕熬鬻氅囊缫攀鏊|{|世i嬲赫蠹}谢ij∽一}¨}¨}z|『内构建戏喇巾小个业f打㈣创新体系巾小静fk创新JJ戎阳中小静{地l新‘,巾小企业创新山淼觏鲥“I二鹱瓣鬃ii;{;蛐鬣然’刨豢觏i壤i藿麟蒸誊?‘⋯鬣然’”Ⅻ薹垂⋯中小们限创新力阵价{Rh、体系图1-1本文逻辑思路17蒸纛鬻 第二章基础理论回顾及模型构建本章将分别从中小企业理论、成长理念和创新理论三方面来回顾中小企业成长及创新的有关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模型”和“创新力影响因素模型”,为全文打下理论基础和数学模型基础。2.1中小企业理论2.1.1产业结构理论对中小企业生存空间的解释2.1.1.1关于产业集中度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产业可以分为集中型与分散型两类。集中型产业往往适合于大企业经营,而多品种小批量的分散型产业适合中小企业发展。产业集中度高意味着几个大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原有市场份额。贝恩最早提出产业集中度高的产业内部企业之『自J容易达成共谋,会给新进入企业造成障碍。但规模庞大也会忽视新的产业进入者。对于一家企图占据较小细分市场求得生存的小企业,原有大企业可能不予以理会。而进入者是一家规模较大企业,就会引起原有企业的高度重视而采取阻止行动。所以,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具有进入优势。施太莱和莫斯(StalcyandMorse,1965)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分析生产成本、规模经济、市场特性及地缘区位等因素,研究出美国适合中小企业的八个细分类产业,包括原料来源分散的产业、生产地区性产品的产业、服务性产业、可分割制造过程的产业、手工制品业、简单装配、混合及装饰工艺产业、生产特异性产品的产业和产品市场小的产业。2.1.1.2关于产品差别对于产品差别化给中小企业的影响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产品差别化有利于原有企业(大企业)建立起进入壁垒,因为潜在进入者(小企业)需要克服原有企业拥有的客户忠诚度和完善的销售渠道以及转化成本的优势。而另一些学者认为,产品差别化可以为创建中小企业提供广泛的产品特色或价格选择范围,这意味着中小企业不必要与大企业面对面竞争,从而增加了存货率。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AClmmberlin)认为,产品的差别使得中小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垄断因素,可以以自己的产品优势与大企业共存22。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JoanRobinson)认为,不同企业由于参与竞争的条件不同(如拥有要素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销售时间与技巧、地理条件等),可以对产品的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小企业也可以在大企业的范围之内拥有自2: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58.26718 己的生存空间。”2.1.1.3关于进入壁垒。1980年,著名的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竞争战略》一书中认为,对于一个产业来讲,进入威胁的大小取决于呈现的进入壁垒加上准备进入者可能遇到的现存守成者的反击。如果壁垒高筑或新进入者认为严阵以待的守成者会坚决地报复,则这种威胁就会较小“。进入壁垒可能主要来源于六个方面:规模经济、产品歧异、资本需求、转换成本、获得分销渠道、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劣势。波特认为,在某些行业中,现有企业有盈利但由于疏忽怠惰、信息缺乏或不能及时有效地报复,因而在预期利润和进入成本上便可能形成一个有利的不平衡。如果企业(小企业)能够最先发现这一产业,便可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如果中小企业的进入战略能够使大企业产生混合动机,就会降低大企业报复的可能性。在现实中,大企业还可能受到来自政府的管制压力,从而阻碍了报复行动的实施。2.1.2交易费用理论对中小企业存在的解释罗纳德·科斯在《企业的性质》(1937)和《交易成本问题》(1960)两篇文章中虽然没有直接解释中小企业存在的原因,但回顾这些经典的经济学文献,将有助于理解中小企业为何存在。科斯在文章中分析了决定企业规模的三个主要因素:(1)企业存在的临界点在于企业内部新增业务所需成本恰好等于在价格机制下增加这项业务所需成本;(2)随着企业内部要素数量的增加,管理者充分利用各种要素的能力将会递减;(3)随着企业购买同一要素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该要素供给价格的回升,并增加企业的成本。可见,淦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反而会增加总成本。运用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笔者可以分析中小企业存在的原因;一方面,市场环境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行业,其最小经济规模(/dES)很小,企业的纵向整合只会增加生产成本。这时候,企业以特定的、较小规模进行生产是最优的选择。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订立一系列合同开展经营活动,每家企业都希望交易对方值得信赖。在中小企业中,这些重要决策一般都由企业主亲自制定,而大企业却存在着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中小企业决策趋于相对一致,使得交易对方更容易与之建立合作关系。2.1.3规模经济理论对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的解释规模经济一直是被经济学家反复探索的领域。无论是古典规模经济理论还是新古典规模经济理论,似乎都在告诉笔者,各个产业都具有非常明显的规模经济。因此,中小企业将无法生存。但是,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正是运用规模经济理论,解释了中小企业∞:奥斯汀·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12埘:迈克尔-波特(美),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86~22919 存在与发展这一客观现实。2,2.1.3.1乔治·斯蒂格勒的解释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Geogo.J.Stifler)在研究规模经济理论时,提出了生存技术理论。他运用成本一产量曲线,解释了中小企业具有需求灵活性特点,从而解释了其存在的原因。他认为,如果平均成本曲线为u型曲线,u型曲线底部越平缓,即边际成本上升速度越慢,企业的灵活性就越大;反之,U型曲线底部越OlQ2图2-1大企业与小企业规模经济曲线陡峭,边际成本上升速度就越快,企业的灵活性就越小。(见图2.1)从图2.1中可以看出,由于大企业相对于小企业存在着规模经济,当产量很大时,大企业可以利用这种规模经济来降低单位成本。但是,只有当产量处于Q1与Q2之间的位簧时,大企业才具有这种成本优势。斯蒂格勒用大量的实证分析确立了一些行业的最佳规模,并发现某一行业的最佳企业规模恰恰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点26。2.1.3.2奥斯汀·罗宾进的解释英国经济学家奥斯汀·罗宾逊(AustinRobinson)在《不完全经济竞争经济学》一书中认为,企业规模收益递增有一定限度,超过此限度将会出现规模经济收益递减。因为规模越大,分工越细,但技术的无限可分性,使得分工超过一定限度,反而意味着复杂程度的提高,操作成本的增加和效率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决策时问延长,灵活性降低,会使机会成本增加。两方面原因使得企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达到单位平均成本最低点的最佳规模未必很大,中小企业同样可以达到相应的最佳规模。.只要达到最佳规模,企业就具有竞争力并能够生存与发展。2.1.3.3维纳的解释经济学家维纳(Xrmer)认为,小规模经营是最优规模。u型的成本曲线是由各种产生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因素共同决定的。无论低于或高于最小经济规模(MEs)。单位成本都会增加。显然,任何一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都会选择或追求U型曲线的最低点作为实际生产规模。当市场容量较小时,用来进行交易的产品少于最优规模生产点,使市场形成垄断或寡头垄断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会制定垄断价格,导致其以次优规模进行生产。于是在价格保护伞的保护下,即使生产成本较高,中小企业也能够存在。当市场容量足够大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当/VIES很小时,每家企25;钟田丽.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沈阳:东北大学t2003,16∞:乔治·斯蒂格勒[美].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8~8520 业都会以这种很小的规模进行生产,形成了中小企业;另一种情况是如果MES较大时,中小企业则难以生存。而在现实中,大小企业共存的行业非常普遍。2.2成长理论企业成长理论是当代经济与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前沿理论。国内外学者主要就企业成长的动力、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企业成长模式与成长战略等内容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272.2.1企业成长的动力2.2.1.1追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多样化经济效应古典经济学用分工的规模经济利益来解释企业成长问题。斯密(1776)认为,企业作为一种分工组织,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获取规模经济的利益,企业的成长与分工的程度正相关。斯蒂格勒(1975)则认为,在一个产业初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市场规模偏小,该产业内的企业成长主要通过其内部分工来实现,这样的企业大多是“全能”企业。随着产业和市场的扩大,原有企业通过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实现规模的扩大,另—劈面产业的社会分工扩大则导致企业数量的增加,从而使产业和企业实现了交融成长。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是企业规模调整理论,企业成长的动力和原因就在于对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追求。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生产函数,同时被抽象成一个个同质的“黑箱”。在该理论中,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调整产出达到最优规模水平的过程,或者说是从非最优规模走向最优规模的过程。“.后凯恩斯主义在企业增长率最大化的目标假设下,构建一个把企业产量决策≮投融资决策和定价决策融为一体的企业成长模型。其企业成长论是以大公司作为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进行研究的.西蒙和波尼尼(H.A.Simon&C.P.Bonini,1958)等对企业规模与成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规模的分布形态是J型的,即只有少数几家大企业,而存在大量的小企业。唐纳等(TimothyDulme,1958)对单厂企业(Single-plantFinn)和多厂企业(Multi-plantFirm)的研究证实,单厂企业的成长率随着其规模扩大和年龄的增长丽下降;而对多厂企业,其净成长率与其规模和年龄同步增长。阎鸿雁则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通过企业并购来实现企业的成长,并探讨了多元化成长战略。n2.2.1.2降低交易费用企业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成长通常既表现为经营规模的扩大,也表现为企业功能的扩展,即企业把一些以前通过市场进行的交易活动纳入企业内部进行,这意味着企业边”:李允尧.企业成长能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6:10置:阁鸿雁.现代企业成长.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l 界的扩大,因此,企业成长的过程与企业边界扩大的过程是一致的,决定企业边界的因素就是决定企业成长的因素。企业成长的动因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Co勰e,1937),市场交易费用与组织协调管理费用相等的均衡水平就确定了企业的边界。按照科斯的理论范式得出的结论是:市场发达程度越高,则企业成长的动力越低。这与现实明显不符,因为现实中通常是市场发达程度与企业成长呈正相关关系。为此,杨小凯和黄有光(1993)认为应该考虑经济主体的交易效率因素,即市场发达程度提高,扩大市场交易范围,一方面增加了交易费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交易效率,只要交易效率提高的所带来的收益大于交易费用,发达的市场就促进了企业的成长。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29,198530)从资产专用型、不确定性和交易效率三个维度定义了交易费用,还从企业核心技术角度提出企业“有效边界”的概念。为了解决由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可能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个问题,企业会通过前向或后向的一体化,把原来属于市场交易的某些环节纳入企业内部,这种情况下的企业成长就表现为企业纵向边界的扩展。2.2.1.3追求成长经济管理者理论把追求企业成长作为企业的目标,在此前提下探讨决定企业成长的因素以及实现稳定增长率的条件。鲍莫尔(Baumol,1962)的销售收益最大化模型指出,经理式企业的管理者在一个所有者或股东可接受的利润水平约束下,追求销售收益最大化,这会使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产量规模大于利润最大化目标下的规模。威廉姆森(1964)构造了一个管理者效用函数模型,即管理者的效用水平取决于雇员数量(以雇员开支额表示)、管理者的货币收人(以工资和津贴表示)和可支配的投资(以税后利润减去可接受的最低利利润表示)这三个因素,这些因素并不与企业利润水平直接相关,而是更大程度上与企业规模相关。2.2.1.4获取组织与制度的演变及创新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从组织结构与制度的演变与创新方面探讨企业成长问题。威廉姆森(1975,1985)的主要贡献是从理论思维的角度系统阐述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组织结构的演变,以及不同组织形态的效率。钱德勒(1977,1992)则从历史和宏观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从组织制度上可以把企业分为古典企业和现代企业,企业成长中由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这种制度变迁不仅对企业本身意义重大,而且对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铝4度变迁是随企业经营规模扩张而出现的;另一方面它又是维持和促进规模扩张的必要条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管理工作增加并日益复杂化,相应地内部组织分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水平方向的不同职能部门的产生;一是垂直方向管理层级的产生。钱德勒认为这种垂直层级组织结构的产生是现代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晰llimson,O.E.MarketsandHicrm'chio:圳ysisandAIlfistrustITnplications【M1.NwYodgFf∞I'am,1975∞;晰llimuam,O.E.ThcEconomiclnstimkofc印i瑚i鲫【M】.NewYolk,F雌胁鸭l粥522 熊彼特(Schumpeter,1934,1990)、潘罗斯(Penrose,1959)等认为,创新是企业成长的最重要动力之一。熊彼特揭示了创新的内涵,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既包括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组织与管理上的创新。2.2.2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2.2.2.1外生因素成长论外生因素成长论强调外部环境等对企业成长的影响。钱德勒(Chandler,1962)在‘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要适应环境的要求,随环境变化进行灵活调整,以实现可持续成长的目标。对外部环境的结构化分析,是由波特(Porter,198031,198532)所代表的行业结构学派完成的。波特受到梅森和贝恩(Mason&Bain,1959)为代表的产业组织学派思想的启发,将产业组织学派的s—C—P(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开创性地运用于企业战略研究。波特用“五力模型”来描述产业内部的竞争结构,即进入威胁、替代威胁、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威胁、买方砍价能力和供方砍价能力。这五种竞争力量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竞争的强度和最终利润潜能,也就是决定了产业的吸引力的强度。为了使分析更完善,希尔等人(Hilletc.,1987)对企业成长的一般环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分析模型。在影响企业成长的具体环境方面,海瑞奎斯和桑多斯基(Henriques&Sadorsky,1996)分析了顾客压力、股东压力、社区压力及政府的环境规制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影响作用。2.2.2.2内生因素成长论1.企业能力学派认为,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界限。企业能力的关键是管理能力,它是限制企业成长率的基本因素。2.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的知识结构塑造出了企业的异质特性,形成了不同的竞争优势。企业是在“经验积累—知识增加一服务增长”这一动态框架下的学习型组织,是潘罗斯式演进与熊彼特式演进的有机结合。比安奇(Bianchi,1995)认为两者的结合程度取决于在市场和企业内部能否形成有效的激励结构。而与不同激励结构相适应的不同的学习性质、路径依赖和选择机制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的不同成长路径(郑江淮,2001)。在此基础上,贾生华,邬爱其构建了基于知识理论的企业成长的知识结构模型。Barkema,BaulU&Mannix(2002)提出企业最重要的事情不仅是保持自己的绝对快速学习和创新力,更要具有比环境及对手更快的发展步伐”。2.2.3企业成长的模式与战略”;【美]波特.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嚣:[美]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拍:刑以群。田园.企业深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浙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s14)23 贝茨(J.Bates)、帕金森(Parkinson)和萨缪尔森(R.Samuelson)分析了基于企业经营结构发展的企业成长原因,并揭示了三种具体的成长模式分类,即以扩大某一产品产量为特征的规模型成长、以在新的产业从事新的业务为特征的多角化成长以及以购买上游或下游企业扩展生产链为特征的纵向成长。实践中,还存在这三种基本企业成长模式之间交叉融合,进而形成更为细化的企业成长模式。克里斯·祖克在《从核心扩张》一书中提出,从核心业务中寻求持续增长的利润,是动荡环境下企业成长的战略选择。企业在发展好核心业务的前提下可实施毗邻扩张战略。毗邻扩张是与相关多元化相类似的范畴,它是公司持续进入相关群体或行业的方法之一,这种扩张借助核心业务,同时也加强了盈利核心业务的实力¨。国内的企业成长模式理论有:杨杜的《企业成长论》。杨杜从经营资源的概念出发,通过对经营资源的量、扩张、结构和支配主体的四个方面分析企业的成长模式。张林格对企业成长模型进行了拓展,即将杨杜的企业成长模式从两维空间(规模、多样化)推广到三维空间(规模、多样化、竞争能力)”。杨永恒(2001)提出了成长战略分析框架。企业的成长战略主要有三种:一是规模扩张战略;二是复制成长战略;三是选择性成长战略36。车驾明和陈霞在对美、日、韩大企业成长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企业兼并是推动美国大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2.2.4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管理理论,它借鉴了产品市场寿命周期理论的许多观点,以研究企业成长阶段模型为核心内容。这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具有生命,并且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命周期,即一个从生到死、由盛到衰的生命历程。斯坦梅茨(SteinmetzL.L.1969)系统地研究了企业成长的过程,发现企业成长过程呈现s曲线,一般可划分为直接控制、指挥管理、间接控制及部门化组织等四个阶段。葛雷纳(GreinvrL⋯E1972)以销售收入和员工人数为指标,根据它们在组织规模和组织年龄两个维度的不同表现组合成一个五阶段模型。Ms[美]克里斯·祖克.从核心扩张(中文版).北京:中信出敝社,2004";张林格.三维宅间企业成长模式的理论模型.南开经济研究,1998,圆:15~18撕t杨永恒.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成长战略探讨.南开管理评论。2001(4)24 伊查克·爱迪思(I.Adizes,1989)在其《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认为,企业与自然界生物一样,都遵从“生命周期”的规律。他把企业成长过程分为成长与老化两个阶段,并根据风险偏好、期望值、资本量、功能或稳定期图2-2企业寿命周期曲线形式、责与权、主导部门、目标导向等因素把这两个阶段又细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初期、官僚期以及死亡期等十个阶段(见图2-2)。我国学者陈佳贵、黄速建(1998)在<企业经济学》37一书中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图2.3中可以看出,陈佳贵教授把企业按规模大小分为A、B、C三种类型进行分析,分图2-3企业成长与寿命周期示意图别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生命周期进行了划分,认为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等六个阶段。虽然不同类型企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各有特点,但从总体发展趋势上来看是一致的。他认为企业进入衰退期后,存在两种前途:衰亡和蜕变。2.2.5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2.2.5.1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成长的对比研究许多学者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成长战略、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作了对比研究。有代表性的研究是Mansfield(1981)对两者在创新领域与效率的差异性的研究、Kamion和Schwartz(1982)关于市场结构与企业创新的研究、Koller(1995)的技术创新领域的规模互补性研究,以及Shumacher的名著‘小的是美好的》中关于小企业优点的阐述。其他卓有影响的学者还有Foster(1986),Harman&Freeman(1977),”:陈佳贵,黄速建.企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笱 Kim(1993)和(Maidique,1988)等等。美国学者E.Mansfield,D.Hambexg等认为,相对于大企业,小企业创新有独特优势:如内部成员容易联结沟通,减少内部信息损失。内部R&D工作容易在各部门融合展开,加强整体参与意识和灵活性;小企业组织机构安排灵活有弹性,上下级关系融洽,组织效率高,在竞争压力下易于接受创新。一些学者对企业规模与创新效率的关系作了大量实证统计研究指出,欧盟国家小企业人均创新超过是大型企业的2倍,R&D的单位投入所产生的新产品是大型企业的3.5倍。1996年,全美技术创新成果的55%是小企业提供的。但是这些研究只有实证,而没有相应的数理模型做基础。2.2.5.2成长率概率密度分布的研究起先的学者常常视企业规模扩张为企业成长的表征,因此将研究视角关注于企业规模演变上,如发端于RobertGibrat的Gibrat定律的一系列研究。RobertGibrat在1931年出版的著作《非均衡经济学》中,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企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之『自j相互关系的模型,认为:(1)企业的成长是个随机过程,即影响企业成长有诸多因素,难以对其进行准确预测:(2)不同规模的企业,其成长率并不因为各自的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以后陆续有学者作了进一步的实证研究。Simon&Bonini(1958)指出行业中的企业存在一个最小有效规模(MES:MinimumE仿eientSize),当企业规模超过MES时,企业具有不变的单位成本部分学者在细致考虑了一些影响因素后,得出了不支持Gibrat定律的结论。Edw/nMansfield(1962)在考虑产业内新企业的进入,老企业的死亡的情况下,以美国三个产业数据为样本,检验结论为企业死亡的可能性与规模有关,小企业具有更高死亡率,在考虑退出企业的情况下,Gibrat定律不成立。,Ollne(1988)对单厂企业(single-plantfinn)和多厂企业(multi--plantfirm)的研究证实,前者的成长率随其规模扩大和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后者的成长率与规模和年龄同步增长,并且由于规模和年龄导致的失败率下降完全超过了成长率下降的趋势。片面强调企业规模是企业成长的主要特征是错误的,因为根据企业契约论,企业作为各种要素提供者之间一组长期契约关系的集合,企业的功能之一就在于通过科层组织的行政协调机制代替市场机制来配置要素资源,从而达到节约交易成本的目的。企业边界的扩张与收缩,取决于影响企业组织内部交易与外部交易动态均衡的因素变化。因此,Penrose(1955)认为,企业规模仅是企业“不可逆转”成长过程的附带性结果。2.2.5.3中小企业成长策略研究一些学者通过分析研究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差异,来提出新的成长管理着重点,如钱颖一(1999)分析了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区别:①高技术企业的治理结构是独特的,在权、责、利相制衡的结构安排上有别于一般传统企业;⑦高技术企业的组织方式可塑性强,不存在时间上的、逻辑上的一致性,它是一种崭新的企业类型;③高,26 技术企业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企业,而体现的是一种劳动雇佣资本的关系。他认为若用传统理念来管理高技术企业,则会陷入成长困境。传统企业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层次、管理功能是为配合层级管理而塑造成的,需要更多的协调;而小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它的产生完全依赖于高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强调的是自治的小团队而非完整集体。日本青木昌彦(1999)在对美国硅谷中小高技术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高技术企业的治理结构五花A.f3,无法用传统理论去解释。高技术企业与市场的区别微不足道,企业和市场融为一体,脱离了严密的科层结构而转变成松散的藕合结构。Lynn&Carey(1995)认为,企业成长要努力避免纯粹以壮大企业规模为目的而未能协调发展的“成长陷阱”,以及单纯追求创新成果深度的不切合企业实际能力的技术开发过程的“加速陷阱”。在模仿战略中,企业技术能力的增长源泉是组织学习(CohenandLevinthal,1989)。需要明确的是,技术战略与公司战略的高度动态匹配和交互作用是高技术中小企业成功的重要保障(Itami&Numagami,1992)。2.2.5.4企业不能持续成长的成因与突破途径企业持续成长的成因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突出问题。然而,总体上说,国内对于霾民营企业的成败进行研究较早的是一些长期跟踪报道这些企业家们的记者和企业内部的策划者。他们一般采取对照的方法,开列出企业失败的种种症状,并且是以某种更为生动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担忧。当然,这种研究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研究视角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邓盛华(1998)认为,中小公司不能持续成长常常是出于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一。是资源利用方面的原因,或者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稀缺状况出现,或者是资源利用方式镡的定型化,从而使得企业失去抢占市场份额的优势;二是行业总容量的原因,许多目前看好的产品或行业,尽管近年来年增长速度很快,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饱和指数的客观存在,达到一定的容量后,其稳定而缓慢的增长只能为精益求精的经营者提供有限的生长空间;三是企业组织结构上的原因,创业型公司起步阶段的组织结构以领导者魅力型、独裁型居多,随着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大型或巨型公司,其组织结构在筹资方面受有限股东数量的限制,而且其股东角色过于靠近公司经营,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四是创业者个人的原因,由于个人的卓识永远也不足以应付瞬息万变的商业战争,而创业者的公司又往往具有个人风格,因而常见的选择是退而求精求稳。宋永标、李玉彦(1999)的分析认为,中小企业逐步陷入困境、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包括:(1)人才缺乏,部分企业主囿于自身文化层次和思想素质,对招贤纳士缺乏必要的认识,不愿启用有能力的技术骨干;(2)管理滞后,经营者容易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式”的管理状态,企业主往往一味追求效益,对增强企业后劲认识不足,不愿也不敢在技术改造上增加投入,致使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力;(3)流动资金短缺;(4)起步成本太高,企业组建之初,企业主容易存有贪大求全思想,加之预算工作不到位,导致 固定成本太高,同时又制约了流动资金的投入;(5)发展意识不强,企业主容易滋生“小富即安”思想,企业稍有效益即会满足现状,对一些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不能很好把握。杨文轩(200)认为,许多企业在成长发展起来以后,尤其是在国家的法律制度日渐成熟以后,依然对传统的家庭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依赖性,依然不愿意加大制度性的投资。这是许多民营企业最终走向失败的制度性原因。余礼(1999)认为,私营企业的二次创业关键是企业苦练“内功”,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建议:(1)企业家的自我超越,企业家的素质决定着其决策和判断能力,决定着其能否抓住市场机遇、实现经营目标,树立高尚的人格是企业家自我超越的根本所在;(2)实现从单一的产权主体向多元产权主体结构的转变,积极鼓励各种要素如资本、技术、设备或知识等参股企业,使生产管理要素资本化,对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从而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3)实现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建立起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除了重视物质激励外,还必须重视精神和民主激励;(4)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依靠科技对生产要素的渗透及其在管理中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而这就要依靠研究与开发资会的投入、技术的改进、管理的创新以及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5)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文化,首先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给职工一种“安全感”,其次是尊重职工的权利和人格,形成平等的人格。同时,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也必不可少,有关部门积极从政治、政策、法规方面为私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意义重大。马卫寰(2001)提出,民营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体制创新,取决于企业经营者是否具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取决于能否坚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体制创新,以便迅速形成能与大公司相抗衡的实力。综上所述,研究者己经对中小企业或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能持续成长现象的成因及其解决途径做了研究,研究表明,企业之所以会发生“不能持续成长”,主要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的缺少或不足:(1)制度创新。缺乏企业组织结构上的调整以及有效的外部经营环境;(2)技术创新。缺少持续创新力,而持续创新又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3)管理创新。缺少现代企业与市场衔接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然而,总体上说,这种研究是零散的,局部性的,还没有达到系统深入的探讨,仍需要做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2.2.5.5扶植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研究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度发展问题,吴敬琏(1999)直接指出“制度高于技术”,认为政府应当建设有利于创新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环境,确立竞争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马庆国(1998)提出,政府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职能是治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主要是改造企业的诞生环境、治理与政府有关的企业生存环境、营造公平回报环境、营造中小企业的国民待遇环境,和对市场需求环境的适度保护与支撑),以此为核心系统地建立扶植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28 东亚学者由于地域关系,对在高技术领域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中的政府作用研究颇多。原洋之介(1996)、李晓(1996)等学者认为:在技术赶超过程中,为了弥补经济发展初期所存在的与协调资源动员、投资分配和促进技术追赶相关的市场失效缺陷,政府的经济干预尤为重要。“权威主义”与基于金融资本和入力资本相互融合的“资本主义”的结合,是赶超成功国家取得优异成就的核心。日本经济学家村上泰亮提出了“开发主义国家”的观点,认为:如果听任于市场机制,在迟发展国家的“成本递减产业”(指存在规模经济和很大技术进步潜力的产业)将得不到发展,而只有依靠政府的产业政策来“统制”经济发展(张捷,1999)。更多的学者关注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问题。国家创新系统最早由Freeman(1987)在研究日本技术创新特征时提出。OECD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由一系列公共机构(国家实验室,大学)和私营机构(企业)组成的系统或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以及相互联系、作用和影响决定一个国家扩散知识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因为,国家创新系统可以解决“系统失效”(systemfailure)问题和“市场失效”(marketfailure)问题(LundvaIl,1992)。对于政府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具体政策法规研究,国内的研究颇丰,如民营高技术企业国民待遇问题(马庆国,1998),专利制度对创新的激励(郑友德,1999),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转制(连燕华、穆荣平,1999),中小企业金融政策研究(孙健,1998)。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樊纲,1998),技术创新产权的技术、经济与法律分析方法(杨武,1999)等。2.3创新理论熊彼特(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3s一书中提出,所谓“创新”是指一种生产函数的转移,或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使其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以获得企业家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这一概念从创新资源配置的角度,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融于一体,抓住了创新的木质和创新的经济特征,开辟了创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2.3.1创新理论的兴起熊彼特将创新归纳为以下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以实现新组合为基本职能的人们称为企业家。熊彼特的重要贡献之一是阐明了创新和发明的区别,从而明确了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小是一个技术概念。他指出,在发明强,[美]约瑟夫·熊彼特,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94~9S29 未转化为创新之前,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而创新则是新发明在实际生产过程的运用。企业家的职能就是把新发明引进生产体系。企业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的破坏”,而阻碍创新的因素有:第一,信息小充分条件下许多事情处于小可知的状态。“实现一个新计划,和根据一个习惯的计划去行动,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就像建造一条公路和沿着公路行走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一样。”第二,人的惰性。“做一种新的事情,不仅在客观上比做已经熟悉的和已经山经验检定的事情更加困难,而目‘个人会感到不愿意去做它,即使客观上的困难并不存在,也还是感到不愿意。第三,社会环境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首先在法律或政治对创新存在障碍时表现出来,其次在受到创新威胁的各个集团中表现出来,再次在很难找到必要的合作时表现出来,最后是在难以赢得消费者上表现出来。西方经济学家沿着两个分支,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进行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当代西方创新经济学:一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一是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建设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其中,技术创新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南赛·施瓦茨、P·戴维、R·列文、z·格里列希斯等。2.3.2创新理论的发展之一:技术创新经济学2.3.2.1技术创新的内涵与外延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至今已有90多年,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索罗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后续阶段的实现发展,索罗的“两步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上的重要学术观点,他注重技术创新的“来源”和“实现’:把技术创新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林恩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林恩的定义注重的是技术创新的时序过程,与索罗阐述的技术创新成立条件的提法是比较一致的。曼斯菲尔德认为,技术创新是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新过程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务、管理和市场诸步骤。曼斯菲尔德强调的是“第一次”和“诸步骤”。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它的定义比较宽泛,把“改进”也划入技术创新的范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2年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提出,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产品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工艺创新),那么就说创新完成了。因此创新包括了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的一系列活动。OECD的定义强调了新产品、新工艺以及它们的“显著技术变化”,同时也隐含着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两个概念的思想。国内学者中,清华大学傅家骥等阐述的技术创新的概念比较全面,既注重内涵,也注重外延,涉及了技术创新的各个方面。傅家骥等人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 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2.3.2.2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提出了企业规模“起始点”的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要采用一种新技术至少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如果企业规模过小,该种新技术的采用就可能使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下降,盈利减少。所谓企业规模的“起始点”是强调使用新技术后所能节省的成本,至少要达到使用新技术所花费的年均成本。因此,要使更多的新技术被普遍利用,就要降低企业规模的起始点其途径有:通过使新技术设备更加经久耐用来降低折旧率;通过调整银行货币金融政策来降低利息率;通过提高新技术设备的功能来增加新技术所能代替的劳动力数额;通过降低新技术设备的价格来降低新设备的相对价格。在同一行业中,同样技术条件下,企业规模的大小与投资额成正比,企业规模起始点越低,投资越少,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数量就会越多,从而新技术就越容易推广和扩散。所以,戴维断言,降低企业规模起始点是推广新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曼斯菲尔德认为企业的大小对创新的影响很小。从历史上看,大多数创新,尤其是产品创新主要来源于小企业和发明家。1975年,布雷顿根据美国商业部的报告指出,美国在20世纪具有开拓性的创新中,2/3是中小公司和独立发明家推出的。但是8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批准的61277项专利中,3/4被大公司采用40。究其原因,主要山于现在的研究工作通常需要昂贵的大型设备和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小组。另外,就不同行业而言,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企业结构也会导致不同的创新来9源。2.3.3创新理论的发展之--制度刨新经济学熊彼特早期的创新理论具有一定缺陷,他曾把与企业紧密相关的制度视为给定的外部条件。但事实上,人类社会的活动是不可能游离子制度之外的。以科斯和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推动制度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并且对制度的起源、变迁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认真探讨。2.3.3.1老制度学派对技术创新动力的分析早期的制度经济学家索尔斯坦·凡勃伦已经开始把制度作为决定或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来处理。凡勃伦非常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活动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制度的交叉和移植对专业知识和技术活动的影响程度,关键在于决策者的制度性目标是否与新技术的生产、引进相兼容。凡勃伦反复强调,商业制度下的问题是,新技术只有孵:傅家骥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3柚:傅家骥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93l 在能使私人获得物质利益时才会被引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也充分认识到制度调整对技术进步从而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他在1971年获得诺贝尔奖时发表的演讲《现代经济增长:研究结果和意见》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供应人们所需商品的生产能力的提高,而生产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应用先进技术所需要的制度和意识形态调整的基础之上。库兹涅茨的分析包含了一个基本内涵,即要保证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2.3.3.2新制度主义对制度创新的强调诺斯提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41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由于成本和收益的界定均以产权明晰为先决条件,是产权制度的结果,因此个人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的过程,也就是社会的所有权制度和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实现所有权的相关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商标法,专利法可以为创新者私人收益率的提高提供法律保障,同时还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对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提供制度性“补偿’:如通过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来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为创新行为提供制度性“补偿”方面,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对公共知识生产活动的激励。在创新过程中,公共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原因在于创新是建立在人们所拥有的现有知识存量基础之上的,但是“实验性”创新所生产出的基础知识又与发明不尽相同。一方面,科技知识的本质是非独占性的,把科技知识贡献出来是证明科技工作者作为其创造者的基本条件,这使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性成果必须纳入普遍的知识交流系统,成为人人可以拥有的公众知识。另一方面,基础知识的社会作用的展现方式是间接和复杂的,与具有直接利益的社会应用有相对遥远的距离,难以测度其社会收益。上述两方面理由,使得激励技术发明的专利制度并不能有效地刺激基础知识的进步,必须寻求更多的更有效率的激励机制。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等人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后发现,从近代科学诞生之日起,就出现并始终存在着关于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的争论。默顿认为:“和别的社会体制一样,科学体制有它特有的价值、规范和组织,其中强调创新的价值显然是合理的,因为只有创新才大大推动科学向前”。422.3.3.3诱致性制度变迁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行为是否发生、何时发生、朝什么方向发生等都不是随意的,更多地要取决于一定的制度安排。拉坦在《诱致性制度变迁》和<社会科学知识与制度变迁》等文章中,建立了一个新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理论模式,并运用西方和东方经济的农业发展.1:诺斯等.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5。:kkMmon.TheSociologyofScience【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㈣,1973.32332 经验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检验。拉坦试图论证技术变迁的方向与速度是对需求增长率及相应的资源条件的反应,技术在不同地区和国家间的转化实质上是对诱致性的由新知识演化而来的技术变迁的同一自发过程的反应。拉坦明确表示,技术变迁可以视为发展进程所内生的,这一观点并不意味着农业或工业技术的进步可以听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指导,也不意味着技术发展沿着原始的资源条件或需求增长所确定的路径发展,事实上,技术变迁取决于新知识的积累,而新知识的产生又是制度发展过程的结果。宾斯旺格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证制度对于技术变迁的形成与扩散的作用,他指出诸如不完善的市场结构、不恰当的公共政策等,都会导致技术创新与生产率增长的方向发生偏差。”2.3.4创新的构成要素关于企业创新的构成要素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突出问题,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常修泽(1994)等认为,企业创新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或将各种经济要素进行新组合的经济行为,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制度创新(或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黄群慧、张艳丽(1997)“认为,熊彼特之后的创新研究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呈现相互支撑的三角关系,对企业整体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可忽视的。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企业创新,则会发现:企业制度创新为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形成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技术创新为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形成了相应的技术能力保障机制,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制度创新的组织管理方面的像证,形成了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保障机制。成志明(1998)提出,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之问具有相对独立性,是解决同一矛盾的两种不同手段。管理创新总是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发生的,管理的不断创新能改变制度环境,并在一定条件下促使制度创新的产生。而创新后的制度不能建立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之上,要求进行相应的管理创新。孙艳,陶学禹(1999)提出,就三者的关系而言,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内在保障,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一个途径;管理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实现基础,制度创新为管理刨新提供动力基础。制度创新过程也是一个需管理的过程,只有通过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管理创新,才可以降低制度创新的不确定性,加快制度创新的进程。1999年的“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选择了16家大型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案例的半数左右企业认为,制度创新是成功的重要原因,这种制度创新大体包括:灵活的经营机制、相对有效的激励机制、政府的干预较少、有一个较优秀的企业领导且长期控制企业、比较科学的组织结构、‘严格的内部管理(特别是成本控制)等。村: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41~242“:黄慧群,张艳丽.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的关系.改革,1997年第5期:74~7933 杨洁(1999)提出,所谓企业创新,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为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企业的存在方式、经营理念、制度安排、经济行为及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调整和新的组合的过程或行为。企业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营销创新。陈文安(2000)提出创新的内容大体上分为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用人机制创新等。谭忠真(2000)认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同属于创新系统中的两个组成部分。制度激励是技术创新的动力,又是技术创新的必要准备,作为技术创新的支撑环境而存在。技术创新往往是创新的突破口,是制度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制度创新的前提。刘建青(2000)认为,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的内容,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技术创新的成果要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有相应的管理创新与之配合。沈小平(2001)提出,我国企业实施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偏差:或者是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涵义界定上的模糊或替代,主观扩大技术创新的范畴,将管理创新范畴的过程与活动归结到技术创新;或者重技术创新、轻管理创新,把技术创新作为硬要素,忽视管理创新;或者孤立静止地看待二者关系,忽视二者问的协同。李京文(2001)认为,创新包括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密切,一方面,制度创新本身就包含着管理创新,因此制度创新直接影响着管理创新;另一方面,管理创新会促进或阻碍制度创新的实现。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表的“2001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把企业创新看成是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报告结果表明,经营者对管理创新感到满意的比重最大,以下依次是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针对各项创新工作的困难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对观念创新感到困难的经营者比重最大,以下依次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远德玉(2001)等认为,企业创新可作两种理解,其一是指企业开展的各种创新活动,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等等;其二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创新,即把企业变成具有持续创新力和机制的创新型企业。谭立文(2001)等提出,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两个方面,技术创新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构思的产生、开发与商业化、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工艺和服务在整个经济中的扩散;管理创新则涉及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方法的创新。顾风琦(2001)、吴敬琏(1999)提出,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成为技术创新必要的前提条件。制度创新如何才能保证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这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强烈激励。因此,责任和激励是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沟通起来的纽带。王大洲(2001)则进一步提出,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应该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制度创新只是手段,技术创新才是制度创新的最终目的。企业的制度及相关知识基础的差异,是企业问持久的、不易于模仿的差异的源泉。2.3.5关于中小企业创新的研究2.3.5.1小企业与大企业创新优势、劣势比较研究谢勒尔等人研究了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对创新的影响。综合他们的研究结果,小企业的创新优势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罗斯韦尔根据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管理结构的不同特点,解释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他认为,大企业比小企业有更复杂的管理结构,一般情况下,与小企业相比,大企业决策层更趋于保守。谢勒尔也认为大企业的官僚体制不利于创新的风险投人,而小企业领导层比较精干,更有利于根据市场的变化较快做出创新的决策。②宽松的管理环境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而大企业的行政等级制度常常窒息研究人员的创新激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常常得益于从大企业“溢出”的科研人员。⑧大企业对研究人员的最好的奖励往往是把他们调到管理层去,而小企业却把创新作为他们竞争战略的核心。④大企业对那些小的、不太重要的创新兴趣不大,而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正是一个机会,它们对这些创新往往较大企业表现出更大的热情。罗伊·罗思威尔和沃尔特·泽格威尔德(RoyRothweUandWalterZegveld)在他们1985年出版的ReindustrializationandTechnology中,从销售、管理、内部沟通、合格的技术人力、外部沟通、金融、规模经济和系统方法、增长、模式和政府管制等方面对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创新优劣势作了总结。2.3.5.2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创新分布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阿科斯等人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创新理论向前推进,其中对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的研究特别引入注目。。阿科斯和奥德斯(Audretsch,D.B.)对1982年美国34个创新最多的行业中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数作了比较,结果是:中小企业创新在14个行业占优势,其余的20个行业大企业占优势。在一些新兴行业(如计算机行业等),中小企业表现出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说,大企业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优势。他们还按照爱德华兹(Edwards,ICL.)和高顿(GordonT.J.)对创新重要度的分级,对4938项创新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在不同规模的企业间,创新的质量或重要度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他们还得出的另外一个结论是,创新实现与创新的应用之间的时间间隔与企业规模无关。进而他们又对企业规模、企业R&D投入以及创新数的关系作了研究,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与企业R&D支出成正比,但与创新数之间没有正比关系。阿科斯等人还有一个研究结果,就是中小企业可以在自身投入较少的情况下,主要借助大学、大公司的R&D投入所产生的知识和创新成果的扩散,来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温特(Winter,S.)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在1984年提出了存在两种技术体系(teehnoloaicalregime)的概念,即企业家体系(entrepreneurialregime)和常规体系(routinizedregime),他认为企业家体系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小企业的创新活动,而常规体系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大企业的创新活动。根据他的观点,笔者可以把资本密集型的、广告密集型的、高度集中的行业归于常规体系的范畴;把创新活动密集的、熟练劳动力相对重要的、大企业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的行业归于企业家体系之内。2.4模型构建综合以上中小企业理论、成长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各派观点,笔者着手构建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模型”和“创新力影响因素模型”,分别表达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的相关关系,以及创新力的各种影响因素。2.4.1创新成长模型运用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小企业创新与成长的关系进行评价,是国内外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学者认为生产函数只适合于宏观经济的评价,但也有学者认为生产函数也可以应用于有投入、产出因果变量的微观领域,特别是对单个或少数企业的创新与成长性评价方面。Farrell(1957)第一次引入了生产函数测算单个企业的创新水平,对效率方法研究进行开创性的贡献。国内学者赵魁君(1994)45运用含有创新系数的生产函数对某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进行了定量测算,认为生产函数不仅能反映出资本、劳动力对于产出的影响,而且也可测算企业的技术进步对生产效率以及企业成长的作用。赵维双、田凤权(2001)‘6运用CD生产函数对中小企业创新成果进行评价,以生产函数作为分离各生产要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的测度器,分析了创新所需要的各投入要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所以,基于先前的有关研究,笔者也考虑以生产函数来推导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模型。考虑创新因素影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Q=A(t)K4Z”(2-1)其中,彳(f)表示创新系数函数,其中t为创新弹性系数;Q,K,工分别为产出、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口是资本弹性系数。,、厂矿、o用工除以(2.1)式两边,化简后得:警=彳(f)I竺l(2-2)LL,Q足(2.2)式中,三表示劳动生产率;£表示资本与劳动力的比率,即劳动者的固定资产装备程度。由于成长性是指公司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通过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果变动速度的优化而获得的公司价值的增长能力,因而“劳动生产率”及“劳动者的固定资产船:赵魁君.带有技术进步系数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财贸研究,1994(2):72~73撕:赵维双,田风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c—D生产函数评价模型研究.沈阳工业学院学报,2001(6)36 装备程度”均可看作是成长性的表现,均可归属于成长性范畴,成长函数:盼zQ㈦L从而可得中小企业创新(2.3)设彳(f)=A(t—O(1+A)(2-4)其中A为创新的速度,是一个余项,.是产出增长中不能被要素数量增长所解释的那一部分。(2-4)式代入(2—3)式,且设罢(去)4=g,得:爿。一1)(1+五)=g(2-5)爿(o)为t--O时的创新系数,以‘为未知参数,对(2.5)式两边取对数,则得:Inq=lnA(t—1)十1n(1+A)(2-6).1殴lnq2G,InA(t~1);属,另外,这里不妨设中小企业的创新力,和创新的速度五成正比,即I=孚(k>o)。进而当A∈(0,I)时ln(·+A):艺生半半:妻华:妻(岛,,),其中,为中小企业创新力,.,=1,2,3,L,.,,,7表示I的J次方。从而可以禧劐创新成长模型的一元多次函数标准式(G为成长性):.G=反+∑(岛,7)+(2-7)通过本部分的论述,本文形成第一个假设:141:创新力越强的中小企业,其成长性越高2.4.2创新力影响因素模型本文在第一章的名词界定中指出,中小企业创新力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仓4新三个方面的内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三者关系是比较复杂的,这从理论界存在制度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的长期争论这一点就可以得出。在历史进程中,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哪个更为基本是技术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的对立焦点。技术决定论坚持技术是自主的,技术变迁是技术内在逻辑的产物,技术变迁决定制度变迁;而制度决定论则认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是同一件事,决定性因素是制度创新(王大洲、关士续,1996)。这种理论之争反映到实践中则体现为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重视程度的差异。但是,企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各部分联系是有机的,对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忽视,都会引起整个系统功能的缺陷。就一般意义而言,这三类创新相互作用,有机联系,构成企业生存发展的完整创新机制,每类创新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本文的实证部分将会使用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的数据来作回归模型,从而确定最佳的模型,即确定j.37 第一,技术创新为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形成了相应的技术能力保障机制。任何创新活动除需有动力因素外,还需有相应能力保障。技术创新的结果——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方法,为管理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和推动力。档第二,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组织管理方面的保证,形成了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保障机制。现代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活动,必然面临相应组织管理问题。没有不断的管理创新,逐渐提高管理水平,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和成功的制度创新是不可想象的。一第三,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形成了相应的支撑和激励机制。任何管理和技术创新活动都需相应的支撑和激励机制,而制度创新的核心作用就在于通过改变产权结构为管理活动和技术活动提供有效的和激励机制。只有有效的制度“土壤”存在,才能产生科学有效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支撑和激励机制。通过这三点分析,笔者可以看出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呈相互“支撑”的关系,对企业整体生存和发展而言,都是不容忽视的,如图2-4所示。这星应指出的是,虽然本文将创新力归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维度,并进一步研究其关系。但是,一方面,由于迄今为止何为技术创新仍众说纷纭,许多技术创新研究者为了研究方便而人为地将管理创新包括于技术创新之内,赋予技术创新过于宽广的涵义;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企业产权改革是我国图2-4中小企业创新力三维模型新力经济改革的核心,这使得管理创新在众多研究者那里似乎还不具有独立地位,企业管理创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诸如泰罗(F.Tylor)的科学管理、丰田准时生产制、全面质量管理等创新活动显然是不能简单归为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的,管理创新应该是独立的。通过前面的论述,本文形成三个假设:H2:技术创新越强的中小企业,其创新力越强1.13=管理创新越强的中小企业,其创新力越强咐:制度创新越强的中小企业,其创新力越强":黄慧群.张艳爵.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的关系.改革,1997年第5期:74~79辑: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11月版38 下面的推理是对三大假设的进一步阐释,基于前面的论述,用I(Innovation)表示中小企业创新力,刀(Tech-innovation)表示技术创新力,M/(ManagementInnovation)表示管理创新力,//(InstitutionalInnovation)表示制度创新力,中小企业创新力影响因素方程可以表述为:‘I=f(T/,M/,口)(2·8)由于,、TI、M1、II均是时间t的函数,则取式(2.8)两边对t求微分,得:堕:笪丝+笪dMI+笪丝(2-9)疵a刀dtOMldtOIIdt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2—9)式两边同时除以J,并整理,得:堕:笪一dT/+笪dM/+望塑(2.10)1017iaMll融li令:口=嘉,p=盖,,,=盖分别表示技术创新力、管理创新力、制度创新力对中小企业创新力的拉动度。则(2.10)式可表示为:dlI=adTll+flpTdMl+y了dIIII+p了+’了(2.11)进而,技术创新力对中小企业创新力的拉动度口孕-与eed、企业创新力的增长率粤之比,即口婴,称为技术创新力对中小企业创新力的贡献度。根据索洛余值法49,贡献度可以理解为函数自变量变化对于因变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因而笔者可以将口罢理解为技术创新力对中小企业创新力的影响度.同理,管理创新力影响度是∥望娶,制度创新力影响度是,idll。i令:q=盯面dT/,%=∥百dM/,码=,等(2.12)把2-12式带入2-11式,则得到aI+42+口,21由于q为技术创新力对中小企业创新力的影响度,a:为管理创新力对中小企业创新力的影响度,口3为制度创新力对中小企业创新力的影响度,因此本文可以假设中小企业创新力影响因素模型的线性函数形式为:I=ajTl+a2MI+a311(2.13)静;kM.Solow.Technicalcll柚萨柚d廿嵋^薯霉e骞№Produ硝∞Function啊.RcclcwofEconomicsmadstati聃i口,1957,'C01.39(AuguSt):312—32039 第三章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在第二章的理论模型和实证假设基础上,从本章开始本文将以我国中小上市公司为例对中小企业创新力和成长进行实证分析。本章先选择实证样本并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众多备选实证方法中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选择效果更好的实证方法,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当修正。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后,第五章先进行信度检验,然后通过SPSS软件进行创新力因子分析,并对创新力和成长性进行回归分析,对实证结果予以解释,看实证结果是否得以证明。本文实证的技术路线如图3-1所示。3.1实证假设与样本选择3.1。1实证假设苎兰实证竺塞。。,|选撵实汪样奉l^■***n**”""m“~”m#*mmm"*m№_--Ⅵt,竺竺苎兰详价塞孽竺!!—J。曼苎苎苎氅行扔篓竺竺苎兰篡l。苎苎囊证懋i竺苎要价指篓竺苎|——。!!曼,述芒竺曼l倩度检验l■___■__■-_H_8w一““_目_*--___o__—l,。,⋯!子分篓。。,。,.;。l。.,;曼螅分坠。。l。。,,。篓曼黧;本文的题目是《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一一基于成长的图3—1实证技术路线图研究角度》,其主题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力与成长之间的关系,即中小企业创新力如何促进其成长。通过前文的论述,本文构建如图3-2所示的实证假设树。。苎苎妻竺竺竺苎苎竺苎::苎:苎篓竺竺塞苎苎。l覆童中小垒业的剑新力与戚长li■■■■■w∞w_∞M_■o《*《_wMⅫ“m№“*“mM“《Ⅲ*№m^●■^∞■^一愁竺苎罂苎竺:竺竺苎苎苎塞氅il垃,技术刨新越强l1"t3:管理宅B新越强lH4:锶度创新越嚷l的中小企业,其创i的中小企业,其臼l的中小企业。其斜l篓窭l缝l篓友蹩曼.。。。。l夔杰夔璧l图3-2实证假设树3.1.2样本选择本文选择我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上市公司作为中小企业的代表进行研究,这是因为上市公司所公布的年报数据和公告均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的,相关数据易获取,且具有可比性。40朋蝇一 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共同设立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规定,我国的特大型企业要求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亿元及以上;大型企业要求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及以上;其余为中小企业。因此,本文通过如下六个步骤选取中小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j1’2003竺12。只3,1i瓣瓣瓣囊;孽蘩囊稻艄焘§高纂蚕i;I;鬈潘辩啭霪.蒸瓣漾巍糯誊。日前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000153G书原煞糍。28思游{}汽㈣“q秘}铅l}所上市,流通股本小于5000裟篡嚣是罂:篓黑㈣6004。6:篙器万股(含5000万股,以当年000985人戊毕{:}002031臣轮股枉}600478JJTE涨.J年报流通股本数为准),且主麓:;警篡:霉薹i:i黧嚣::i:营收入或资产总额小于5亿篓裟::::∞00。203:::篡翥篡‘:裂元,上市时间不超过5年的002006瓤科投002042㈣㈨600517G*位公司:::翥:鬣i::。0:2。04:i:ii器:芝鬈鬣(2)2005年12月3l002009夫衍J懂侨002046辅研科技600521G1#坶002010辨北赡髓002047成森壤f{}600527“凼纤日前上市的中小企业板上市002011^饿w、境002048中波华)IIi600529G药玻公司;篙0201;鬻i淼0204。0然i蕊0053i黧(3)考虑到第一产业和002014m新J}量份6∞148K春一永600557。康缘’.......一...002015煎窖蚪保600184蕞4}姑6+005600食舀第三产业的某些行业本身性002016碱褂愀600222A儿葛矗6㈣62。.::|;;;质对创新有特殊影响,如农0呲02。01:i::;::黧,:禁嚣篡:ii林牧渔、房地产、公用事业002019鑫甯药业600379k光腔#'600566a口嘲和物流商贸等,因此剔除此。002。0:2:;i::器::锲喾淼:;::i类特殊行业的公司;092022篓+謦耘渤4”端溜瓣I600586G金品002023潍特商新600406嘲电南端600587耕‘}医疗(4)剔除指标数据缺失002025航天也器600435耽疗列々600589G榕嘉比例超过50%的公司;:。0202。;!::i:篙::::::篓:ii(5)易4除亏损严重的公敷据来源:87家中小上市公司在苒指定信息披露媒体I:所公布的2008年度报告和相关公告}部分数据来自于w呐D资讯(www.wmd.com.en)中国金融数据库.别;(6)剔除sT和*ST公司。经以上步骤的筛选,本文最后获得87个实证样本,如表3.1所示。3.2实证指标体系研究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的关系,首先需要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的重要依据。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中小企业成长的优化调控服务的,是评价中小企业创新力和成长的重要依据。因此,应以系统论的方法与理论为指导,依据创新力和成长的内涵,考虑中小企业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的指标体系。41 由于中小企业成长评价指标体系在中南大学商学院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研究》课题组的《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2003年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排行榜》如、《寻找成长的理由——2004年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报告》51和《创新:中小企业成长之道——2005年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报告》52中经过多次使用,实证结果证明该指标体系的评价效果明显。其评价指标一方面包括行业、市场和产品的变化趋势等宏观因素,另一方面还包括微观财务部分分析,是全方位的、动态的分析,带有前瞻性的分析预测。故本文将不再讨论其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修正,而是直接引用并输入数据进行成长性指数的运算。3.2.1设置原则本文所设置的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有:1.客观公正性。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性评价必须能够公正地反映客观事实。指标、计算方法、评价标准等的确立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允许随意进行修改。2.全面性。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涵盖评价对象的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个阶段的情况;同时除了考虑被评价对象自身的因素以外,还要适当考虑其他因素如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性的评价不能建立在几个简单的指标上,而应该保证评价的全面充分性。’3.易接受性。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其可接受性,只有易被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广大企业以及广大投资者认可并接受的指标体系才有现实意义。4.科学性、合理性。设计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注意各指标之间能够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体系;保持指标体系一定时期内的稳定,同时又不失适当的灵活可变性,有机的结合运用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5.多样性。不同评价对象决定着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针对不容类型的中小企业,具有不同经营特色的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部分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千篇一律的体系只会造成评价的失实。3。2.2建立方法及功能1.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复杂系统的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应该是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互结合。定性分析主要从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出发,考虑评价指标的充分性、可行性、稳定性、必要性以及指柏:陈晓红,余坚,何鹏等.2003年中小上市公司成10长性捧行榜.证券导刊,2004年第34期:35~39鲥:陈晓红,余坚,何鹏等.寻找成长的理由——2004年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报告.资本市场,2005年第7期,刊中刊:I~14衄:中南大学商学院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创新:中小企业成长之道——20嘶年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报告.瓷本市场,2006I[7)l102~10742 标与评价方法的协调性等因素,由系统分析人员和决策者主观确定指标和指标结构的过程。定量研究则是通过一系列检验,使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和合理的过程。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是总结以往研究结果,立足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法。2.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性指标体系的功能描述功能:反映中小企业经济、社会、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现状,是开展统计调查、搜集统计数据的框架和依据;解释功能:提供分析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性现状和变化原因的逻辑线索:评价功能:根据创新力与成长性的评价标准,对实际发展情况作出评价;监测功能:通过统计,对中小企业的客观发展进行监测和干预,为该类中小企业的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预警功能:为中小企业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预测和可行方案。3.2.3指标项目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及我国中小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数据的实际情况,本文初步建立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由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2和3.3所示。曩嚣鬻黼漫‘穆~撵糍嫩蝴辔。·黑矍黟黼瀛绢;⋯⋯太累誊撬;獬嚣慈搿嚣耋黧慧:善鬻僦秽橡i技术^鼓A最太^是。蒋样奉拨霸信患申投柯上述^舞,则致::兰:Ⅲ:妻=::0Z:~一’。|}麓妒貅^菇蝴。置冀款i§影鞣然也觚磊;ji孬i毒iiiii对蠊;技术^箍对点謦一窑圭蒋螗势筏八/技术^受袭蠢:每单l毫拄术人费的投入缝产攥雾壤浆入煎支捧魔麓技术^鞋为0。孵奉指标也为0。圭越业务啦^.嚎募集餐垒聩醴和菲募襞资盒壤辩中与技术暑l鬟进.技求改选嘲笑的聩fj褒豁投入奄颧上和,々g辨餐技最赞爝藤釜錾::ii蠢簧譬釜;簧i躲g;望雾嚣i;慧潍?双瓢缓鼍;技拳骈教技馥耄么善栉奉拨群待息中搜育·t述费用r则默试≤鍪”“、耕釜薯震茭i占-嚣i蓑委黧嚣靛簸也舰||雾!瀚豁鬻嚣嚣麓蕊主管收入眈4若研发技魂赘耀为8,则奉擀括也旁o。竺盖=竺佴’”⋯⋯⋯⋯”1’。!爹错擞技改对Yt豫霉主营蝗务收入/研教技或费甩表示每单位研绽技改脾接^熊产生鲞麓簧瞧八靛支撑度善研整按改费用为0。翅本搬杯也旁0。生营业务懂八.囊羹榔镄~觉i黧;磁嚣糕i鬻赣溅主篇黝象麓燃囊,斩产品镄售投入觉鹩产品的销僻收入之私.替样本披露佑职巾没:矗五,;兹o:”:二:1;篡‘≮:=o嚣存上进收入,别默认为0.⋯~⋯’⋯⋯一⋯⋯~一⋯”蓥艇i蜚赫嚣嚣熏t喜雾薹蔷::交嚣装黩像觚喜嚣瓣馕然嚣孽缀群产矗铕售对主盘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投入意示每单位彭新转忧蕊率能产生多少鬟霞§凉囊豢囊囊※羹翳^黪;纂|l囊i篓藕i缈舄镑毒收参惫§黟奉舞弦撩:墼熟螽豢夔娥囊瞧墨《鼢‰。《僦一曲。。。。$添 管理剖新市场营箱效率财务管理效率营业费用元=。利润爱事J洞分配衷”的。营业赞用”项营业费用对E营一=}营业务收八唐业费用收入的支摊度若营业费用为o,则车指标也为o.财务费用元=。利润及秽润分配表”的。财物费用”项财务费用对}酋一=主营业务利润肘务费用利润的支捧度若财务费用为0.剐本指标也为0.管理费用元=。利润及利润分b0表”的。管理费用’硬管理赞用对毛曹一=主营业务利润,管理费用利润的支撑度若管卑费用为0,则奉指体也为0.存货周转奉一内部运营应收鬈欺周转事一效奉漉动资产周转事一固定资产周转辜一净资产厨转串一薏资产周转率一指企业在锖傻商品过程中发乍的各项费用.代表企业巾场营销的努力程度.陵值越大.越{r利r管理刨新.袁孙花费每单位的市场营铺费用能产生多少}营业务收入.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赞HJ.fI:衷企业财务管理的努力程度.珐值越大,越有利于管理创新表小花贽静单位的财务费用能产生多少土营业务利润.反映企业管理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再城费用,代表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努力程度.浚值越太,越有利于管理创新.表1:花费每单位的管理费用能产生多少王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成本,(期韧存货净Ill+期末存货净反映存货管坶水平.存货周转事越高.越簟)/2f『利丁管坪刨新.=圭营业务收入,(期祝自发赡救净餐+期丰盛反跌鹰收赋就管理水平,应收赡羞周转事收黑款净藏)/2越高,越有利下种理创新.=土营业务收入/(期韧流动资产+期末流动瓷反映流动瓷广豹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产),2快.越订利于管理创新.=主营业务收入,(期韧周定瓷产合计+期束固皇受用丁分析对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比定资产合计)/2率越高,越有利丁管珲创新.=#营业务收入,(期初股东权益+期束股东投反映企业净资产的周转速度.速度越快,盏)/2越有利于管理创新.=土营业务收入,(期韧资产总颤+期束资产总反映总资产的J爿转速度,周转越快,越有颧),2利于髓理创新.翻;剖第一大股东性质一虚拟变量.1为譬国有,。为罾有。艘权结梅艚年;持股比薯=j,}有赢臂年末持股息数膳胶本教前两大股东持股。需lO脯一(第一大股东持股眈供一第=大艘东比饼接近度。持股比倒)段权分教鹰薯=looIl|-静十大般东特股比率之和#(段奉金+餐奉公积盘)/(来分配利润+折殷权融资比饲薯嗣+腔本金+赘奉公税金+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其他借羲)董事套銎模糟簿一;I,董事台盛人羲度一⋯⋯在相嗣情况下,国有股控般比非国有股控股更为低效.该值为l,衷明制度创新力釜,当这些指标值为。1’时,拄般股东对上市公司经营的介入就越深,越有利于制度刨新.在本文中高管具体是搀公司中的董事长、董事、独立蓝事、监粤,总经理、副总经理和财务总监等高级错理人员.高管持股比纠越高.高舒越{f动机去改善企业的经营.越有利于制度刨新.反映前两人股东持股比倒的接近秤度,凌值越太表明前曲人股东之闻持股差距越小.越有利于制度创新.反映殷权的分数程度.股权分教度越^,越有利于制度剖新.反秩来自外部的股权融资占农业总融资壤的比僻.谖值越大,越有利于制度创新.规模相对较小的董事会更容易应对飞建变化的竞争环境.组织调协更容品,有稿干制度创新.独立董事翌愿意支持公耐政策的重要剖猿立董事比倒t*独立董事人枞事会总人豢霉蠹糍器裂篓嚣蠢i;箍剖新.董事会治董事长和总经理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蒹仟能蟛有效的麓曩是否由同一一人麓一虞拟变量,l为悬.o为胬.免代理冲突,片能被锐的洞察和发现外在往的机会和威胁,存利于制度创新.毯麓磐上。:具有奉科以上学历的董事人数,董事舍簋人蕃薹耋;辫‰摹蓊ii篓蛊颧蝴’教嚣簇?溯掣罐搿地蜮展在改变董事会结构很困难的情况下.较膏董事会会议次数敬=董事会本年度召开次数频率的董事会会议次数楚提商公司制度。.缝效的重要保征,宵利于制度付薪.孝淹O是为量变拟盘一接控由生由生吾产否产是采足采妊股理股事股经股董总 艏平均年薪万元=毫管年薪总射实际镇取年薪的高管人薮鏖薯i嚣麓;黧销紧改善企业辅潮排粼率-i,‘篇嚣嚣嚣蛘贼秆群嵩管年薪差距万元;蒿嚣高的前1名矗蕾钓平均年薪。管可匏引发是否育,乏联交易重人风险足否有超警!竺一虚拟变量,1为否.o为是.的事件的股权结构蹙动是否涉及公司诉咨询费咨询费对主营收入的土撑度一组织文化绛上地外的七形资产豫土地外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倒年薪的增长建乜在企业业绩提高的摹础上,增长宰越岛.越能激励岛管积揖提高公司绩效,越有利于制度刨新.拉开扁管年薪差距可以促进各个高管相互竞争,略中对簖管产7}激赫作坩.减少其道磐风险和逆向选择.越有利于制度刨新.中小企业发生重人重组事件,为其他公面担保、发生关联空茹,公司涉及诉讼等的时候可能0l艇重大的风险,此时根本谈不上制度创新了.一=本年度向井帮智囊机构奋诲后支付盼势务匐外部智囊机构存询越多.造有希j于引入儿费总额刨新恩想和腕念,越有利于制度eI新·一皇主营业务收入/咨询费元兰年求无形鹰产总麓一年求土地资产簋颧■=除土堆外的无形资产翻扩总资产表3-3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表小范费母单位的脊询赞能产生多少主营业务收入,反映咨询的教果.睐上地外的商杯、商眷、品薄等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之,除土地外的工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咛比重越大表明企qk核心竞争J丁遗搓,越有和于制度劬薪.毖雾甏帮季“’鬻蔽燃∥j溪拶喁瀛罚成长熊禽(GD∥蕊叠利能力(62)整金遥营能力(∞)市场援婀指标(G4)主营垤螽投入潜长举档“,警i矗羹誊麦;黻收凡-上辩主营照务蝮^’7嚣篓焘嚣薏i豁警篇鬟隰避三年每黢净襻穗平均增畿巍(Gi2]避三年每殷净赞产平均增长萃(6I黔主营业务毛利率(G21)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蜒(C,22)奉舶每教经营性现垒斑(∞1)奉媲磷产周转率(G32)净瓷产倍率(041'科游I孽长睾与求盘率之优(G唾2>。正西溺蕊再百≯r.动森鹱欺农她簌膨熊力与敷率扩张髀黪膏站V再年翦每股净崔产’步墟长;.。f奉研每殷净谨产,动表度蛱垒熊股糸扳蕴与敷奉扩张拘雕。蒜警群酵母靛择谯产‘一步增钕。熊_=奉期1.营业务利润/奉期E营业务收入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_:曼:蔓耍篁望曼冀徽薹0三:一年酋净动态反映股东的投资回报率1资产收盏率+02×奉期净资产收益事~~⋯1⋯⋯一’元;奉期经营性现金漉,奉期总艘本摹蛱投益资本获得经营话动净流量的能鲁;车期主营韭务收入净截/平均资产总攘反映企业全部赉产的运用效率簟高奉期最后交易目股竹/本期每殷净资产反豌市场预期与公司摹奉面的比较情况二奉期每殷净科科堪K率/车辫最后变孱日市反映市场硬耀与公司业绩增长的比艘馈叠奉况企业规本期壹产总舷(051)舫;年来企业总蠢产反映企业资产槐模横(G5)奉期企业员王脏教(G52)人鲨年末企业员工苴数反映企业最工规模指杯来鞭;中南人学商学院中小企业发艟研究中心.劬新:中小企业成长之j麓.——2∞6年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报告【J].瓷奉市场,20∞(7),102--1073.3实证方法的选择与设计3.3.1备选方法简介影响中小企业创新力和成长性的因素很多,为此,评价中小企业创新力和成长性的方法一般都属于综合评价方法,即依据企业的实际统计数据计算综合评估得分(或称指数)的数学模型。目前综合评估方法有很多,但实际计算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1单一指标法这种方法己单一的指标或者是由多项因素构成一个合成的单一指标模型,对企业的创新力和成长性进行评价。这种方法的优点明显即思路简单明了,计算量小;缺点也十分突出,即单一性的指标难以涵盖企业创新力和成长性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方法举例:采用此种方法最典型的模型是《新财富》每年推出的上市公司成长性排名,其主要方法如下:该种方法推出的单一指标为合成的基本成长率,基本成长率是指通过上市公司过去的盈利能力,及所掌握的资源(有息负债和未分配股利),判断其未来的成长性。基本成长率(g)的计算公式:g=(1--C)×[ROA+(D/E)×(ROA--i)I(3-1)c:为股利支付率,即企业所支付股利占其可供分配利润的百分比。ROA:经常性总资产回报率。该指标用于反映一个企业的总资产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盈利能力,计算公式为“ROA=(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利息支出)/年末总资产”。D/E:有息负债率,即企业有息负债与其股东权益的比例。计算公式为“D/E=(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调整后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份总数)”。i为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6月lO日公布的六个月至一年(含一年)人民币短期贷款年息,即5.85%。从以上方法的介绍,笔者可以发现对大样本量的上市公司总体研究而言,单一指标的优势在于可以使复杂的计算工作得以简化,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不过一个简单的指标似乎难以让人接受上市公司创新力和成长性的评价结果。3.3.1.2加权评分法.这是目前经济评价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一般做法是根据各具体指标在评价总目标中的不同地位,给出或设定其标准权数;同时确定各具体指标的标准值(通常为该指标的行业平均值)。然后比较指标的实际数值与标准值得到级别指标分值,最后汇总指标分值求得加权评估总分。加权评分法的最大优点是简便易算,但也存在三个明显的缺点:第一,未能区分指标的不同性质,会导致计算出的综合指数不尽科学。经济评估中往往会有一些指标属于状态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越接近标准水平越好。对状态指标加权评分法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果。第二,不能动态地反映企业发展的变动状况。企业成长是连续不断的,各年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加权评分法只能考察一年,反映企业的时点状态,很难判断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趋势。第三,忽视了权数作用的区间规定性。严格意义上讲,权数作用的完整区间,应该 是指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而不是平均值,也不是整个最高值。加权评分法计算综合指数时,是指指标数值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后,再乘上权数,这就忽视了权数的作用区间,会造成评估结果的误差。方法举例:采用此种方法对国内上市公司业绩进行评价的主要有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每年推出的上市公司业绩排名,其主要方法如下:根据各上市公司公布的有关资料,通过对上市公司的狰资产收益率、资产总额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负债比率、流动比率和全部资本化比率共六个指标分别进行考核,然后按各指标的重要性的不同确定各指标在综合评价时的权重。在这种评价方法下,各公司的最后得分是在各单项指标考核评分的基础上,乘以每项指标的权数,然后相加得到总评。3.3.1.3隶属函数评估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利用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估。一般步骤为:首先利用隶属函数给定各项指标在闭区间(O,1)内相应的数值,称为“单因素隶属度”,对各指标做出单项评估。然后对各单因素隶属度进行加权算术平均,计算综合隶属度,得出综合评估的指标值。其结果越接近。越差,越接近l越好。隶属函数评估方法较之加权评分法具有更大的合理性,但该方法对状态指标缺乏有效的处理办法,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该方法未能充分考虑企业近几年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评价结果很难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真实情况。3.3.1.4功效系数法功效系数法是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对每一个评估指标分别确定满意值和不允许.值。然后以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转化为相应的评估分数乎最后加权计算综合指数。按功效系数法的一般原理,其模型为:单项指标评估分值di=(zis—zic)/(ziy—zic)x40+60(3-2)D:曩/方或A综合指数Ym(3-3)其中:Zis:指标实际值;Zid:指标不允许值;Ziy:指标最优值。国家经贸委财经司与国家统计局工交司联合推荐的“功效系数法”对此作了适当的改进,采用了“比率分析(每一指标均采用比率性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功效记分(对每一指标均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并以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际值实现满意值的程度,且转化为相应的功效分数。最后将指标的功效分数乘以该指标的权数,即可得到该指标的评估得分、总分评定(按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事先给定出相应的标准分即权数,然后按照企业的各项指标实际值与标准值差异的大小,分档记分。各指标得分之和即为总分数)”的方法。其模型为:D=E【(Zis--ZiC)/(Ziy--ZiC)】(3-4) 或13=-∑『(zis—ZiC)/(Ziy--ZiC)×Pi+Qil(3-5)其中:Qi为分档基础分。由于各项指标的满意值与不允许值一般均取自行业的最优值与最差值,因此,功效系数法的优点是能反映企业某一时点在同行业中的地位。但是,功效系数法同样既没能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指标,也没有充分反映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动态,使得评估结论既不尽合理。3.3.1.5两次记分法这种方法是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分别考察计分。各指标实际数值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改善记1.5分,持平记O.4分,下降记0分;然后与前期水平比较,改善记1.5分,持平记O.4分,下降记0分,最后两项评分相加,乘上权数后汇总即得综合指数。两次记分法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评估企业,思路是全面的。但是,这种方法过于粗略,使得评估结果具有很大的模期性。如资产报酬率指标,若行业平均值为20%,那么,一个企业为26%,另一个企业为32%,按两次评分法评估两个企业,结果都得1.5分,两个企业在资产报酬率上的差异就会消失,因而评估结论将难以准确描述一个企业在本行业甚至全产业中的正确地位。3.3.1.6二维判断法二维判断法是由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一种评价中小企业成长性的一种方法。所谓二维判断法,就是从两方面同时考察企业的变动状况:一是空间,即正确反映企业在本行业(或全产业)时点状态所处的地位,二是时间,即尽可能考虑一段时期内企业连续成长的速度和质量。其基本原理是:在确定各指标状态值及标准分值的基础上,首先测算评估期前3年企业各指标的平均数值,并确定平均分值,考察企业以往(评估期前3年)的发展状况;然后根据企业评估期某一指标的实际值,测算企业该指标的行业比较得分,考察企业该项指标在同行业(或全产业)所处的地位;据此再计算该指标行业(全产业)比较得分与前3年平均分值的比值,考察企业该指标在整个测评期内的成长状态;最后将各指标的比值加总得出综合成长指数,从整体上反映企业的成长状况是越来越好,还是有进有退,亦或是逐渐萎缩。二维判断法的数学模型为:(1)正指标:D一∑{【Did+(Zis--Zid)/(Zig--Zid)X(Dig--Did)l/Dr}(3-6)(2)逆指标或状态指标:D=E{【Did一(Zis--Zid)/(Zig--Zid)X(Dig--Did)l/Dr)(3-7)其中:D:企业成长指数;Zis:评估期企业指标实际数值;Zid:指标实际数值所在区间下限数值;Zig:指标实际数值所在区间上限数值;Did:指标下限数值对应的标准分值; Dig:指标上限数值对应的标准分值;Dt:企业评估期I;{『3年指标平均分值。式中:Dt=-Dtd+(Znn—Ztd)/(Ztg--Ztd)X(Dtg--Dtd)正指标或Dt=Dtd--(z妇一Ztd)/(Ztg--Ztd)×(Dtg--Dtd)逆指标或状态指标其中:Ztm:指标前3年平均数值;Ztd:指标平均值所在区间下限数值;Ztg:指标平均值所在区间上限数值:Dtd:指标平均值所在区间下限标准分;Dtg:指标平均值所在区间上限标准分。.二维判断法它不仅较准确地确定了指标权数作用的区间,而且较妥善地解决了状态指标的科学评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第一,二维判断法选取企业评估期前3年的指标数据,尊重了企业发展的连续性,使时点评估与动态评估合为一体,从而较客观地反映了企业自身成长的变动状况。第二,二维判断法所反映的企业评估期在本行业或(全产业)的地位,实际是一种动态的地位,结合企业自身的评估结果,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三,二维判断法评估企业实际需要同时考察企业4年的变动发展,捧除了中小企业创业初期高成长或高死亡等不稳定期的许多变异因素,可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但是,与其他综合评价方法相比较,二维判断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这种方法在确定标准分值上仍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只能靠充分调查、分析和征询专家的意见,尽可能避免人为失误。二是这种方法的计算过程比较繁琐,需要的数据量非常庞大。为此,只能借助计算机等设备,在事先编好运算程序和做好基础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才能取得较好的结果。3.3.1.7突变级数评价法突变级数法是一种对评价目标进行多层次矛盾分解,然后利用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突变模糊隶属函数,再由归一公式进行综合量化运算,最后归一为一个参数,即求出总的隶属函数,从而对评价目标进行排序分析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没有对指标采用权重,但它考虑了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减少了主观性又不失科学性、合理性,而且计算简易准确,其应用范围广泛。其基本步骤是:一、根据评价目的,对评价总指标进行多层次分解,排列成倒立树状目标层次结构,原始数据只需要知道最下层子指标的数据就可以了。因为一般突变系数某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不超过4个,所以,相应地一般各层指标(单指标的子指标)分解不要超过4个。二、确定突变评价指标体系的突变系统类型突变系统类型一共有7个,最常见的有3个,蝴蝶突变系统。尖点突变系统模型为:,(力=,+ax2+h即尖点突变系统、燕尾突变系统、(3.8) 燕尾突变系统模型为:,cx,=喜x5+三甜3+三h2+甜。。聊蝴蝶突变系统模型为厂c砷=吉x6+丢甜4+;断3+三“2+出。,.。。,上面/(功表示一个系统的一个状态变量工的势函数,状态变量J的系数4,b,c,d表示该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如果一个指标仅分解为两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尖点突变系统;如果一个指标可分解为三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燕尾突变系统;如果一个指标能分解为四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蝴蝶突变系统。三、归一公式的导出若突变系统的势函数如上节所言,它所有的临界点集合成平衡曲面。其方程通过对,(力求一阶导数为零,即f’(工)200-7得,它的奇点集通过对,(功求二阶导数厂O)=0求得。由厂’(x)50和厂’O)20消去工,则得到突变系统的分歧点集方程,分歧点集方程表明诸控制变量满足此方程时,系统就会发生突变。由突变系统的分歧方程导出归一公式。根据突变理论,对尖点突变系统,求,’(x)20和厂(力=o得分歧点集方程为{口=《,,b=8矿},化为突变模糊隶属函数即归一公式为:!毛242,%26’(3.11)式中,毛表示对应口的饱,%表示对应6的冶。类似地求出,燕尾突变系统的归一公式为:!屯242,%2b3,屯2c4(3.12)蝴蝶突变系统的归一公式为:!屯242,%263,xe2c‘,乃2d5(3.13)在这里,归一公式实质上是一种多维模糊隶属函数。四、利用归一公式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多目标模糊决策理论,对同~方案,在多种目标情况下,如设4,4,A,Am为模糊目标,则理想的策略为:C。4I4IA以,其隶属函数为:∥(∞2∥^(力^∥^(功^A∥^(力(3-14)式中∥^【功为4的隶属函数,定义为此方案的隶属函数,即为各目标隶属函数的最小值。对于不同的方案,如设Gl,G2,Aq,记q的隶属函数为,则表示方案G优于方案q。因而利用归一公式对同一对象各个控制变量(即指标)计算出的对应的№应采用 “大中取小”原则,但对存在互补性的指标,通常用其平均数代替,在对象的最后比较时要用“小中取大”原则,即对评价对象按总评价指标的得分大小排序。由此可以看出,对各级指标指数的确定,实际上是对其下一级指标指数(或数值)进行综合排序的结果。3.3.1.8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一种实用的多元统计方法。其实质即是根据原始指标相关矩阵内部结构的特征再现指标与综合因子的关系,进而探讨因子之间和因子内在结构及其相关关系的统计方法。设有个i样本、J个指标(变量)的观察值,则共有个综合指标x-,(i=1,2,⋯⋯,P;j--1,2,⋯,m)。由于这些指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笔者难以直接由各指标对不同上市公司或同一上市公司不同时期的综合状况做出合理的判断。如何处理指标个数太多和指标间的重复信息问题不言而喻是评价综合状况的关键。因子分析的工作首先就是将指标中相关成分剔除,将指标中相关成分份剔除,将指标的不同差异集中起来,重新分类,以形成一些新的分类指标。笔者设定从j个指标中寻找到少数几个综合指标F1,F2,⋯,Fm(m(阻力一动力)>o时,中小上市公司将扭转衰退重新获取成长,成长性转为正,在图5.18中处于A点往右的部分。3.当中小上市公司成长动力等于阻力时,成长合力等于零,此时,中小上市公司处于停滞状态,成长性为零,在图5.18中处于A点。若想重新获得成长,中小上市公司同样可以在创新力方面下功夫,以创新力的提升推动企业走出停滞状态。5。4.2创新力影响因素本文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整体创新力的影响权重为0.244,管理创新对整体创新力的影响权重为0.392,而制度创新对整体创新力的影响权重为O.363,即J=o.嬲+o.392^移十o.3岛口。因此,综合来看,对于中小上市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对整体创新力的影响度相差不大,相对来说管理创新对整体创新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而言最小.分别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对整体创新力的影响度为长宽高,重新构建中小上市公司的创新力三维框架,由此,立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代表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中小上市公司创新力的影响程度,如图5-19所示。但这里也需要指出几点:(1)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产权改革是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经济改革 的核心,这使得管理创新在众多研究者那罩似乎还不具有独立地位,企业管理创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恰恰是管理创新对中小上市公司创新力的影响程度相对最大。其实,诸如泰罗(F.Tylor)的科学管理、丰田准时生产制、全面质量管理等创新活动显然是不能简单归为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的,管理创新应该是独立的。广大中小上市公司在培育与提升创新力时,应该特别注意首先从管理创新下手。(2)许多技术创新研究者为了研究方便而人为地将许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内容包括于技术创新之内,赋予技术创新过于宽广的涵义,这对于研究中小上市公司的创新是不合适的。因为相对于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来说,技术创新对中小上市公司整体创新力的影响程度最小,相应的,不宜给予中小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过于宽广的涵义。但不管怎样,技术创新越强的中小上市公司,其创新力越强:管理创新越强的中小上市公司,其创新力越强:制度创新越强的中小上市公司,其创新力越强。图5-19中小上市公司创新力三维模型 第六章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的相关关系上一章通过实证分别证明了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模型”和“创新力影响因素模型”,本章将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影响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动力与阻力,并用物理学的“力场分析”工具分析创新力与成长之间的关系。6.1成长的动力分析对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创新与成长活动的起点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小企业成长的动力源于环境刺激和需求刺激同时作用的行为主体——中小企业;当中小企业的创新被市场选择后,创新就演变成中小企业成长。因此,创新的动力不完全等于成长的动力,但成长的动力必定源于创新的动力。71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小企业为什么会成长,也就是成长的动力源问题;二是中小企业怎样进入成长过程,也就是成长从何处着手,即成长的信息源问题。6.1.1成长的动力源中小企业成长的可能的动力源主要有以下六种:1.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导入。这里主要是指技术创新对成长的诱导作用。例如,产品创新,特别是那些具有产品结构转型意义的重大创新,往往要引起中小企业的技术,生产、营销等部门的深刻变化和调整;而工艺创新则通过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文化发生一系列变化。2.战略导向的创新变化。这是来自高层管理者对中小企业成长的推动,如企业高层管理者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观念转变,经常会直接引起企业战略的变更,或者从生产导向转向营销导向,或者由营销导向转向技术导向等,而这种战略变革必然带来结构的调整和文化的跃迁,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成长。3.员工素质或企业价值取向的创新变化。员工结构和素质的变化必定会引起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的相应调整,如员工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增加、文化多元化等,会使员工的工作态度、作风及工作期望等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会进一步影响到中小企业目标、结构、权利系统、奖惩制度的修正,最后导致企业战略的转交,进而推动中小企业的成长。4.经营规模扩大和内部管理的需要。规模的大小、经营状况和内部管理的行政特性都决定着中小企业获取资源和利用资源的效率,而且中小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总是有不钉,刁兆峰.企业持续成长的机镧与评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年IO月t站103 同的组织特征,每一阶段所面临的特定的困难又会推动中小企业向下一阶段发展,这是中小企业演化的持续的内在动力。5.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推动。外部环境的变化,如社会制度变革、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政府经济政策的改变、税收和金融等法令、法规的变化、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社会主流价值的变化,等等。6.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市场需求的变动。这种动力源来自外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例如同行的中小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获得平均利润率,就要在竞争中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加快资金周转速度等。市场需求的变动所提供的新机遇也是中小企业重要的成长动力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体环境对企业的刺激是企业成长的直接而又重要的动力源泉。6.2.2成长的信息源与动力源相联系,中小企业成长的信息源主要有以下14个方面(但不仅限于以下方面):(1)高层管理人员的经验、思想和实践;(2)中层管理人员的实际经验;(3)基层员工的各种合化理建议;(4)人事部门的经验;(5)管理效率的变化;(6)部门问的内部合作;(7)对国内外企业发展的监测;(8)外界企业变革的示范效应;(9)新制度、新政策、新规范的出现;(10)业务范围的扩大或进入新市场领域;(11)与管理咨询机构的合作;(12)与其他企业的合作;(13)各类相关会议;(14)各种相关文献和各类培训活动。铈脏仟删r÷1J,:竹』Ⅲ牡层员L凡小娜fJ钙胖敝半幽舟;什作牡胜‰t划,I.托谶南:】_I_1*M^扩】IJ嗡,々_兰|_、’r种”m衍{1拧登台泌卫献!^圳图6-I成长的动力源与信息源对于现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成长的主要信息源是:外部组织变革的示范范应、新制度与新规则,高层管理者经验与胆识、进入新的市场领域,部门间的内部合作、文献和培训。这6个方面容易受到重视,而对于与管理咨询机构的合作,对国内外企业发展的监测,参加各类会议、基层员工和中层管理人员等方面重视不够,这反应了我国中小企业在获取成长信息方面还缺少主动性,可惯于搜寻己有信息,模仿现成的成熟模式。6.2.3成长动力的合成m糍㈣攀藏蝴瓤锻雠黝蝉擀膊黼姐麟㈣蠊鼢耥训 按成长的动力源和信息源是来自内部还是来自外部,可以将中小企业成长的动力源和信息源综合如图6-1所示。而成长的动力源和信息源及其形成中小企业成长动力的过程则如图6-2所示。6.2成长的阻力分析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一方面要有较大的动力来拉动成长,不断向更高的层次提升;另一方面还要克服发展中产生的阻力,以使其不至于产生停滞和下滑。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产生中小企业成长阻力的因素在于内部的不协调和对外部的不适应两个方面。建}麟皴墓l簿?:l内鼎动力源黧E糍l霞爨瓣-内部僻龃淅}};};};{;{;{;{;{;{1“}}}|‘;};};};}iim州⋯_——————、————J\——————、,—————√厂—嘲糕麟,———+骥氟麟:+]4”鬯。。_—_『l——兰≥.,。。,羔壁薹登董鐾鬻璧囊囊霉璧.f!|=磐L。纛慕基j图6-2成长动力形成过程分析框架6.2.1内部的不协调1.职能部门间的不协调。职能部门间的不协调,就像地球板块问的联系,要么是相互之间不能吻合,中间留下宽宽的“断带”,不便于往来合作。要么是职能间的磨擦就像地球板块的冲撞,使交界处不得安宁甚至火山爆发,造成极大破坏。中小企业各职能部门间的摩擦,必然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耗,如营销部门与研究开发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而导致新产品开发的失败,或由于营销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不协调而导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受损。2.激励机制的弱化。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管理人员更难以了解、监督、评价员工的劳动效率,或者说对每个人的劳动成果难以准备分辨,造成员工的努力程度与业绩大小关联度减弱。这样,必然造成激励机制的弱化,使管理措施和手段的效果降低,从而不得不用增加员工、提高工资的简单办法维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小企业内部失去发展的动力,其成长必然受阻。3.管理系统的“控制损失”。在中小企业管理系统中,信息反馈和指令传递的过程是保证管理系统运作的关键。但是,在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中由于受“控制损失”的阻碍,在管理系统各层次之间交换信息过程中,每次都将产生衰减和失真72。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规模愈大,系统层次愈多,信息交换的数量和次数也愈多,则产生的控制损失就愈大。因此,各管理层依据不完整和失真的信息做出各项决策,使管理系统的效率下降。4.内部运作的“成功惯性”。在中小企业日常运作过程中,员工们一旦发现一种方霄z郑传身.企业组织刨新与竞争力.经济管理,2002(11):6"11105 法特别有效,他们就有很强的动力把这种方法固定下来,而不再去寻找替代方法。随着员工经验的不断丰富,生产率得到提高,这对于一个复杂组织的活动协调也是必要的。但是,这些方法一旦成为目的本身,而不再是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它就会妨碍员工考虑新的工作方式。员工自然不会去考虑更不用说去尝试其他可供替代的做事方式,于是就产生了内部运作中的“成功惯性”6.2.2外部的不适应中小企业成长的阻力一方面来自于内部的不协调,1.外部环境对成长的制约。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有些是企业可控的,有些是企业不可控的,当外部环境的不可控影响因素过大时,成长就会受到阻碍。影响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中不可控的主要因素有:所处行业的发展演变:行业内的激烈竞争;市场的需求潜力:消费观念的转变;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限制等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和持续发展。2.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中小企业对市场的变化状态,需求的另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环境。{;:躐㈣≤瀚镳;卜+·职能部fJ删{;:雾罐囊孽鞲夔§缓、i—+·管胖层次之间霉激赫糕翱荔|醛。—'·委托代珲汀i董蓦蔓鞭鳓疆缴“囊-—-.·蛘4衍青与管I*青_誊鬟磐i蠛i至——..·FP4、他眦b政府。==”●中小企、№‘,;f『j坍芹鹾壤i黪憋壤蘸j—+:;j:i凿:蓑;:!;:千。瀚赣麟i一:;涮煳霎慧;}|||霉铡黪蘩缝萎—’;;}}}醒峨嚣糍鬟i——卜醚嘲薄犏息不对称游图6-3成长的阻力源与信息不对称源发展趋势不能及时全面的掌握,因而在决策中往往出现由于信息的失真和不足而造成决策失误,影响中小企业的成长。中小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与政府、与消费者、与竞争对手、与市场需求的不对称性。由于中小企业不能及时地了解上述各方面对企业发展有关的信息,不能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对方,造成了信息的阻隔和衰减,使自身的资源不能系统有效地配置,失去了雏部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发展机会,增加了成长的阻力。3.战略经营的“成功惯性”73。大部分比较成功的中小企业常把他们的荣耀归功于一种新的竞争模式。当这一模式成功以后,客户倍增、员工蜂涌而至,投资者竞相持有股票,同行发出真诚的赞美并开始模仿。所有这些正面的反馈信息又加强了高层管理者的信心,使他们认为己经找到了一条最好的道路,从而更加坚定的把主要精力放到改善和扩展己经获得成功的制度上。然而制度往往会僵化,使企业最初获得成功的新思想被一种沉醉于现状的僵化思想所取代。当中小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过去的成功模式反而会阻碍成长,甚至使其走向失败。”:陈传明.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超越.管理世界,20ez(6),舛~l们106 6.2.3成长阻力的合成按成长的阻力源和信息不对l,,爨夔夔囊熬自删【~源rj魏氅骞i蒸懿自部竹。n伸f称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可以将中F纛囊囊_i_|二二————二毒藕蒸蠡小企业成长的阻力源和信息不对、————i二——一称源综合如图6.3所示。同时,成长阻力的形成过程可概括如图6.4蘩蘩冀爨磐爨骥蘩’行刁i。i冀攀爨≤簇羲瓣程。图6-4成长阻力形成过程分析框架6.3创新力与成长关系的“力场分析”6.3.1力场分析工具“力场分析”是将自然科学的有关物理概念运用到企业成长中的一种分析方法。让笔者重温一下合力的物理概念;如果几个共点力(作用在一点上的几个力,或者虽不作用于同一点,但它们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的力)作用在物体上,和单独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力相同,这个力称之为几个力的合力(合成力)。笔者在这罩讨论的是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各种因素对中小企业的作用所产生的合力,自然不是纯物理意义上的,然而物理学关于共点力的一般原理对笔者研究中小企业成长合力的形成机理还是有意义的。因此,笔者不妨沿着物理学关于合力的一般原理来讨论笔者要探索的问题。物理学关于合力量值大小的原理告诉笔者,几个共点力作用于同一物体,其量值不仅取决于各个作用力量值的大小,还取决于作用力的方向差异。为了方便起见,笔者只取正反两个方向的作用力,而其它与正反两种作用力方向有一定夹角的,取其在正反两种作用力方向上的投影,(1)当几个共点力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时,其合力的大小为几个共点力之和,方向与原方向相同。(2)当几个共点力在同一直线上而方107 用力的合力照常遵循上述原则。在图6-5中,力以带箭头的直线表示,直线的长短表示作用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作用力的方向。依据合力的形成原则(1),笔者可以得出正反两方向各自的合力,即中小企业成长中所受到的动力(用F表示)和阻力(用R表示),动力为正,阻力为负。根据前面介绍的原则(2),有以下结论:(1)当F>R时,成长合力的方向与F方向相同,大小等于F—R.此时,成长合力为正,成长合力越大,其成长性越高。(2)当FR时,成长合力的方向与F方向相同,为正,大小等于F—R。此时若企业创新力越大,其正的成长合力也会更大,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就越高。2.当中小企业成长的阻力大于动力时,即F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