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

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

ID:37384157

大小:689.2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5-22

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_第1页
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_第2页
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_第3页
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_第4页
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_第5页
资源描述:

《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术界»(月刊)总第231期,2017.8?学人论语?ACADEMICSNo.8Aug.2017“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从夏志清到王德威中国现代文学史叙事之比较○胡焕龙(淮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淮南232038)〔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后,海外华裔学术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感时忧国”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核心思想意涵,同时以西方“新批评”理论为审美标准,使其文学史叙述具有开创范式意义.李欧梵在“感时忧国”大传统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个性主义、浪漫主义展开研究.王德威则以非历史主义的“假想叙事”,视晚清小说自发而杂芜的“求新求

2、变”之“众声喧哗”,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真正起点,从而颠覆“五四”新文学相应的历史地位.秉持截然不同的现代性核心意涵,便构建出完全不同历史景观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来.〔关键词〕夏志清;王德威;感时忧国;多重现代性;假想叙事DOI:10.3969/ji.ssn.1002-1698.2017.08.013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冲破一个个思想禁区,取得丰硕成果.同时,海外华人学术界对中国新文学的研究亦成绩斐然.美籍华〔1〕人学者林毓生关于“五四”全盘反传统主义的论述,夏志清对20世纪中国小说历史图景的全新绘制,都在中国大陆学术界引发热烈的讨论.90年代末,王德威的«没有晚清,何

3、来“五四”?»的论文及其后«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一书,对“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创性历史地位的颠覆,引发更激烈而持久的争论.夏志清与李欧梵、王德威在海外为师生关系,他们同样以“现代性”为研究视角,以“新批评”理论为批评标准,由于对中国文学“现代性”核心内涵理解的根本性差异———夏志清以儒家“感时忧国”思想传统作为现代中国文学核心精神,王作者简介:胡焕龙(1960—),淮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潮.—136—“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德威则以晚清小说以来种种不入(主)流的文艺实验作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真正起点,使得两代人描绘出迥然不同的中国现代文学

4、(小说)历史图景来.一、夏志清:中华人文传统,西方美学精神1961年,在美国任教的夏志清由耶鲁大学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英文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奠定了他在西方学术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权威地位.“由于像«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样的论述,使我们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看法,有了典范性的改变;后之来者必须在充分吸收、辩驳夏氏的观点后,才能推陈出新,另创不同〔2〕的典范.”“夏著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重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和开端.”对新的批评话语80年代在大陆的成长,“夏著的确起了很大的催化作用和方向引导作用”,“夏著作为一个启发点,激发、推动了学界〔3〕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不断重写,使其在

5、1999年前后进入一个高潮.”中西合璧式批评模式,是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创新基础.生长于祖国内忧外患时期的夏志清,深切感受着民族的苦难,感受着“五四”新文学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悲悯的人文精神,这使他对中国文学那种强烈的承担精神,自觉的批判意识与深切的人文关怀有着亲切的体验,并凝结为中国文学悠久的“感时忧国”(ObsessionwithChina)人文传统.40年代以后在西方(美国)的求学与从教经历,使他全面接受西方各种新文艺批评理论,特别是英美“全以作品的文学〔4〕价值为原则”的“新批评”理论,凝成了他的艺术批评标准及“以西视中”的审美视角.艺术至上原则使他拒绝把文学史研究变成“政治、经济、

6、社会学研究的附庸”,认为“文学史家的首要任务是发掘,品评杰作”.而实际上“借着新批评的方法,夏希望重探国家论述与文学论述间的关联;这一强烈的历史情怀使他不能视文学为‘一只精致的瓮瓶’———新批评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美学意象之一.事实上,一反传统理论的反映论,新批评暗含了一套文学的社会学,企图自文本内的小宇宙与文本外的大世界间,建立一种既相似又相异的吊诡秩序.夏将新批评〔5〕这一面向的法则发扬光大.”夏志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意识淡薄,“中国文学传统里并没有一个正视人生的宗教观,中国人的宗教不是迷信,就是逃避,或者是王维式怡然自得的〔6〕个人享受.”而代替宗教情怀“正视人生”的,是儒家仁民爱物的

7、入世精神.在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之际,这种入世精神凝结为“感时忧国”情怀.夏志清认为这种“为人生”的态度,这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文学最有价值的伟大传统.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在其«中国新文学史»中却把这种“为人生”的文学传统与正统的“载道文学”及30年代政治功利化的“革命文学”混为一谈,认为“凡‘为人生的文学’,都是畸形的文学,都是对文学的摧残”.针对其“文学自己是一客观价值,有一独立天地,她本身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