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ID:37362677

大小:2.38 M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5-22

上传者:U-14584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_第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_第2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_第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_第4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2.3念辟恤蔷斟汁帐瓣件\崩卜帐1立黟H河垒薛漳温Z,≮.^讲口琶瓮o,,v讲>凑腓Ⅶ温。妄净潭笳斟墨面廿口巅*图黟H《:郝面蹲*打箔甜鼹呤碡沛叫吕藩荨洋慊器冲章澍:》。№*>讲姐荨赫姐叫。阱譬如荨斟汁慊潜蒋蕊叶口崮件图慊高浩画薄时阵彳亍鼋斟H齐潭好窈墨岛洫。黪泔寻男、注温骘冷享爿包I吩害>叫敞漭涨烘灌棚墨窜谶岛湘。颦抖泔墨章过H齐惠匪嘞,,煳鼽鹭器令>凿粉窨。苗已I讲H廿譬温塞墨斟冉、注温。_本Ⅶ温墨、法书龄湘蓊.斟蛉吁讲>讨苗。齐珠螭榆。弛静憋水Ⅲ浩。vG~Q,叭,叭爵栅萄斟汁帐蕊件\巅件帐1立黟碍商丑}受对出八讲口壁瓮k,,v《:郝豇j支*灯鞴茼瞄玲碡沛叫器洋荨辫慊嚣冲鼋斟:》斟*>讲爵栅荨斟汁慊潜{卖蕊件口巅降图慊高潞画。潜姐荨赫姐叫斟岛器葛片口商七阻慊高黔浔。抖黟H器晕斟潞洫苗臣拇萄斟汁慊潭斟。斟黟浔墨鼋戡哥蚺爿书g#高船高墨龄冶沸渐。并>斟嗲叫嚣爵如荨斟汁慊淋叫采甜,廊洫慊高黟碍墨潜础。可潞慊薄采嚼冰哥斟冰磐j洙料黟泔3黼晋弃凿屯l叫茹_本。冷苷黟H薄斟舀凿辞函。诗>滋对爵船荨斟汁眯。习g滟丑汰晋蚪壮高黼壁哪洒采_=i字黪H。赳譬分斗沛渐黟H器蛉省烘省冷爵材。齐姝螭龄。姐荨螭榆。泌带蒿Ⅲ潞。苫§.卧叭皿潞。芝F,叭 ●一1r藩煳瓮夼J息辩*打癌茼鼹吩,,№障幺己_之料龆圜箍匪墨啉罄辫耐沸翔凿鞴j{呈游懈墨皿莉滔1壬龄。时。。。前H。洫。簿叫嚣嚣木爵M时讲岭囡寻手慊夼豇j支*潜斟H千乍玲澎h.温塞叫账毒苕令讯l/卜毒浩讲寻/J、慊啭江赢豇滋*辫斟器皿莉凿彳壬龄。笳_出盒靖冲蔫酵赢证j支*灯料离慊掣炼慊墨磷玲。,,№。。_前①泣。婢斟饕讲《:噼罄衅斟鞴益潜僻凿煳一{式彳亍一:》寻Ⅺ箭萄手旨雎一是汁浔蔫醉都豇j支*讲藩慊薄;l{呈丹吕略荀爵过。俞酵夼咖辩*灯慊蕈箔葡器器玲。随*将涔跸慊爵斟器陋涔斟冉,慊降器慊赳斟辫,辩荨器潜慊斟冉苕善恃吼磐耐冉墨辩僻。斟冷沛j军夼豇{支*器寓潞,泮慊陋器昧凹凿沛湔笳瘩*畸嵴心器跸斟饕龉凿斟冲器昧赳_工粗。,,刮瞄谥器洛淤潞卑适爻如斟兰刍然萄讲籼将吕筘晦仁p灯概将番慊忭I融将环藩料藩叫。卑壁斗玲辩强溜将。蒜旁器漭卑№渺萄籍甜器&煳淞毒。商带斟阳_条毒。彗洫辫荨簿斟省泳丝卑壁器煳潞譬阔甘宣斟辫慊将潞哥酥寄。措令I藩磬№薜游器。,,^Ma叶∽}1。o.J.&wilHiS。o.p009)囡乓。套齐豇薄*打鞴栽腊命,,茸潜通籀臣q辩器跚斟墨煳潞。彳言豇j支*打鞴祛祷蛉魏煳辫荨卅龄岛凿糌渴.辫萄器簿慊器过№漤善器斗墨鼢煳蓉海凿睾器卅崮。№精涮办豇j支*奸筘葡媾呤器嫩喜凿采甬。团引斟H时煳非澍赢豇辩*打癌黼醛玲随令{弩洫。又寸簿蟊跸昧嚣斗墨煳习之渖域奘岛。】以海泮叫跺j舌爵骘墨簿慊,赇荨黜煳车玲蔫墨辫慊器冲淹料舔苍,球血笳臣叫炼荨咎宣挑啭l刍叫器衅慊甓过斗器j舌爵夼面淋*打菏茼褥玲酶令_背洫。斟窝戡时煳滟,胃叫_文嚣章斟斟、法营品斌冷嚣器斟i去。讲H啡净雷酵叫圊署夕卜器盏冰窜斟S潭露营爵湘。斟温塞叫肄垛器浔,赢西洋*打滴甜鼹呤嘏蓠汾器吕菌器噼彦卜。笳臣叫赢豇j支*心菏葡鼹呤颦辫荨磐慊嚣冲器骘煳习之。阱安啦喜卜。笳庄叫碌离南面湛*灯箍黼麟岭器辫荨辫慊嚣浔乡占苍。夼豇湛*打箔jI{呈鼹吩爿器噼罄簿眯器H^啦讲孓誊嚣过。科漤慊赳器冲。盛菇,斟岔嚣进v¨夼豇辫*盯踮栽麟吩_F器对旁器浔^凿丑奇西湛*萍卑潜慊器器浔,凿过盒豇萍并特藩跸昧器器斗,型丑赢豇游*河鲫辫慊3器冲v¨都咖淋*坷踮茼滕冷爿器簿舴封潮嚣浔^堂丑赢豇游*叮龆潜咨器器冲,型丑赢豇湛*涔习辨斟器器3,型|用裔豇辫*尘骘辫昧吕嚣浔v。茄黯赢豇游*坷箍茼髅蛉爿憋荨婢慊器过吕坌吉苍冷茸.茄臣q薛令球沛爿辫荨辩昧器过潭萍琳斟聋耸霹墨笳旺叫盏阿器蒜藩。卅藩奇。都嘧j支*打筘黹搽岭。肄荨洋慊嚣斗¨辩慊器浔舔苍 ●tasksoftheeturnoftheInformationpromotetheIntegratingofinformationtechnologyandothersubjects”,inOctober2000.Atthesametime,sheproposedtheobjectivesandtasksthatspreadtheEduc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atthattimeandinthefuture.InJune2001,theMinistryofEducationstressedthatvigorouslypromotesinformationtechnologyintheteachingprocess;advancestheIntegratingofinformationtechnologyandothersubjects;achievesthetransformthatthepresentationmodeofteachingcontent,learningstyleofstudents,teachingstyleofteacher,alternateactivitiesofteachersandstudents;makesfulluseofinformationtechnologywhichprovideavarietyofeducationalenvironmentandpowerfullearningtoolsforthelearninganddevelopmentofstudentsin((BasicEducationCurriculumReformProgram(Trial))),”onlyasateacherinarealclassroomwithrealstudentscarryouttheidealpolicyorprogrammewhichwillbecometrue.Carefuldesignisessentialtogoodcourse,butnotsufficientcondition.Iftheteacherisnotperceivedprogramrequirementsandhowtooperateinpractice,everythingisinvain.¨(Marsh,C.J.&willis,(21999).Asaresult,“Inte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Curriculum'’putforwardsnewandhigherrequirementsforteachers.Inte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Curriculumrequiresteacherstocompleteandimplement,功eteacher'steachingabilityisanimportantcomponentandexternalperformanceofteachers’ability.Theteacher'steachingabilityisalsothebasisandguaranteeofInte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Curriculum.Thispaperfocusesontherequirementsandchallengesofteachers’teachingabilityinthecontextof‘‘Inte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Curriculum'’.Andinordertoadapttothenewteaching,whatkindofteachingabilityanditsstructurethatateacherneeds.what’Smore,theteachershowtoimprovetheirteachingabilitytoadapttothebackgroundof“Inte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Curriculum”.Tllisstudymainlyusestwomethods:literatureresearchmethodandcomparativeanalysismethod.Thisarticlefirstdescribestherelatedresearchandachievementsathomeandabroad.AfterinterpretationoftheconnotationoftheteachingabilityandInte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Curriculum,theauthorproposesthenewrequirementsthattheInte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Curriculumforteachersteachingability.Onthisbasis,theauthorproposedthestructureofteachers’teachingabilitythatadaptstoInte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Curriculum:basicteachingabilityunder‘‘Inte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Curriculum’’(basiccognitiveability,thesystemabilitytolearn,adjustmentandII ●comm咖icationabilities);Coreabilityunder“Inte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C11rnculum,,(meabilityofusinginformationtechnologytodesignteaching,theabilityofusmginfonmtiontechnolog)rtoimplementteaching,theabilityofusinginformationtechnologytoreflectiveteaClling);developmentteachingabilityunder“IntegratingInformationrechnologyin幻CuITicul眦r,(theabilityofusinginformationtechnologytoself-planning,theabilityofusin2infb衄ationtechn0109ytoforesighteducmion,theabilityofusinginformationtechnologytoinnovationteacKn曲.Accordingtothat,theauthorproposedthecurrentsituationofteachersteachingabilityandsoundmeasuresagainstthisbackground·Keywords:Inte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Curriculum;teachers’teachingability;structureofteachingabilityⅡI ●目录摘要.............................................................................................IABSTRACT⋯..⋯..⋯⋯⋯..⋯...⋯...⋯⋯..⋯....⋯....⋯.⋯⋯⋯⋯⋯⋯⋯⋯.1I一、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及内涵⋯⋯⋯⋯⋯⋯⋯⋯⋯⋯⋯⋯⋯⋯⋯⋯⋯l(一)国外研究的情况⋯⋯⋯⋯⋯⋯⋯⋯⋯⋯⋯⋯⋯⋯⋯⋯⋯⋯⋯⋯⋯⋯⋯⋯⋯⋯⋯⋯l(二)国内研究的情况⋯⋯⋯⋯⋯⋯⋯⋯⋯⋯⋯⋯⋯⋯⋯⋯⋯⋯⋯⋯⋯⋯⋯⋯⋯⋯⋯.41.教学能力的概念⋯⋯⋯⋯⋯⋯⋯⋯⋯⋯⋯⋯⋯⋯⋯⋯⋯⋯⋯⋯⋯⋯⋯⋯⋯⋯⋯⋯⋯42.教学能力的性质⋯⋯⋯⋯⋯⋯⋯⋯⋯⋯⋯⋯⋯⋯⋯⋯⋯⋯⋯⋯⋯⋯⋯⋯⋯⋯⋯⋯⋯.53.教学能力的构成⋯⋯⋯⋯⋯⋯⋯⋯⋯⋯⋯⋯⋯⋯⋯⋯⋯⋯⋯⋯⋯⋯⋯⋯⋯⋯⋯⋯⋯54.教学能力对教学的影响⋯⋯⋯⋯⋯⋯⋯⋯⋯⋯⋯⋯⋯⋯⋯⋯⋯⋯⋯⋯⋯⋯⋯⋯⋯⋯85.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8(三)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9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以及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1l(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1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1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14三、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分析⋯⋯⋯⋯⋯⋯⋯⋯.15(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基础教学能力⋯⋯⋯⋯⋯⋯⋯⋯⋯⋯⋯⋯⋯⋯⋯⋯⋯151.基本认知能力⋯⋯⋯⋯⋯⋯⋯⋯⋯⋯⋯⋯⋯⋯⋯⋯⋯⋯⋯⋯⋯⋯⋯⋯⋯⋯⋯⋯⋯.152.系统学习能力⋯⋯⋯⋯⋯⋯⋯⋯⋯⋯⋯⋯⋯⋯⋯⋯⋯⋯⋯⋯⋯⋯⋯⋯⋯⋯⋯⋯⋯⋯173.调控、交往能力⋯⋯⋯⋯⋯⋯⋯⋯⋯⋯⋯⋯⋯⋯⋯⋯⋯⋯⋯⋯⋯⋯⋯⋯⋯⋯⋯⋯.17(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核心教学能力⋯⋯⋯⋯⋯⋯⋯⋯⋯⋯⋯⋯⋯⋯⋯⋯⋯181.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的能力⋯⋯⋯⋯⋯⋯⋯⋯⋯⋯⋯⋯⋯⋯⋯⋯⋯⋯⋯⋯⋯⋯⋯182.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193.利用信息技术反思教学的能力⋯⋯⋯⋯⋯⋯⋯⋯⋯⋯⋯⋯⋯⋯⋯⋯⋯⋯⋯⋯⋯⋯。2l(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教学拓展能力⋯⋯⋯⋯⋯⋯⋯⋯⋯⋯⋯⋯⋯⋯⋯⋯⋯⋯221.利用信息技术自我规划的能力⋯⋯⋯⋯⋯⋯⋯⋯⋯⋯⋯⋯⋯⋯⋯⋯⋯⋯⋯⋯⋯⋯。222.利用信息技术预见教育的能力⋯⋯⋯⋯⋯⋯⋯⋯⋯⋯⋯⋯⋯⋯⋯⋯⋯⋯⋯⋯⋯⋯..23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能力⋯⋯⋯⋯⋯⋯⋯⋯⋯⋯⋯⋯⋯⋯⋯⋯⋯⋯⋯⋯⋯⋯.23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及完善⋯⋯⋯⋯⋯.23(一)教师教学能力的缺失⋯⋯⋯⋯⋯⋯⋯⋯⋯⋯...⋯⋯⋯⋯⋯⋯⋯⋯⋯⋯⋯⋯⋯⋯⋯231.基础教学能力不扎实⋯⋯⋯⋯⋯⋯⋯⋯⋯⋯⋯⋯⋯⋯⋯⋯⋯⋯⋯⋯⋯⋯⋯⋯⋯⋯⋯242.核心教学能力不充分⋯⋯⋯⋯⋯⋯⋯⋯⋯⋯⋯⋯⋯⋯⋯⋯⋯⋯⋯⋯⋯⋯⋯⋯⋯⋯⋯253.拓展教学能力不主动⋯⋯⋯⋯⋯⋯⋯⋯⋯⋯⋯⋯⋯⋯⋯⋯⋯⋯⋯⋯⋯⋯⋯⋯⋯⋯26IV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完善措施⋯⋯⋯⋯⋯⋯⋯⋯⋯⋯⋯⋯⋯⋯⋯⋯⋯⋯⋯⋯⋯⋯⋯261.力口强教师培训⋯⋯⋯⋯⋯⋯⋯⋯⋯⋯⋯⋯⋯⋯⋯⋯⋯⋯⋯⋯⋯⋯⋯⋯⋯⋯⋯⋯⋯⋯262.强化校本教研⋯⋯⋯⋯⋯⋯⋯⋯⋯⋯⋯⋯⋯⋯⋯⋯⋯⋯⋯⋯⋯⋯⋯⋯⋯⋯⋯⋯⋯.273.重视自我反思⋯⋯⋯⋯⋯⋯⋯⋯⋯⋯⋯⋯⋯⋯⋯⋯⋯⋯⋯⋯⋯⋯⋯⋯⋯⋯⋯⋯⋯。27结{吾.......⋯.⋯⋯⋯..⋯...........⋯...⋯⋯⋯.......⋯....⋯....................⋯..28参考文献⋯⋯⋯⋯⋯⋯⋯⋯⋯⋯⋯⋯⋯⋯⋯⋯⋯⋯⋯⋯⋯⋯⋯⋯⋯⋯⋯⋯⋯29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32致谢...⋯.......⋯......⋯..⋯...........⋯...⋯⋯..........⋯.....⋯.............⋯⋯33V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世纪之交我国提出的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目标及任务。然而,审视教育实践,尽管有了明确的政策导向,有了先进的理念,也有了一定的资源支持,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似而神失”、“叫好不叫座”、“人灌变电灌"等问题也实实在在地暴露了出来。为什么现实情况与预期的目标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呢?对此,学者们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师教学能力没有跟进是导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两张皮"的最直接原因。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教学能力?如何形成和提高这些教学能力?是教育教学实践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教学理论必须要研究的问题。一、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及内涵教学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决定了教师在其中地位、作用的核心因素。自从有了教师这个职业,人们就开始逐步探讨教师如何教的本领。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西方的能力本位师范教育的兴起,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近几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在我国渐渐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并成为教师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由于国内外专家对教师教学能力关注的角度不同,因此研究的成果也不尽相同。(一)国外研究的情况国外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历史悠久。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美国学者就试图寻找“真正教师"的特征。广大学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探索,有的采取实证的手段,有的通过经验总结的形式,也有的采取未来学习方法,对当代和未来教师进行演绎。各国也都根据本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要求。与中国相比较,国外专门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比较少,而且也不像我国学者对教学能力研究得那么细。比如: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资格的标准或是有效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等方面来研究教师的教学能力。早期国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焦点主要是教师的人格因素。20世纪40、50年代,国外学者主要通过研究教师性格的特征(如声音、外貌、热情、情绪的稳定性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等)来说明教师的教学能力。那时,大多数教育者认为,如果教师具备了这样一些品质,那么他们的工作会做得更好,所以这些品质在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除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相关资料显示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的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着一些联系外,并没有真实的依据来说明教师的性格与教学好坏和学生学 ◆●习之间的联系。帕后来,国外的一些学者主要通过对“有效教学或教学有效性(effectiveteaching)"或是“好的教学(goodteaching)"的研究来说明教师必须具备的一些行为特征,并以这些行为特征来说明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以及教学能力的构成,还据此制定了相关的教师专业标准。以下主要对国外关于教学能力构成问题的研究作一些介绍,希望对我国的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有所启发。伦弗克曼尼(RenfroCManning)等人,从1983年开始对教师进行评价研究,1988年完成。他们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一个教师评价系统,其中涉及到的教学能力有:制订教学计划的能力、教学活动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知识传授能力等。@道格拉斯·米勒(DouglasR.Miller)等提出十种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开放的思想(open—mindedness)、敏感(sensitivity)、能移情(empathy),客观公正(objectivity)、真诚(genuineness)、积极关注(positiveregard)、交流技能(communicationskill)、有安全感(security)、信用(trust)、勇气(courage)。同时,他们还提出教学中六项重要的能力或技能:思考和计划能力(conceivingandplanning)、导入能力(introduction)、质疑能力(questioning)、探究能力(expediting)、鼓励能力(encouraging)、学习能力(1earning)。罗伯特雷利(RobertR.Reilly)等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好教师的15条标准:真诚(sincere)、有耐心(patient)、灵活(flexible)、有控制力(gooddiscipline)、关心帮助人(caring,helpful)、高期望(highexpectation)、善待学生(friendlytowardstudents),公平公正(fair,honest)、一致(consistent)、尊重学生个性(studentsseenasindividual)、热情(enthusiastic)、理解(understanding)、有计划和组织(goodplanningandorganization)、有幽默感(senseofhumor)、知识渊博(knowledgeable)。道恩·哈马克(DonHamachek)则通过研究得出杰出教师(outstandingteacher)的特征,提出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灵活(flexibility)、移情力(empathy)、个人感觉(personaltouch)、实验态度(experimentalattitude)、提问技巧(skillinaskingquestions)、学科知识渊博(knowledgeofsubject)、确定的测验程序(well—establishedexamprocedures)、帮助学生(provisionofdefinitestudyhelps)、欣赏学生(appreciativeattitudetowardstudents)、随和(informal,conversationalstyle)。吉尔(Jill)等学者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得出教师核心的专业能力构成:创设清晰且移情的学习环境的能力(ClearandEmpatheticLearningEnvironment);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的能力;迎合学生学习的需要的能力;帮助学生认定(identify)学生结果的能力:努力进行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的能力。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1lS,NationalBoardforProfessionalTeachingStandards)和美国州际新教师评价和支持联盟(INTASC,InterstateNewTeacher①[美]CharlotteDanielson&ThomasL.McGreal著,陆茹萍、唐悦译.教师评价—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1.@曾拓、李黎.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1):102—105.2 ◆●调查研究的工具,并能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使学生对这些学科知识有直观的感受;教师应能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和发展的,并能为他们提供支持其智力、社交能力及个人发展、学习的机会;教师应能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并知道如何创造适合不同学习者的教学机会;教师应能理解并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以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养成;教师应能运用其对个体与群体动机、行为的认识,创设出有利于积极的社会互动、主动学习以及自我激发的学习动机等机制形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能运用有效的口头、非口头或大众媒介等形式的沟通技术或技巧,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探寻、合作与互动;教师应能在对学科知识、学生、社会及课程目标等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规划;教师应能理解并运用正规或非正规的评价策略来评估并确保学习者智力、社交能力以及身体的持续发展:教师应是一个能不断对他人(学生、家长及学区中的其他专业人员)所做行为的结果进行评估的反思性实践者,应是一个能积极寻求专业发展机构的主观能动者;教师就能与学校同事、家长及社会更多部门建立联系,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良好发展。国外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讨论教师的教学能力,常常会认为教师的人格特征属于能力的范畴。事实上,人格特征属于经验的范畴,它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动力背景,但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进行没有直接的调节管制作用。人格特征是教师本身所具有的,是教学发展的内在条件,是教学能力实践的内部动因,并不是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教师的人格特征只是让教师教学能力的表现带有显著的教师个人特色。虽然有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特别是教师的同情心、热心、富于鼓励的倾向性等,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显著影响。圆不过,这种影响必须以一定的教学能力为前提。不然,教师的这种热心和鼓励就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这种动力作用的指向也可能会与教学目标的要求大相径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优良人格品质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点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但教学能力是不能被人格特征所代替的,它们不是等同的,不可同日而语。从国外对教学能力的研究来看,他们对教师教学能力及其结构的认识,过于宽泛,不够细致,“所包含的那些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技术,缺乏作为-I'-J专业的那种独特性,不能维持有别于其他专业的严密性。"@①GaryD.Borich.EffectiveTeachingMethod[M].fifthedition.MerillPrenticeHal,2004:35.②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八尾饭修.当今所求的教师形象、所期待的教师形象[J].学校经营,2001(6),转引自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12-16. ◆●那么,《教师语言艺术》、《语文教学能力论》、《教师的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结构及测评》、《教学艺术论》《教学能力训练导向》、《教师能力学》等专著的出版,则对教师能力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让大家对教师能力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有关教学能力方面的论文,自1995年以来就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是还没有专门的硕士或博士论文就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教师具体学科的教学能力方面,如,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等。这些主要研究成果的作者,大部分是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而他们大多是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能力涉及的很少。根据现有的对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有关综述来看,目前国内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教学能力的性质、教学能力的构成、教学能力对教学的影响以及教学能力的培养等方面。1.教学能力的概念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在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把有关的重要概念弄清楚。但是在已有的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成果中,很少有学者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进行较深入的分析,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界定概念,而是直接按照自己的经验讨论教学能力的问题。当然这与目前教学能力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可操作的并且为大家所认可的概念有关。目前,由于各个学者观察和考虑问题的视角不同而使教学能力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涵也不同,但是把教学能力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或是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一观点己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可。例如:唐玉光、罗树华等从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任务和内容的角度认为,“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它由许多具体的因素所组成、反映出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①“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运用特定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②申继亮等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教学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专业能力)";@孙亚玲博士从教学有效性角度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动手操作、表达、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理解与交往、教研和科研等综合能①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9(6):16—17.⑦罗树华等主编.教师能力学(修订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5.③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I):64—71.4 ●力。"∞从以上学者对教学能力的概念界定看,每一种都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他们的定义中并没有对教学知识、教学技能以及教学能力的关系进行较深入的探究,因而很难使人们对教学能力有清晰的认识。2.教学能力的·陛质人们对教学能力性质的认识是与人们对教学活动的认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对教学活动的认识经历了由早期的艺术观-◆近代的科学观与艺术观的对立_当代的强调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这样一个认识过程。现在,“把教学视为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己基本成为共识。"@教学的科学性一面决定了教学活动具有共性、客观性、可重复性和概括性等特性,而教学的艺术性一面又决定了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主观性、创造性和情境性等特性。因为学校罩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教学又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所以教学能力也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作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般性的能力,而且要有教学活动特殊性所要求的特殊能力。对于教师来说,一般能力主要指教师的智力,而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大多数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结合。尽管有些学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教学活动,但仍然把教师的教学能力看作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结合。如申继亮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性活动,有鲜明的智力基础。他们将教学能力界定为以认知能力为基础,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专业能力)。因此,以智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结合也是专家学者们对教学能力的性质所持较为普遍的观点。@3.教学能力的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是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问题,我国专家、学者们作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就是要说明教师教学能力是由哪些要素或部分构成,以及要素与要素、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目前,由于研究者对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方法以及视角不同,因此对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看法也多种多样。例如,有的从教师教学的基本职责分析,有的从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特征分析,有的从教师教学活动的过程分析,等等。我们认为,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合理性的一面,所以学者提出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框架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参考价值。从教学能力构成研究的成果来看,对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可粗略概括为三种研究方式:封闭式的研究、半封闭半开放式的研究和开放式的研究。固第一,封闭式的研究主要是指研究者根据教学过程、教学理论对能力的结构进行界定。①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59.@中继亮、王势【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64—66.@曾拓、李黎.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1):102—105.④王宪平著.课程改革视野下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2006:7-9. ●力。人们就是在参与和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既完成了活动的任务,改变了活动的对象;又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不断丰富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相应能力的。依据这种方法提出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主要有:陈顺理:①对教学对象——学生的调节、控制和改造的能力(包含了解学生的能力、因材施能力、启发引导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②对教学影响的调节、控制和改造能力(包含对教学内容加工处理的能力、对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运用能力、对教学组织形式合理利用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检查教学效果的能力),③教师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包含较强的自学能力、较强的自我修养能力、敏感地接受反馈信息的能力);陈安福等:①搜集教学资料的能力,②组织教材的能力,③言语表达的能力,④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⑤因材施教的能力,⑥教学反馈的能力,⑦教学诊断的能力;孟育群:①认识能力(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创造性),②设计能力,③传播能力(包含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④组织能力,⑤交往能力;康锦堂:①教学表达能力,②教学组织能力,③教学操作能力,④教学研究能力;郑其恭等:①教学的组织、设计能力,②教学的实施、调控能力,③教学的检查、测定能力;罗树华、李洪珍:①教学能力I(包含掌握和运用教学大纲的能力,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选择、运用教学参考书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说课的能力),②教学能力II(包含因材施教的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迁移的能力),③教学能力IⅡ(包含课堂教学的开讲能力、创设最佳教学情境的能力、教学设疑能力、教学举例能力、设计板书的能力、教学反馈能力、教学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的收结能力、进行复式教学的能力、设置学科作业的能力),④教学能力Ⅳ(包含教学检测能力、制作教具的能力、操作与示范能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傅道春:①对教学内容的处理,②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③教学的组织和管理,④语言表达,⑤教学科研,⑥教育机智,⑦学生交往;陈永明等:①教学设计的能力,②教学语言表达能力,③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⑤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教育部师范教育司:①教学设计的能力,②教学实施的能力,③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潘慧玲等:①教材呈现能力,②教学方法能力,③学习评量能力封闭式研究的第二种是基于某种教学理论来研究教学能力结构。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申继亮教授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教学能力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认为教学活动是由一系列性质不同的具体活动构成的,每种活动都对应一种特定的能力,教学能力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种综合体。同时,他们也指出,教学监控能力、教学6 ●的这32个条目基本上涵盖了近十年来我国关于中学教师教学能力或素质研究的结果。他们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制作了“中学教师教学能力调查表"。然后,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学教师和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并正在感受教育变革的高年级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的讲解能力:熟悉教材、把握重点难点;教学语言:掌握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及思考: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了解学生、评价学生: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教师的知识广度。第三,开放式研究主要是指研究者对特定对象进行开放性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教学能力结构。这种研究方式一般也有二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对特定的教师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一种是通过对教师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让教师自己总结出教学能力结构。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心理学专家就通过对优秀教师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这体现了开放式研究的第一种形式。例如,刘兆吉等对全国120名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心理特点的分析表明,他们之所以能在教学活动中取得卓越的效绩,在于他们几乎都具备全面的教学能力,如善于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能力,组织能力,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第二种开放式的研究形式,北京师范大学申继亮教授等做过。他们通过开放问卷,让教师们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自由地描述教学能力的构成成分。在回收问卷后,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归纳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他们得出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为: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能力:全面掌握运用教材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的能力;应变能力;思想素质、敬业精神;概括能力;备课能力;知识结构;设计问题的能力;渊博的知识(知识面广,水平深);因材施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的兴趣爱好:教学反馈能力;洞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能力;积累经验教训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板书能力;留作业的能力。中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为: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传授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的能力;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国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64-71.圆任训学.中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调查报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102—106.固刘兆吉等.对120名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心理特点的初步分析[J].心理学报,1980(3):40—50.7 ■的能力;应变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创造性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洞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能力;渊博的知识;思维能力;概括能力;教师的兴趣爱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错误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设计问题的能力;教学反馈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教学诊断能力;控制自身情感的能力;教具演示能力;科研、教研能力;非言语的表达能力;板书能力;把握相关学科发展并恰当渗透到本学科;写作能力。①这种通过开放式研究获得的教学能力结构,虽然可能与教学实际更切合,但是却过于凌乱,缺乏逻辑性。4.教学能力对教学的影响对于教师教学能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我国很多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申继亮、沃建中等的研究。1996年申继亮、辛涛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不仅对教师本身教学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行为的改善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并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同一年,沃建中、申继亮和林崇德的研究结果则表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生思维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敏捷性等思维品质的发展。教学能力对教学影响的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如果希望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离不开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5.教9币教学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人的智力相对比较稳定。那么,以相对比较稳定的智力为基础,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教学能力应该怎么培养昵?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我们可以采用干预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指导教师的教学等方法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比如:申继亮等运用“角色改变技术"、“教学反馈技术"和“现场指导技术"三种干预方法对小学教师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干预训练,明显地促进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罾所谓角色改变技术就是通过请专家给教师开讲座,开展教学观摩,教师参与教学实验等形式来改变传统教师的角色(即教书匠的角色)。教学反馈技术就是采用自我反馈、专家反馈、学生反馈、同行反馈等反馈方式,采用现场言语反馈、摄像反馈等反馈技术使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各个环节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认识,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现场指导技术就是通过现场指导的方法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由此可见,适当的干预指导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0世纪90年代末,通过微格教学来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曾经是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微格教学等教学技巧训练的方法缺乏理论基础和统一的理论概念,因此,它无助于解决理论和实际相脱离的问题"。@。申继亮等.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观的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1998(1):卜4.国申继亮等.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提高的方法和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37—45..@唐玉光.试论教师教育的专业性[J].教育研究,2002(7):62—66.8 ■●以上国内外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的文章以及专著来看,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一直是一关注的热点问题。众多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对我国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还是对教师教都具有借鉴意义。首先,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并些初步的共识,比如教学能力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是一种特殊能力;其次,师教学能力构成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见解,这对于下文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最后,对于如何培养教师教学能力也提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观点。然而,当前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首先,在教师教学能力概念的研究中,没有对教师教学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作出明确的界定,甚至出现混用的现象;第二,在教师教学能力研究中,我国学者多数从教师的角度探讨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多关注教师的行为能力,而缺少关注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效。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他们更注重从怎样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研究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三,在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中,我国过多的关注外界对教师的影响,而对教师自主发展方面的关注比较少:第四,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很少,致使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本质上是要把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融合在一起,它以新的课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课程与教学,提出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这些要求无疑给教师教学能力带来了挑战和压力,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能力结构。第五,对于教师发展其教学能力的途径,影响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因素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三)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前面的综述中,已经介绍了国内外专家对于教学能力概念的一些见解。从字面上理解,教学能力就是指教学所需要的能力。但是诠释一个概念并不是表面意思那么简单,因此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切入点界定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教学能力的概念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综合上述学者对于教学能力性质、教学能力构成的论述的基础上,认为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基于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了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促进教学目标顺利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从上面对教学能力的界定看,教学能力应该具有以下内涵:第一,教学能力离不开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是二者的有机融合。通常情况下,教师熟练的教学技能是其高水平教学能力的表现,但是仅仅有了熟练的教学技能,就能认为这个教师具备了较高的教学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判定教学技能的运用是否得当,还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方面。这就对教师教学知识的掌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教学知识。美国学者萨乔万尼甚至认为,知识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教学能力是在掌握教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系统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的结合。而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内化为教学能力的必9 ●■是教学实践,离开了教学实践一切都是空谈。教师只有具备了合理的知识和技能结会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是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重要表现,一个知识水平低的教师很难让为他有较高的教学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养料,不管谁想培养自己的能力,都得以掌的知识为前提。如果缺少某一方面的知识,他就不可能具备这一方面的能力。由此看来,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知识的储备和增多。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有学者研究认为,“教学技能从表层看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从深层剖析,它是教师敬业爱生职业个性品格和专业修养文化的表征,是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o从学者的这段话,我们也不难看出教学技能也是影响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以上分析,告诉我们:教学能力与教学活动、教学技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教学能力会随着教学知识的日益丰富与拓展、教学技能的娴熟与发展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协同发展的结果,二者缺少其一,都很难实现教学能力的提高。第二,教学能力是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离开教学活动,教学能力就无从谈起。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人只有从事某种活动,才能表现出他所具有的能力。因此,教学能力是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影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能力。如果没有教学活动,教学能力也就不存在了。第三,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当前,把教学视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已基本达成共识。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决定了教学能力也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学能力的科学性是指在教学能力中体现出来的某些教学知识或是教学技能具有的规律性、习得性或是重复性,也就是说教学能力具有可培养性。教师教育的兴起、各大教育学院的发展说明教师是可以培养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能力也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教学能力的艺术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性、不可习得性和难以控制性,也就是说教师个体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教学能力或是教学能力的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风格,是不能被别人所模仿和习得的。比如,现代教学知识越来越呈现出不确定性的特征。正是由于这种知识的不确定性也使教学能力呈现出艺术性特征。又如,教学幽默,它也是教师教学能力表现的一种形式。教学幽默在课堂上的运用,可以引起学生会心的微笑,从而让学生在微笑中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但是教学幽默极具个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中创造性的反应,很难培养,主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创造。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包括个体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它的形成比教师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更复杂,也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能力具有与其他能力不同的特点。从以上教学能力的界定①张健君.教学技能发展规律[J].中国培训,2004(3):52—57.10 ◆●涵的论述看,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差异性。不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有差别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为教学能力是作为个体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通过亲身的体会、感受、思考、领悟和实践等方式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学能力的形成不仅受教师个体的思维特性、性格、知识量、职业动机等的影响,而且也受所处教学情境等的影响。因此,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都表现出其特有的个性特征以及学历水平和工作经历等。由此可见不同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差异性。而且在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教师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比如说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其教学能力的发展就有很大的差异。这一特性要求,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弥补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学习其他教师教学能力优秀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使之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大背景。第二,情境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带有明显的情境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同一施教对象、同一教学内容,相对于不同的受教者,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就体现在能将一般的教学知识、技能与各种教学情境相结合,并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教学对象以及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判断,从而采取适合特定情境的教学方式。因此,只有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学主体间包括同事、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如果没有教学情境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重视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相互作用,重视知识、技能与情境的协调统一,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第三,创新性。这是由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变性、不可控性决定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是有不同思想、能力、气质、性格和情感的个体,因此更需要创造性活动。由于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的变化,使得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在不同的场合,所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始终处于一个生成的过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求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对象、教学情境,不断调整自身教学行为,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发展需要。第四,复合性。从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看,学校的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只有必修课程发展到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类课程。而且,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要求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教授某一具体学科的能力,而且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充实原来的课堂。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复合教学能力,而不仅仅是某一学科的教学能力。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以及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 ●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2001年6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又强调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此对其内涵的阐释将有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动向,更有助于教师发现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之处,发展与之适应的教学能力。(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现在,很多学者和专家都在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但是对于其概念的阐述,各位专家学者都持有不同的观点。由此,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也是各持己见,下面主要从概念和目标对其内涵进行探究。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目前关于信息技术的文章和著作很多,但是对于它的含义与内涵却一直缺乏较有深度的研究,因此至今在这方面各个学者都持有不同的观点:南国农等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李克东等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余胜泉等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各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何克抗等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不难发现,每位学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界定,都有其合理的地方,也有其共通的地方。因此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第一,实施教学活动的环境应该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即网络和多媒体信息的数字化环境中;第二,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现代的信息技术环境中由原来的强迫12 ●式学习转变为自我要求的自主学习。第三,对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行调整,把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变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双向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是双向整合,即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和学科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两者应该做到各取所需,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前者是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和创新课程,后者是研究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双向整合,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具有利用信息技术改造课程的教学能力,而且也应该具有在课程创新中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这样一种现代化的方法营造一种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具体可概述为:(1)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各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脑、眼、耳和手并用,更好的理解和记住所学的知识。比如说,语文课上《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的讲解,单纯的教师讲授就不如用多媒体更能使学生感受到雨中泰山的秀丽风光。而且多媒体的运用还会使没有去过泰山的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必然会加深他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会更有助于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2)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新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方式由原来的运用简单的媒体,如粉笔、黑板、挂图等,转变为在原有媒体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工具。比如: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音像、动画等集于一体,并赋予教学信息传播的交互功能。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中接受和理解新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培养学生理解、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大量的网络信息,使人们的学习方式有所改变,了解知识的途径更加快捷。所以,学习方式应该从单纯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或是几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现代数字化环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这个环境的学习,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筛选)、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与信息评价)、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 ●的各种问题)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的能力。。这样有助于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础,同时使他们具备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这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想要教会学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也必须得具备很好的信息素养。(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知识急剧膨胀的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速率明显加快,陈旧率加大,有效期缩短。此外,知识的综合性和各个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越来越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由此给人们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领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深刻而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的背景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变得很重要。(6)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并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速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学生应该具有主动学习知识的意愿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要乐于学习;应该能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制订并执行学习计划,并能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应该学会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只是学习的指导者、建议者,而不是学习过程的主宰者,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在新的教学环境中自己角色的转变。(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还是它的目标,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无疑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教师要适应这个新的教学环境就必须改善自己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能力。首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实施教学活动的环境与传统教学中不一样。传统教学中全是依靠传统媒体,如黑板、挂图等等。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网络和多媒体的应用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以前教师只要备课,会写粉笔字,基本就能上好一堂课;而现在教师仅仅具备板书的教学能力就很难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能够在板书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运用多媒体,如何利用网络更好的为自己的课堂服务,为自己的学生服务。不仅仅如此,教师还要学会对多媒体设备的一些简单问题进行维修;学会制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件。在这种新的环境下,可谓人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以前谁也没有尝试过这种环境下的教学。因而对于教师来说,并没有现成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可以借鉴,得靠自己不断去摸索。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开发课程、整合课程、设计课程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不要处于被动状态,要敢于尝试新事物,并把新事物为我所用;教师对学生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多媒体的应用,给教师留出了充足的时间观察学生,发现问题,因而教师可以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①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14 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教学中学生强迫式学习,而现在是要把原来的强迫式学习转变为学生自我要求的自主学习。当中肯定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上的满堂灌,往往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学习中很被动。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环境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导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具备创造力的教师,会使自己的课堂在笑声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被所学的知识所吸引,主动学习。信息技术中网络的运用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方便,比如,老师不在身边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同学甚至专家交流学习中的难题,以此来解决自己的困惑。最后,传统的教学结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以教师为中一tL,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主要通过讲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求对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行调整。教师应该把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变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仅仅让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结构的调整,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很好的信息素养,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方面都说明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改进。因此下文对整合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三、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个学校开始普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新趋势。在这一新的背景下,要想提高教学效果,依然离不开教师。因为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者,其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所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教师教学能力及其结构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基础教学能力基础教学能力是任何条件下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只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它的具体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基础教学能力指的是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带根本性质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基本的认知能力、系统学习能力和调控交往能力。1.基本认知能力基本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记忆力等,①它们是各种教育能力中的共同成分,实质上是智力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的特殊表现。它们始终贯穿在教师的职业活动中,是一个教师能力起点高度的标志。观察力是指人们对周围事物感知的能力。教师的观察能力是指教师对周围事物,主要①靳莹,王爱玲.新世纪教师能力体系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4卜44. ●教育对象(学生)由外表到内心的认识能力。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观察能力,才能把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生群体的共性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与学生互动,取得好学成绩。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对教师的观察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教师要具备更加敏锐的观察力,以便于洞察自己设计的课件,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思维力是指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抽象、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教师是脑力劳动者,而脑力劳动的核心是思维。所以,教师的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的工作水平和效率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教育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必须机敏灵活,善于应对变化了的情境。因此,教师提高本身的思维能力,比单纯掌握某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往往显得更重要。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下,教学情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想象力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能力。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劳动,因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所以,想象力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理解教材需要想象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文科教材,还是理科教材,都充满了想象的文化物象。文学作品中的人、景、物固然是作家们想象的结果,数学中的点、线、面也并非不是人们想象的产物。显然,没有想象力,就很难理解文学作品中那些优美的自然风光、浓厚的风土人情;没有想象力,音乐教师不能理解音乐作品,美术教师不能理解画面形象;没有想象力,理科教师也很难进行立体几何等抽象的教学。想象在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中的作用是其它认知过程(如感觉、知觉等)所不能取代的。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课件的制作更需要教师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教师会把自己置身于课堂中,设想怎样设计课件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自己的教学语言,设想怎样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的体会所讲的内容。另外,教师还要借助想象力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原理用简单通俗的课件画面呈现出来,使学生容易感知,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记忆力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的能力。@古希腊格言“记忆是智慧之仓",深刻揭示了记忆与人的才智的关系,说明记忆力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要传播知识,就必须牢固掌握知识;而要掌握知识,其重要前提就是要靠记忆力把这些知识保存在教师头脑中,以便随时提取。如果教师记忆力不佳,头脑中储存知识很少,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无法胜任教师的工作。因此,具备良好的记忆力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①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10.@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38.16 ●需要教师具备更强的记忆力。因为教师不仅要记住备课的内容,技术有关的设备等等,所以教师的记忆任务就更加艰巨了。系统学习能力是指人不断接受新信息,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对信息资料的组织加工利用能力、外语能力。①自主学习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学习越来越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应是教师从教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在现代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更是教师的必备条件,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都需要教师自己去学习,去探索;精美实用课件的制作,更需要教师的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适应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课堂带来的变化。专业能力指教师在某一学科教育教学领域的专长。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要掌握好本学科的知识就一般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而在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的现代教学中,教师只精通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却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好教师。除了掌握好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必须学会对信息技术的操作,善于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科学知识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信息资料的组织加工利用能力及外语能力是教师扩展视野和增长知识的必要能力。21世纪是全面信息化的世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使我们快速地获得世界各地的教育信息。我们可以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适当的组织、深入的分析、恰当的加工、有效的运用。信息的快速捕捉和加工有利于教师更新知识体系、跟随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提高工作效率,为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外语能力的掌握有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国外先进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此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教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更好的发展教师组织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和外语能力。3.调控、交往能力教师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教师在各个角色转换中,要借助于一定的调控与交往能力。它包括行为与心理的调控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j教师个人的行为与心理调控能力是与他人交往、合作的基础。教师的调控主要表现在行为与心理两方面。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注意保证个人言行的严谨、端正,遇事做到处乱不惊、从容不迫;而且要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保持平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日益受到重视,因此需要教师不断为自己充电,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课堂。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努力适应新旧课堂的变化,不要因为信息技术的融入而对课堂教学失去信心,争取早日进入角色。①靳莹,王爱玲.新世纪教师能力体系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41—44.17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的调控也不容忽视。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成长压力,对外界的各种暗示反应敏感,对学生的心理调控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应该更好的调节学生心理,使学生远离网络的不良影响。有关调查显示,在对学生心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占42%。因此教师不仅要调节好自己的心理,更要努力调节好学生的心理。教师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对协调师生关系、活跃教育过程有很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中,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与其他教师、学校、家长建立和谐的交往合作关系。而在现代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处理好以上的关系外,还要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的关系、信息技术与课堂的关系、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关系。(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核心教学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本职工作就是传播知识,教育学生,其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教育教学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它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反思教学的能力。1.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的能力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具备很好的教学设计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学设计能力通常指备课能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等几个方面进行备课。根据这几方面,可以把教学设计能力划分为:处理教材和使用教参的能力、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具设计和制作能力、教案编写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教学设计要比传统教学中更为复杂,即使是使用现成的多媒体素材也涉及到考虑如何将这些素材恰当地呈现出来。无论是一门课还是一堂课,首先要服从教学总目标或子目标的要求,其次要考虑如何用信息技术表现教学内容。(1)处理教材和使用教参的能力。教师正确处理教材和使用教参,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传统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制定单元的教学目标:利用教学参考资料调整,补充教材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水平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讲解的顺序及详略。如果教材处理得好,就能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顺利掌握教学内容,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处理好教材之外,还要考虑怎样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怎样把教学内容做成吸引学生注意和兴趣的课件。(2)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方法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方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有讲述法、问题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践法、探索法、归纳法、演绎法等等,各种教学方法都各具特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努力掌握每种教学方法,比较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以及熟知各种教学方法的不同配合方式,以便从中选择最佳教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这个教学情境,教师不仅能够18 ●教学服务的一种手段。传统教学一般使用黑板、粉笔、挂图等教具,操作起来比较容易。现代化教学强调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学会把“CAI课件”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根据教材性质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电脑设计和制作课件、图片、表格、标本、模型等,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使学生能直观、具体地去认识和理解抽象的事物。(4)教案编写能力。教案编写能力是指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具体方案的能力。传统教案应包括教学实施的步骤和方法以及板书的安排。现代教学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编写教案较之以前有了一些不同。现在编写教案,课件制作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把需要讲解的知识做成易于学生接受的“电子教案”,把跟所要讲解知识有关的动画或插图做成“CAI课件",这样既可以弥补传统教案缺乏形象性的不足,也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编写教案的时候,应该仔细推敲,使自己编写的教案条理化、科学化,以便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2.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它指的是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目标、资源、内容等多方面整合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设计的内容与原则所应具备的能力。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学实施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处理课程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评价学生的能力。(1)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是教师上好一堂课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师必须学会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该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施等,这是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能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如幻灯机、投影仪、音频等设备,并熟知多媒体软件在计算机上的使用方法。教师还要对所用设备的功能心中有数,并能解决设备出现的简单问题。当然信息技术,不单单指多媒体,教师除了熟练操作多媒体之外,还应该学会利用网络等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比如:BBS,QQ等,这样即使学生和老师不在一起也能通过电脑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放在BBS上,通过大家的讨论获得满意的答案,也可以通过QQ等网络聊天工具在网上向老师请教问题。信息技术的使用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①李小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中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个案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2005:11.19 ■次,教师应该能熟练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它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素材。它不只是各种形式素材的简单集成,而是具有一定智能和交互性的计算机软件。教师应该学会制作简单的课件,因为课堂上课件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课件如果制作的太花哨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课件上而不是所讲内容上。所以教师在制作课件穿插声音和图画的时候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最后,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和平时上课的模式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老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上课时只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工具,自己站在台后,连讲都不用讲,更别说使用板书了。而实际上教师的语言表达、体态语和使用板书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中,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应该结合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准确精炼,使学生易懂;教师的语言表达还要留下一定的间隙,便于学生记笔记和思考;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抑扬顿挫,以便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态语是指教师运用眼神、手势、姿态、动作等,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语言情境,使学生通听觉和视觉,在他们的头脑里形成活生生的语言形象,增强教与学的协同效应。信息技术的使用和语言表达的结合会使课堂增色不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虽然有多媒体课件等的展示,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教师的板书也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板书能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板书有着快捷、灵便、经济的特点,是信息技术所不能取代的。内容条理、布局合理美观的板书加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2)运用信息技术处理课程的能力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应该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目标的整合。教学中,课程的目标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对信息技术的要求或隐或显地渗透在这三个方面。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获取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信息技术是其基础之一。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以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要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其逐步认识到知识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重视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课程目标中的知识,更要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明白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展示工具,而是具有实现课程目标中情感与方法目标的作用,即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领悟到知识的价值。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体现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 ●的状态,使知识回归到生活实际问题中去,进而使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同时,课程内容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应该不再按照教材那样面面俱到地展现出来,而是要有所取舍,甚至重组。课程中的许多讲解都应该与日常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不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某些知识太枯燥以及远离他们熟悉的生活世界,进而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热情,获得学习知识的快乐。(3)运用信息技术评价学生的能力评价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对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一种价值判断。运用信息技术评价学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第一,评价过程与手段的结合。教学中借助于信息技术,可以把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系统的观察并记录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过程中的真实而具体的表现;可以比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性,比较真实的反映学生的个别差异。比如现在有的学校实行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二,评价主体的联合。教学中借助于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生和教师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组成一个教学评价的共同体,使教师评价、自我评价有效地结合,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3.利用信息技术反思教学的能力反思教学是教师教育、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对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任何一种活动要顺利进行,取得进步,都离不开反思,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利用信息技术反思教学,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借助信息技术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分析、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职业化活动过程。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它是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理性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矫正,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从这个公式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要成长,离不开自己对教学的经验和反思。当然,经验的获得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前提,但是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思考、研究、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是教师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因而教师想要成长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反思意识,提高自己反思教学的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肯定会遇到让自己兴奋、迷茫,甚至沮丧的情境。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所发生的各种事情:收获,尴尬,疑问等等。教师在记录现象的同时,可以写下自己的领悟与反思。这种①李小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中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个案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2005:10-11.21 ●教学的过程中,叙事研信息技术环境中,叙事研究可以与中文博客进行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正是因为有了信息技术,才赋予了教育叙事一些新的特点,并促进教育叙事有了新的发展:首先,在信息化环境中,使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不再受到地理、区域的限制,人们可以在中文博客上广泛交流,更加开放的协作;使广大学者突破了研究者个人的小圈子,并且使研究者、被研究者、读者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进而促进了一个新型的网络时代的学习型生态环境、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学校的建设。其次,对于一般教师而言,投稿和发表论文的门槛很高,中文博客使任何人可以随时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思考,同时让全世界的读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真正实现了把发言权还给教师。最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从表面上看,虽然许多老师在教育叙事中并没有提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然而,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在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最近几年,反思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看作是一种社会性实践。许多学者认为,反思应该有一个活动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J币ffJ共同反思,这样更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的成长。如果教师没有一个讨论的平台,互相交流,那么将不利于教师个人化信念的发展。因为只有当自己的信念真实、清晰时,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才能促进个人化信念的发展。所以,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教师以及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在信息技术时代,条件便利,教师们可以参与各种形式的反思共同体,如网上的中文博客、个人主页、各种教师论坛等等,这些都超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促进了与教师及专家的交流、合作。(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教学拓展能力在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的基础教学能力、核心能力之后,让我们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社会是发展的,教育也是发展的,因此未来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能够自我完善与发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拓展能力才能发展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整合中,教师的教学拓展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利用信息技术自我规划的能力教师自我规划的能力是指教师对于自己以后的发展、以及如何进行教学等方面有一定①李小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中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个案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2005:15. ●前瞻性,计划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需要教师有更好的自我规划能力。毕竟信息技在大多数地区还是一个新兴的产物。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比如网络,更好的了解界各地先进的教育思想。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教师获得新思想的时间,因为以前息的传播主要是靠书本,信息从国外传到中国要经过很长时间,不利于教师了解前沿的想。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新思想传播的速度加快。新思想的快速获得有助于教师在全面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为自己规划出“最近发展区”,更好的规划自己以后的教学,有利于自己快速的成长和发展。2.利用信息技术预见教育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在这个大环境下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预见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分析教学现象,研究教育。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各大教育论坛及时了解教育的信息、把握教育的动向,预见教育的发展方向,这样有助于教师更好的教学,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能力对于创新到底是什么,在学术界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实际上,创新的含义也是发展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展和深化的。创新不仅包括综合性、彻底性的变革,也包括小范围的革新。创新的特征不应该仅仅是重大的突破和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的备受人们关注的发明。创新还应该包括教师通过规划或者随机应变,在日常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数不清的、解决问题的想法和办法。因此,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从备课开始到实施教学再到教学反馈中体现出来的应变能力以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它,教师就不可能很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更不用说创造性教学了。在教学中,若是教育的任务变化了,那么创新就显得更重要,而且创新所涉及的范围也就更大了。而在当前如火如茶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无论是教学的任务还是目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创新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也就更需要教学创新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已成为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只有当教师教学的首创性、新颖性、独立性走在教学实际需要的前面时,教学工作才会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取得突破性成绩。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及完善最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并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在这个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前文已经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作了具体、深入的分析。由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合中教师教学能力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完善。(一)教师教学能力的缺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教师的教学能力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尽管教师在这方 ●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能力不扎实、核心教学能力不充分、拓展教学能力不主动三程整合中,教师的基本认知能力跟不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速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记忆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更敏锐的观察力、更敏捷的思维力,而且要具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好的记忆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内在要求?自己应该如何培养基本的认知能力才能适应这种形式?而是一味的做些表面文章,过多的把热情放在具体的技术手段上,似乎技术用的少了就不是整合,用不出新的招数就不够档次①因而也就忽略了对自己本身认知能力的提高,忽略了自己教学的职责。其次,教师的系统学习能力不能适应变化了的课堂教学环境。自主学习能力是人们从事某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教师也不例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虽然也学习了,但却只是片面的学习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运用。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只要会制作课件,会用多媒体,那么上好一堂课就不成问题了。而忽略了学习如何把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运用,造成课堂上画面、声音特别多,使学生沉浸在有声的图画、文字世界。这样虽然学生的感官享受了,但是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专业能力方面,教师只注重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对相邻学科的知识不闻不问,更别说有一定难度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了。中小学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教师竟然还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是年轻教师的事,与他们无关。这些做法和想法无疑会限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另外,信息资料的组织加工利用能力及外语能力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具备的。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教师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但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使用计算机都有困难,更别说搜索资料,筛选资料并组织加工利用资料了。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要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就得有一定的外语能力,但是综观我们的中小学教师群体,有多少人懂得教育术语的外语翻译,又有多少人能够读懂外文原著呢?最后,在调控、交往能力方面,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新旧课堂的变化。以前的教学无非是老师备课,课堂板书,讲解等,而现在多了信息技术的运用,这使很多教师措手不及。许多教师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情境,致使每当轮到自己上课就紧张、害怕,尤其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生怕自己出差错,怕自己对教学媒体的运用不熟练。有的教师尽管在上课前已经准备的很好了,但是由于不能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以致于在课堂上出现失误,给自己留下遗憾。教师连自己的状态都很难调节好,更别说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信息技术了。①李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问题解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9):67—69. ●给学生。但是广大教师往往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不熟练。于是,设备有时会由于教师的操作不当而出现故障,这样不仅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被打乱,而且还有损教师的形象,让教师失去权威性。本来能够很成功的教学活动也会因为教师的误操作而失败,由此造成教师不应有的遗憾。其次,不会制作合适的教学课件。教学中,有些教师脱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开发课件而制作课件。课堂上本来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但却成了教师展示课件的舞台。教师制作的课件本应该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但是在某些课堂课件的展示却喧宾夺主,成了学生的看点。学生的注意力根本就没有在学习的内容上,都放在了花里胡哨的课件上,这样一来不仅达不到促进教学的目的,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学习。有些教师认为课件的插图、声音越多越好,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水平,显示出自己教学能力的高超,其实不然。这样做课件的表现形式是丰富了,但是内容呢?丰富的表现形式会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吗?再次,运用信息技术处理课程的能力欠缺。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中,很多老师只是把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展示的工具,忽视其实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目标与方法目标的作用,即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领悟到知识的价值。①这样做只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由原来的板书变成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对学习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以为运用信息技术就是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变化一下,根本就没有考虑怎么把教学内容整合一下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这样只会造成对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浪费,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无非也就是这样,跟原始的板书没有什么区别。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环节,并没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反思教学的能力不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缺乏对教学的反思意识和反思精神。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困惑、迷茫或者是新想法、新思路,在课后及时的进行反思,这样不仅会使自己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会使学生受益匪浅。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做到这一点,也许是自己讲课的时候想到了,希望放在课后再考虑,但是一忙别的事情,就把反思抛到一边了,这充分说明教师的反思意识不强。俗话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某个问题的重要性,那么他自身就不会对此做出任何改变,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意识到反思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自己反思教学的能力。①李小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中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个案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2005:10—11. ●思想、行为,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以及教学媒体的变化会使教学过程和教育情景复杂多变,因而教师创新教学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教学情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很少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他们只是把教材上的内容从黑板搬到电子板上,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变了,根本就没有考虑如何用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也没有考虑如何制作,制作怎样的课件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考虑如何创新,如何创造出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了。在有些教师眼里,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是做给别人看的,而不是用来提高教学效率,更不是用来创新的。(二)教师教学能力的完善措施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教学能力缺失的现状之后,笔者认为可以从管理制度、学校以及教师自身三方面采取措施。1.加强教师培训当前,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教师培训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管理制度方面,国家的有关部门可以采取多种培训模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现在,国外教师的此类培训中,不仅开设了专门的培训课程,教授有关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让教师在培训中亲身经历并体验信息技术下的学习环境,进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更深刻的了解并熟悉这种环境下的学习和教学。在目前的培训中,“英特尔未来教育”非常具有典型性。①“英特尔未来教育’’是虽然包含技术但却不是以技术为主导进行的培训,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网络时代教师的教学。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中国教师来说,“英特尔未来教育"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懂得如何促进探究性学习,进而能够将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好的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最终能够①李小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中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个案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2005:18-19.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这种培训方法,值得我们国家借鉴,教育部门的有关人士可以借鉴此种模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此外,网上学习社区的建立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网上学习社区是指来自不同地域和知识文化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使用统一的的软件平台,经常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聊天室、网站以及及时通信MSN等手段沟通信息、分享知识和经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①计算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网上学习社区的建立成为可能,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网上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不同地区教师之间的直接交流而且还可以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关于网上学习社区的建设也需要更深层技术的配合,否则也会使这种方式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最近风行起来的中文博客可以为教师交流资料、研讨提供很好的网上学习环境。网上学习社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空间,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这种教师培训模式也是值得有关部门借鉴的。总之,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有关部门可以采用多种教师培训模式,以此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的教学能力。2.强化校本教研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除了相关部门要采取合适的培训模式,加强教师培训之外,也离不开学校的努力,因为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环境都是在学校。学校可以加强校本教研,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师更好的适应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变化,取得好的教学成绩。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州‘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是一种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学校文化或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形式,是一种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教师进修紧密结合的探究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是实施者,其教学能力的提升,不仅包括知识的增长,也包括基本技能的提高,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因而学校可以通过校本教研,建立学习共同体,让教师在同伴之间交流教学中的遇到的问题,分享各种学习资源,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可以得到启发,让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3。重视自我反思虽然说外因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自身的因素,教师的自我反思在其中更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号召教师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时说:“苏霍姆林斯基现在是一位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但他不是从‘实验室’走出来的书斋式教育家,而是根植于教育实践土壤之上的一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就是坚持不懈地记载自己的教育实践,同①王海尔,丁兴福.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学习社区[J].中国电化教育,2004,(11):29—32.⑦温国良.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2009,(7):76—78. 自己的教育实践”。的自我反思是教师对个人教育教学的内省,是教师更新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也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必要条件。教师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体现着双重角色,不仅是引导者、教育者,又是评论者、受教育者。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处在被研究的地位,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自我反思不仅是教师课后的反思,它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反思自己制作的课件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是否更好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了,是否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课堂思考时间: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可以考虑自己是否很好的利用了信息技术,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学生是否能够与教师很好的互动等;教师在课后可以考虑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如何改进自己的不足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的自我反思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自我反思,教师才能更好的发现自己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时教学的不足之处,才能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自我反思。由此可见,只有在加强教师培i)ll,强化校本教研,重视自我反思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学能力才会获得较大的提高。结语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开始大范围的在各个方面广泛应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信息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与课程整合,使教学情境,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教学知识,更要具备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能力。论文在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整合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分析。并根据结构分析,发现了教师教学能力一些不足的地方,提出了完善教师教学能力的几点建议。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难免存在偏颇,笔者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著作类:【1】陈安福.教学管理心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2】陈永明等著.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4教育部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康锦堂主编.教学能力结构及测评[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6】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李克东,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9李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10】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1】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修订本)【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2】孟育群,等.现代教师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13】皮连生著.学与教的·:-:JE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4】施良方,崔允沸.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16】王究平.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7】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一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8】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郑其恭、李冠乾.教师的能力结构【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20】周作云.教师心理学概论【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8.【21】【美】CharlotteDanielson&ThomasL.McGreal.教师评价一一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M】.陆茹萍,唐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2]DouglasR.Miller,GaryS.Bilkin&JerryL.Gary.EducmionPsychology_—_嗣nIntrouducation[M].Wm.C.BrownCompanypublisher,1982.【231GaryD.Borich.EffectiveTeachingMethod[M].fifthedition.MerillPrenticeHal,2004.[24】Hamachek.CharacteristicsofGoodteachersandImplicationsforTeacherEducation[M].PhiDeltaKappan,1969.【25】RobetReilly&EmestL.Lewis.EducationPsychology----ApplicationsforClassroomLearningandInstroduction[M].MacmillanPublishingCo.Inc.,1982. 来,车伟艳.国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热点问题及未来趋向【J】.课程教材教2008,(12).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1,(2).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电化教育研究,2005,(1).【4】4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5】靳莹,王爱玲.新世纪教师能力体系探析[J1.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6】李凤兰.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J】.电化教育研究,2005,(3).【7】李小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中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个案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2005.【8】李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问题解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9).【9】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0】刘万春.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J】.经济师,2005,(11).【11】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2】孟育群.现代教师的教育能力结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0,(3).【13】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14】潘慧玲等.国民中小学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指标之研究[J】.研习资讯,2004,(2).【15】任训学.中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调查报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16】申继亮,等.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观的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1998,(1).【17】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18】申继亮,辛涛.关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19】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20】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外国教育资料,1999,(6).【21】王琴,杜华,张舒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3,(9).【22】王宪平,唐玉光.课程改革视野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J】.集美大学学报,2005,7(1).【23】王宪平著.课程改革视野下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2006.【24】沃建中,中继亮,林崇德.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方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6,(3).【25】吴卫东,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1,(1). ●(1).电化教育研究,【28】张学民,申继亮,林崇德.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J】.心里发展与教育,【29】张学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3l ◆及发表的学术论文:面部表情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0).教师的体态语[J].杏坛论丛,2009,(1).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教育前沿,2009,(20).32 致谢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和知识的积累,终于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论文从选题,开题到最终定稿,亲爱的导师李允教授给了我大量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每当我的论文有想不通的问题时,导师都会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使我的思想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此,我向尊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敬意。研究生三年,是导师把我领进了教育的大门。以前学心理学的时候虽然对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但却不怎么感兴趣,后来在李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渐渐的喜欢上了教育,喜欢上了自己所学的专业。三年中,李老师不仅在生活上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学业上更是给予了我耐心细致的指导。她不仅教给我治学的方法,更教会我做人的道理。导师崇高的人格风范,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严谨的治学风格,将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真诚的跟亲爱的李老师说声:李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另外,感谢教科院所有给过我帮助的老师,谢谢你们。此外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宿舍的同学毛维佳、李兰兰和高丽也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当我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一些小困难的时候,她们都会提一些参考性的建议。当我心情不好时,她们都会安慰我,使身在异乡的我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漫漫求学路中,我的家人对我倾注了无私的关爱,尤其是我的父母。他们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努力才使我顺利完成学业。在今后的人生路途中,我将以十足的信心和百倍的努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研究中,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赵书辉2010年4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作者:赵书辉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1.刘乃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期刊论文]-师道:教研2011(10)2.王晓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位论文]20043.吴焕庆.WuHuanqing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期刊论文]-现代教育技术2007,17(8)4.傅前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探[期刊论文]-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10)5.杨为民.杨改学.YangWeimin.YangGaixue从信息化教育的定义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期刊论文]-现代教育技术2006,16(3)6.宋现山关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学位论文]20107.张庆丰.潘小波.朱虹.ZHANGQingfeng.PANXiaobo.ZHUHong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型[期刊论文]-科教导刊2011(19)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9041942.aspx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