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主动悬架与制动防抱死系统集成控制研究

汽车主动悬架与制动防抱死系统集成控制研究

ID:37381569

大小:245.4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2

汽车主动悬架与制动防抱死系统集成控制研究_第1页
汽车主动悬架与制动防抱死系统集成控制研究_第2页
汽车主动悬架与制动防抱死系统集成控制研究_第3页
汽车主动悬架与制动防抱死系统集成控制研究_第4页
汽车主动悬架与制动防抱死系统集成控制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汽车主动悬架与制动防抱死系统集成控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5年11月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NOV.20l5第44卷第11期MachineDesignandManufacturingEn~neefingVoI.44No.1lDOI:10。3969/j.issn.2095—509X.2015.11.009汽车主动悬架与制动防抱死系统集成控制研究陈灿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湖南娄底417000)摘要:在7自由度半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主动悬架和制动防抱死系统集成控制器。仿真分析表明,所建立的集成控制器不仅减小了制动时间和制动距离,提高了车辆的制动安全性,还可以有效减小车身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俯仰运动,改善了制动时的乘坐舒适性。关键词:主动

2、悬架;制动防抱死系统;比例积分微分控制;集成控制中图分类号:U4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509X(2015)l1-0039-05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型,通过分析主动悬架系统和制动系统之间的车辆舒适性、安全性等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主动相互关系,设计了一种集成控制器,对主动悬架和控制技术在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主动悬制动系统进行集成控制,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和制架系统、制动防抱死系统(ABS)、四轮转向系统动安全性。(4WS)及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等。这些系统能有效地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等¨J。但1车辆系统模型是以上各个控制系统都是

3、以提高车辆某一项性能假设车辆左右对称,将前、后车轮和车轴简化指标为目的,而汽车底盘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为非簧载质量,车身简化为簧载质量,不考虑车辆系、相互影响的,各可控子系统的简单组合并不能的横摆和侧倾运动,并假设车辆在水平路面上直线提高车辆的整体性能。因此,汽车底盘集成控制逐行驶和制动,建立半车模型,如图1(a)所示,单轮渐成为汽车主动控制的研究热点。制动模型如图1(b)所示。本文对汽车主动悬架和制动防抱死系统的联1.1悬架系统模型合控制进行了研究,以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与制动性对悬架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得到簧载质量垂向能。基于上述目的,建立了一个7自由度的半车模运动微分方程:(a)半

4、车模型(b)单轮制动模型图l半车模型与轮胎制动模型收稿日期:2o15—07—22作者简介:陈灿波(1988一),男,湖南娄底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车辆动力学仿真。·39·2015年第44卷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mb++厂2+q1十g2=0(1)0.5;为车速。其中和为悬架弹簧力和阻尼力:1.3.3制动器模型=

5、j}sf(z—b—z1)+c(一aOb一1)(2)本文所选盘式制动器产生的制动力矩为:==盯(+6b—2)+c(+bOb一2)(3)(P—P0)AFR(15)簧载质量俯仰运动微分方程为:式中:P为制动管路压力,受制动控制器的控制;Pn,bb一口(+q。)+b(A

6、十q2)=0(4)为制动管路输出油耗;叼为分泵效率;为制动效非簧载质量运动微分方程为:能因素;R为制动盘有效半径;A为制动分泵有效m,一一q1+。=0(5)工作面积,A=竹/4,其中d为制动分泵有效直m2一一g2+=0(6)径。其中。和为前、后轮胎力:1.4路面模型l=k,f(zl—01)+ctf(l一1)(7)本文采用滤波白噪声路面作为输入,表达式=ktr(z:一)+c(之一)(8)为:式(1)~式(8)中:m为簧载质量;m,m为靠(t)=一2z0(t)+2耵~/G0∞(t)(16)前、后非簧载质量;为簧载质量转动惯量;口,b为式中:名。为路面垂向位移为下截止频率;Go为路质心距

7、前、后轴的距离;,k为前、后悬架刚度;面不平度系数;∞为均值为0的高斯白噪声。c,c为前、后悬架阻尼;后lf,k为前、后轮胎刚度;1.5制动过程中动载荷计算c,c。为前、后轮胎阻尼;g。,q为前、后悬架主动控汽车在制动时产生的动载荷主要包括簧载质制力;z为簧载质量垂直位移;z,:为非簧载质量量产生的惯性力、车身俯仰运动惯性力和前、后非垂直位移;Zo。,为前、后轮路面垂直位移。簧载质量产生的惯性力,汽车前轮动载荷为:1.2整车运动模型AF=(AF+AF坩+△F疵+AF)/L(17)车辆沿速度方向运动方程为:△,△分别为车身制动时产生的惯性力++Fxr=0(9)矩与俯仰运动惯性力矩,即

8、:式中:M为半车质量;为车辆制动减速度;F△=mb沈(18)为前、后轮地面附着力。,F由下式表示:△=goo(19)Ff=Fa(10)式中:h为质心高度;为簧载质量俯仰角刚度,=/.t(11)=2(aek+b2k)。式中:,,为前、后轮附着系数;,为前、后轮△,△分别为前、后非簧载质量产生的惯垂直载荷。1.3制动系统模型性力矩.即:1.3.1轮胎转动模型△=mh(20)前、后轮胎旋转模型如下:△F凇:mh(21),ff—FfR+Tbf=0(12)式中:,^分别为前、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