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课教案

专题讲课教案

ID:37366037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2

专题讲课教案_第1页
专题讲课教案_第2页
专题讲课教案_第3页
专题讲课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专题讲课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三复习专题一:监察制度【解读】1.古代中国:1)史实:(1)秦朝的三公制:丞相治民、御史大夫监察、太尉掌军(有名无官,皇帝兼任),分权专管,互不相关,直属于皇帝。这种做法继往开来。(2)汉武帝创立(新增)刺史制度(中央政治机构之一):汉武帝于前112年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又在前106年划全国为13州,每州委派刺史一人,定期巡察郡国,按“六条问事”,位卑权重,能“以内制外”、“以小驭大”,监察地方王候、官员和豪强地主,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汉光武帝把刺史职权扩大化和治所固定化。为镇压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汉

2、廷把州由中央监察区变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刺史改称州牧,大权在握,拥兵自重,开始了三国两晋南北朝360年的分裂割据与混战局面。唐初全国设10道,后增至15道。至开元时各道设采访使成为定制,以六条检察。后因边患频增,为加强边帅权力,让边境节度使兼任道采访使,且辖州县事务,重演汉末外重内轻旧剧,终于酿成安史之乱,而且一发不可收。)(3)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权力行使程序示意图旨隋唐把一贯完整统一的相权按流程三分,三者互相牵制,事实上起到了互相监督的作用,门下省的监察职能尤其明显。(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实现了中央权力运作的程序化和中

3、央官制的规范化,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成熟与完善。)(4)宋初,“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在中央,在秦朝三公制的基础上,按类别把相权一分为三,互不统属,皇帝从中垂直领导,贯穿了平衡牵扯之术,从而达到了弱化相权强化皇权的目的。如下图所示:皇帝军政权财政权行政权(枢密院、三衙)(三司)(正、副相)其中,正宰相中书门下及枢密院合称“二府”,与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称二府三司制。军事上,对禁军(中央军),三分军权(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直属皇帝),地方军之精壮者,充入禁军,实行守内虚外和更戌法。在地方,中央派文臣任知州,

4、通判监知州(俗称“监州”),联署公文生效。中央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可见,两宋“防弊之政”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分权以建立制约机制,从而达到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目的。(这种做法不免矫枉过正、顾此失彼,但在针对体制内武夫专权方面,效果非同一般。从960年北宋建立至1916年袁世凯败亡,严重的军阀割据不再重现,所以,北宋这套防制措施,标志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斗争,从此得到了基本解决。)(5)元朝的中央机构极似秦朝的三公制,称为一省一台二院制:废三省制,只设中书省行政,枢密院掌军,御史台监察,宣政院主理宗教和管治西藏。

5、监察权力扩大,自成系统,地位提高,回复到秦朝与丞相(中书省)、太尉(枢密院)平起平坐的高度,监察作用也相应增强,元世祖有言:“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左手,御史台乃朕医两手”。(6)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位更高,各御史分管全国各方面的监察工作,另又独立设置“六科给事中”,对口监察六部,可风闻奏事。清承明制,增损不大,只是微调。2)总结①但凡带有“台”的部门,皆有监察权。②监察职能:对皇上谏诤,对左右同僚和下属百官的牵制或监督(纠举、弹劾),③监察意义:对皇上谏诤,能减少决策失误。对左右同僚和下属百官的牵制或监督,能规范

6、行政,提高行政效率,澄清吏治、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安定政治统一。④历史评价:秦朝至清朝,尤其明清两朝,权力的源泉是皇帝,其给则有,一收则无,那么,监察官只对君主负责,终归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监察机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部件。1840年之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在中国,利大于弊,尤其是中央集权制度。2.古代世界:古希腊雅典城邦在“伯里克利时代”(约前495-前429年)国家权力运作示意图:可见,民众法庭虽监督日常事务机关,但皆隶属于公民大会那一群皇帝。深究其因,此乃直接民主及其粗陋之弊。3.近

7、现代世界:英国自1689年以来,美国自1787年以来,法国自1875年以来,都是典型的代议制度和分权制度,其中美国尤甚。代议制度民选官,也民监官。这些国家的国家机构中,最高司法机关的法官虽由议会任命,但他们一旦被委任,一走马上任,就只对宪法、法律和选民负责,“翻脸不感恩”,“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就是司法独立。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既学习美国政体架构,又采蜜于传统监察制度和考试制度,把美国政体正三角形化为民国政体五边形,即“五权宪法”(五院制)。5.现代中国: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代议制度

8、,也是人民监督。政协制度含有民主党派监督唯一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作用。1949.9北平政协,初步建立起政协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建立起人大制度(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八字方针)。十年“文革”,破坏人大制度尤其政协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