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11030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1
《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在于明确观察目的、把握特征要素、灵活运用方法、采集相关信息,观察课堂现象,进行课堂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揭示教学规律。一、开展课堂观察,需明确目的 有人曾经担心,开展课堂观察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会不会影响“考试成绩”。我以为,这种担心是对课堂观察目的的误解,由于课堂教学质量是课堂观察的首要任务,假如课堂观察只是一种做给人看的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教研活动的记载,那就没有丝毫现实意义。课堂观察要聚焦质量,就必须观察与分析涉及课堂的主要因素、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教师、课程、学生和教学方法。假如经过一个阶段的课堂观察实践,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行为没
2、有丝毫的改变,那么,这种课堂观察是无效的。课堂观察不是为了获得一种结论,而是为了促进课堂的改变。这种改变,应体现在以下几点。1、教师有没有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研究的能力,而课堂观察有助于教师学会课堂研究;2、有没有学会上课,即教学实践能力的改变。课堂观察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进步,如通过长期的“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就善于提问;通过长期的“师生对话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长于“师生对话”。3、有没有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变。课堂观察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指向“有效”,追求“有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
3、会实现改变。二、开展课堂观察,需把握主题特征1.课堂观察必定是基于主题的,无论是定量观察还是定性观察,还是其它的种种观察的方法,课堂观察最本质的特点不在于它用了什么具体的方法,而在于它必定是“定向”的。因此,要把握好课堂观察的“主题性”特征,首先应理解课堂观察中“主题”的功能。课堂观察是基于主题的观察,泛化的随便看看必然导致观察的“低效”。课堂观察中选择合适的主题,既能使观察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又易于观察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主题的选择十分重要,首先应建立一个从框架到视角、到观察点的课堂观察主题指南;其次,主题的选择应凸现学校与教师的个性理解,什么学校、谁选择怎样的观
4、察内容是各异的,是与学校与教师的研究旨趣相关的;再次,主题的选择应有利于从“一斑”中见“全豹”,课堂观察的主题应该是细小而具体的,而不是笼统又抽象的,它实在是提供了一种观察的视角与“进进”的路径,帮助我们最后看到整座高山、进进整个“森林”。课堂观察的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多个的,但不宜过多,过多的主题会影响观察的有效性;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适时天生的;从“重点”上看,可以教师的“教”为主,也可以学生“学”为主,还可以课堂的文化为主。 2.课堂观察是非常讲究“情境”的。我一直以为,在课堂观察的方法中,定性观察是必须的,定量观察是必要的。我们看到专
5、业研究职员所进行的课堂观察,按照他们的观察法可以得出很多结论,但在这些结论中我们看不到“情境”,只见“道理”不见“故事”,而教师讨论课堂是要以“情境”为依托的,所以教师在课堂观察中要善于:(1)捕捉情境,教师必须善于根据观察的主题捕捉有价值的情境。(2)再现情境,教师用语言正确而有选择地描述自己所观察到情境,这是课堂观察研究的第一步,“再现”的本身就体现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与对情境的敏感程度,再现的情境将课堂现象进行“固化”,便于深进分析。(3)理解情境,教学的情境是需要“理解”的,那些布满教育学意味的情境在未经诠释前只是“故事”,而经教师深度解读之后就会变成“案例”,就
6、会深刻地启迪我们的教学。(4)重构情境。在课堂观察中,“重构情境”是具有建设性的实效的,我们甚至可以以为,没有什么比对可能的教学情境的“预想”更具有专业色彩的事情了。3.课堂观察的成败系于“反思”,反思的质量决定了课堂观察的质量。课堂观察的反思是全程的反思,包括前反思、现场反思与后反思。(1)前反思。在课堂观察之前,我们应该进行两种反思:一是对观察主题进行反思,对所观察的主题的内涵、外延、观察要素等进行周密的思考;二是对观察方法进行反思,努力使方法科学、公道、简捷,必须确保“可操纵性”,不能搞得过于专业化,而使教师无法在观察过程中应用,特别是有关量表的设计,应相对粗放
7、。(2)现场反思。现场反思是一种即时性的反思,我们要特别关注三种品质:一是敏锐性,观课过程的反思是一种直觉思维,在这种直觉思维中,观察者不自觉地调用了他全部的教育学素养;二是专注性,课堂中发生的现象是稍纵即逝的,容不得我们稍加分心;三是反思的无边界性,尽管我们在课前进行了主题的预备,但课堂现象是无穷无尽、无法预见的,无边界的思维可以让我们发现课堂更多值得咀嚼的细节与现象。(3)后反思。在观课后的反思中,我们一要尊重现象,解读现象不是将自己固有的成见强加给现象,而是从现象中读出教育的意蕴;二要基于系统,避免课堂观察的偏见,应留意发现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联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