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史课件1(1)

中国古典美学史课件1(1)

ID:37348358

大小:1.66 M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2

中国古典美学史课件1(1)_第1页
中国古典美学史课件1(1)_第2页
中国古典美学史课件1(1)_第3页
中国古典美学史课件1(1)_第4页
中国古典美学史课件1(1)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美学史课件1(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美学史第一讲解题一、中国——地域、空间。涉及美学思想的民族性。原始社会,中西方的差别不明显。奴隶社会后走了不同的路线:古希腊奴隶制社会,马克思指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定义,即人“天然是一种政治的动物”或“天然是城市的市民”,“标示出了古典的古代的特征”;中国的奴隶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极为重要。1,美与善的统一。西方哲学讲求科学的认识论,求真,而中国哲学一直以善作为最高课题。中国艺术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中国美学要求审美意识具有纯洁高尚的道德感。《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2,情与理的统一。中国美学强调情感的表现,但同时

2、它又十分强调“情”必须与“理”相统一。“理”包含“物理”,但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是“伦理”。“物理”的展现是为了“伦理”的展现,而且常常就是‘伦理”的象征。《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礼,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孔子认为人们之所以认为自然山水是美的而喜爱它,是因为它的某些方面有似于人的精神品德,能象征人的仁义之性。《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要求艺术表现的情感应当是合乎伦理道德的善的情感。中国美学也讲艺术的真实性,但它所说的真实,主要不是对外界事物

3、的模拟再现的真实,而是情感表现的合理和真实。3,认知与直觉的统一。认知是理性思维,即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去认识事物的道理。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儒家强调概念认识,并不否定直觉。《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道家,尤其禅宗强调直觉,并不否认概念。如宋代严羽主张“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但同时又主张“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沧浪诗话·诗辨》)。4,人与自然的统一。即天人合一。7原始公社制

4、度残余的长期存在。美只存在于满足人的自然生命的欲望与实现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的统一中。5,古代人道主义精神。原始氏族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那种质朴、真诚、互爱的原始人道主义精神,对个体与社会的不可分的统一、个体应与群体协同发展的肯定,以及原始的民主精神。6,以审美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西方常常是由道德而走向宗教,以宗教境界为人生最高境界;中国则是由道德而走向审美,以审美境界为人生最高境界。二、古典、史——历史阶段、时间。1、先秦两汉(奴隶社会,持魏晋封建说)、2、魏晋至唐中叶(封建社会前期)、3、晚唐至明中叶(封建社会后期)、4、明后期至清戊戌变法前(封建

5、社会末期)、5、戊戌变法(1898)到“文革”前后等。中国古典美学是指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美学。1、先秦时期1)儒家强调美与善的统一,重视审美对提高人们道德修养的作用。以孔子、孟子、荀子、周易、乐记为代表。2)道家揭露虚假的美,主张审美超功利。以老子、庄子为代表。3)屈骚美学是北方儒家理性主义美学与南方充满自由想象和激越情感的原始巫术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深沉、热烈、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个体的奔放、自由的想象情感;对给人以感官愉悦的声色之美的追求。两汉美学1)《淮南子》的美学思想,以道家为主体、吸收儒家,把对美的追求从儒道两家强调的内在人格精神的完善引向了广

6、大的外部世界,企图占有整个宇宙的丰富多样的美。2)司马迁继承屈原,突破儒家“怨而不怒”传统,“发愤著书”反映了批判性和反抗性。3)汉代儒家正统美学自武帝始,以董仲舒、扬雄、王充和《毛诗序》为代表。先秦重视美善统一,两汉总体上有重善轻美的倾向,尤其是汉代后期。2、魏晋时期开始,重美轻善。对审美及文艺特征的考察成为中心问题,深入到人的本质问题,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宗炳的《画山水序》,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顾恺之、谢赫的绘画理论等。魏晋南北朝的重美轻善,威胁统治秩序。为解决美与善的矛盾,出现隋唐美学。7从隋至唐,重申先秦美必须与

7、善统一和重视文艺的积极社会作用的思想。盛唐美学以“文质彬彬、尽善尽美”(魏征《隋书文学传序》)作为最高理想。陈子昂“汉魏风骨”、李德裕《文章论》“以势壮为美”。中唐开始,韩愈提倡道统,道为文之基。其有价值的思想是“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和鼓吹独创,与司马迁类似,体现批判性和反抗性,提倡奇怪之美,以可畏、可惧、可惊、可怪的事物为美。白居易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以“讽谕”为评诗的标准,又有重善轻美的倾向。3、初唐至中唐的美学思想,主流是儒家,随后道家与佛教特别是禅宗结合,形成禅宗美学。禅宗追求超出人世烦恼、达到绝对自由,但不主张完全脱离世俗生活,不否

8、定个体生命。哲学思维上,强调主观心灵的能动性,利用个体的“心”对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