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23420
大小:4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21
《杜威之“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对现代基础教育的启示(原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杜威之“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对现代基础教育的启示(原创) 2011-04-0420:38:15| 分类: 我的文稿|举报|字号 订阅 文/Mily摘要: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做的过程”,主张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同时,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们认为,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以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审视我国的现代基础教育,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我国现代教育中的教育管理理念、师生关系以及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从做中学;基础教育;启发式教学 一、杜威“从做中学”教学理论提出的依据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提倡学校采用被动的“静坐”“静听”的方式,而杜威根据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及结合亚里士多德“做中学”、“知行合一”的真谛和康米纽斯“做中学”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明确提出“从做中学”的方式。在杜威看来,“从做中学”的提出有三个方面的依据。(一)“从做中学”是自然的发展进程的开始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分成三个阶段,指出在第一阶段中,学生的知识表现为聪明、才力,也就是做事的能力。人们最初接触的知识和记忆较深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例如怎样走路、怎样说话、怎样读书、怎样写字等。应该认识到,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从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景开始。“从做中学”,儿童能在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因而开始他的自然的发展进程。杜威认为,美国许多进步学校的实验表明,正是通过“从做中学”,儿童得到了进一步的生长和发展,获得了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二)“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杜威认为,儿童身上蕴藏着充满生机的冲动,生来就有一种天然的欲望,要做事,要工作。在儿童本能的发展上,主动的方面先于被动的方面,而且实现自己冲动的要求是压制不住的。特别应该指出,“从做中学”完全与儿童认识发展的第一阶段特征相适应。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中列举的例子:用木块从事建筑活动的儿童,希望使他的木块越堆越高而不要倒塌,但是当积木堆倒塌时,他会愿意再从头开始,表现出要做事的强烈愿望。在杜威看来,教育者应该对儿童的这种天然欲望加以引导和发展,使儿童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并从中受益。(三)“从做中学”是儿童的真正兴趣所在“兴趣就是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兴趣主要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重要的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他对“从做中学”就会产生一种真正的兴趣,并会用一切的力量和感情去从事使他感兴趣的活动。儿童真正需要的就是自己怎样去做,怎样去寻求。因此,在学校中教育儿童应该让他在做中学习,而不是枯燥的灌输知识。杜威还认为,无论是成人或儿童,都需要有一定的有待克服的困难,使他对他所做的事情有充分的强烈的意识,因而对他所做的事具有强烈的兴趣。从做中学,儿童也许会遇到困难和障碍,但如果他们善于运用内心的自制力来克服外界的困难,那么从而会学得更好,也会对做中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二、“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涵义及评析(一)“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涵义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从而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从经验中学”,就是在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和我们所享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前后后的联结。在这种情况下,行动就变成尝试,变成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承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结。杜威还指出,经验本来就是一种主动而又被动的事情,它本来不是认识的事情,估量一个经验的价值的标准在于能否认识经验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或连续性。“一种经验,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能够产生和包含任何分量的理论(或理智的内容),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理论。”这就是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的重大意义。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做的过程”。他认为“制作”的冲动或兴趣是人的主要本能之一,知识经验均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即生活过程中得到的,强调儿童应从实际活动中学习,主张学校应成为雏形社会,设立各种场所和设施,让学生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便去搜集有关资料,确定问题所在,并提出各种假设。这种过程能使学生丰富自己的经验。为此,杜威提出教学过程应由安排真实的情景(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明确问题)、有可利用的资料以做出解决疑难的假定(提出假设)、从活动中去证验假定(解决问题)、根据证验成败得出结论(检验假设)五个部分组成,这就是著名的“从做中学”的五步教学法。在康米纽斯的教学方法中,他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曾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亚里士多德早就强调“做中学”的真谛,知行合一,在正义之行为中体认正义的意义,在诚实的活动中领会诚实的价值,不可空谈,“坐而言也要起而行”。康米纽斯也说过“技艺师傅并非一直光谈理论来拖延生徒的时光,却早就要他们亲自操作了。在锻作中学锻作,在雕刻中学雕刻,在作画中学作画,在跳舞中学跳舞。因之在学校里,让学童在书写中学写字,在说话中学文词,在唱歌中学音乐,在推理中学逻辑。这种方式,使得学校变成一个工作坊,大家听到的都是工作声。传统教育就是光说不练,学生上课太缺乏动态,感到枯燥无味,因此,也就不能专心致意了。(二)“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评析 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都会有其积极的一面和不足之处。对于积极的一面,我们要加以利用和发扬;而不足之处,我们要善于改造和创新,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物为我所用,实现效用的最大化。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积极方面表现在:首先,他主张从做中去学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杜威认为,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以教科书、课堂、教师为中心,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主动精神和能力的发展。教学上要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让儿童有活动的机会,使儿童在自身活动中去学习。在书中,杜威多次强调儿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他主张建立为发展学生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富于智慧等积极品性的现代教育,这种教育把学问和社会运用、理论与实际工作和对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识融为一体,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掌握知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做中学”要求学生亲自接触具体事物,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再根据所获取的感性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达到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其次,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杜威主张,儿童所做的内容,主要是那些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生动有趣的、能发挥儿童个性的具体活动。他在著作中也提到游戏和工作,并对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加以论述。他认为儿童是从经验中学习的,在具体的“做”中学到知识,以便获得知识和技能。然而传统的教材是把事物归了类,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情。为此,教材必须选自实际生活,要与社会、工业发展需要相联系,并且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结构,主张学做结合,突出培养学生能力、技术训练和就业准备。“从做中学”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中,他认为教学方法是一种艺术的方法,就是根据目的,应用智力指导的动作方法,教学方法所应对的问题是如何寻得一种材料使儿童从事有目的、有作用、有兴趣的活动。为此,杜威认为教材与教法同属于指导如何达到一定学习目的的途径,二者统一于做的活动,教学不应简单地注入知识,而是如何寻求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诱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强调选择教学方法,一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要因材施教,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他还重视学习兴趣的作用,认为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是最重要的,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当儿童对学习有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专心致志并愉快地学习,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强调要为儿童创设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三、“从做中学”对我国现代基础教育的意义 通过以上对“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涵义的解读及评析,我们可知,“从做中学”体现了现代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杜威认为,传统教育是“从听中学”,那么现代教育就应该是“从做中学”。他强调指出:“学与做相结合的教育将会取代传授他人学问的被动的教育。后者再怎么好,也不过是适应封建社会的,在那种社会里大多数人必须永远温顺地服从长官的权威。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是与一个以创造和独立为原则以及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投身于共同利益的事务之中的民主社会不协调的。”在杜威看来,“从做中学”将会有助于教育与生活以及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因为它能解决现代基础教育上的问题,即指导儿童的观察能力,培养他对生活的兴趣,为以后更专门的学习提供经验性的材料。如果我们的教育能使儿童天生的主动倾向在工作和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调动,同时注意到这些工作和活动要求儿童进行观察、获得知识和运用建设性的想象力,那么,这种教育将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因此,杜威强调说:通过“从做中学”。儿童“在观察他的行动怎样改变他周围世界的时候,他认识到他自己的力量的意义和他的目的的必须考虑事物的方法。杜威“从做中学”对我国现代基础教育的意义在于逐步引导教师实现了“三个转变”:(一)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的观念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往往会造成“主宰”的结局,从而引起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导致学生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自然也不好。因此,变教师主导为“引导”,避免了教师过多的主观臆断,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学习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学生的学习主导,而是学生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通过点拨、引导、激励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自然而然,学生也就成了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变学生参与为师生合作的观念。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师生共同合作、共同学习的场所,教师要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教师要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除了应履行对学生培养和引导职责外,还应放下架子,坐进位置,融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探究,用自己的非“师”力去影响学生的学习,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教师还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道具,给学生创设情景学习,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好知识。(三)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共存的观念。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相辅相成。但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为此,必须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四、“从做中学”对我国现代基础教育的启示走进我们的小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单一的接受性灌输式传统教育方法已不再适应当今的教学,而“从做中学”则体现了我国现代基础教育的趋势,因此“从做中学”对我国现代基础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一)转变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 由于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一直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业绩和学校的好坏。因此,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在进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时,也只是片面的狠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没有顾及太多。他们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解,也只是认为学校整体的学习成绩好,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高。然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则倡导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充分尊重学生、教师的个性,照顾到个体的自由发展。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必须通过自我学习、参加培训和到优秀学校参观学习等方式,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认识,着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建立以沟通为主,细致而不僵化,严格而不专制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并保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走样”,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使整个学校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真正做到让学生“从做中学”,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用具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而不再片面地强调学习成绩,为学生将来更好地步入社会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树立新型的学生观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把学生的学习看作一个静态的过程,课堂上只有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没有师生双方的互动,学生身心发展被压抑,学生的学习无非是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然而,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完整的个体,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主体性的有思想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只有促进作为人的生长和发展的教育才是最需要的。而杜威的“从做中学”,学生能在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因此开始他的自然的发展进程,而且,只有通过这种富有成效的和创造性的运用,才能获得和牢固地掌握有价值的知识。因此,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桎梏中解救出来是“从做中学”理论的一大成就。我国现代教育提倡的素质教育和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也是对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这些新理念和新制度,使教育者必须重新认识学生,树立新型的学生观,让学生的学习从静态的过程上升到一个动态的过程,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三)科学运用新教材,促使新课改落到实处我国学校教育的课程长期以来重知识而轻能力,学科划分过细。近几年的新课改试图改变这种状况,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新课程体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综合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了较为紧密地联系。根据以上对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的分析,教师在运用新教材时,首先要吃透教材,合理把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课堂上要善于抓住预设内容之外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必要时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近生活,接触社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用性。“从做中学”教学理论为目前广泛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任务驱动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研究型课程”和“综合性课程”的开展,为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培养出实用型人才起到一定的作用。(四)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重知识传授的思路与单一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和谐的统一,班级授课制至今仍是我国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几乎也只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很显然,这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是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的。“从做中学”理论让学生从单纯的“从听中学”中走出来,成为活跃分子,能够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并且鼓励学生与同伴共同学习。同时,学生自己和同伴可以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反馈,从而改进学习方法和进程。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也对教师以往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下放主动权,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教学、研讨教学,引导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型学习,进而促使学生从做中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但是看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搜集有用信息,运用发展性的评价理念,把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以便实现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总之,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对我国的现代基础教育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善于继承和发扬其积极的一面,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创新,逐渐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探索新的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努力实现学生真正、真实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现代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为国家培养出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3]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4]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4]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5]林玉体,《西方教育思想史》,九州出版社,2006年出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