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10976
大小:4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1
《教学设计(教案)马艳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学形式实验教师马艳华单位新乡二中课题名称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一)做好知识的准备学生之所以感到解浮力部分的题很困难,原因就在于浮力题中综合了有关质量、密度、重力、合力、平衡力和压强等许多物理概念。所以,在复习这些知识时,
2、教师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二)课前学生自主设计好实验方案 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就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选择性;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践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和其他活动;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上这堂课之前,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物理知识尤其是
3、浮力知识来测量物质的密度?尽可能多地写出你的实验方案。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2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都了如指掌。 教学过程 (一)课题的引入 从“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实验引入,问:如果现在没有天平,而有弹簧秤和量筒,如何测石块的密度?学生讨论之后,进一步问:如果现在没有天平,也没有弹簧秤,我们如何利用浮力的知识来测量石块的密度? (二)课堂教学 每组实验均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
4、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并讨论; 2.利用给定的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测出物质的密度; 集体研讨,全面提升创造能力。在学生分组讨论、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适时地组织全班进行集体研讨,针对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方案,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争论中,教师适时点出问题关键,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同时明确解题逻辑性和规范性,使学生能够掌握若干个用浮力知识测定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使全班学生都有所提高。 共进行三组实验: (1)测密度大于水的石块的密度; (2)测密度小于水的蜡烛的密度; (3)测盐水的密度(利用已测出的石块的密度
5、)。 板书设计一、基本概念二、讨论、实验、验证1.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并讨论; 2.利用给定的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测出物质的密度;(1)测密度大于水的石块的密度; (2)测密度小于水的蜡烛的密度; (3)测盐水的密度(利用已测出的石块的密度)。作业或预习课本后习题自我评价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内容适中,效果良好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有的教师评论说:“没想到像中学这样普通校的学生在课上表现出来的素质如此之高,完全可以和择优录取的重点中学的学生相比。”本校别的学科听课的教师感叹到:“没想到×××同学(学习差生)在物理课
6、上表现得这么积极。如果我们课都上成这样,学生还会感到负担重吗?还会有学生厌学吗?” 学生解浮力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在解题时,常常有学生惊呼:“这道题不是和我们做的实验一样吗?”“这道中考题不是和我们提的实验方案一样吗?”浮力计算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那么抽象、呆板和枯燥,而是与自己设计或讨论过的实验方案紧密相连的,学习的物理知识可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是紧密相连的。 有的教师除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愿多做实验,认为耽误时间。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
7、知欲,而且可以全面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事实证明,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动手做实验,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散思维、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下课后,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大胆地设想和设计方案。有的学生用弹簧秤测固体重力,再根据公式m=G/g算出固体的质量,用排液法测出固体体积,最后算出固体的密度。有的用弹簧秤测出物重G和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拉力,算出物体体积V,
8、再根据G/g算出物体的质量计算密度。旁边的学生说:你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密度大于水的物质,若物质的密度小于水的怎么办?然后得意洋洋地拿出自己的实验方案。还有的学生提出了利用浮力知识测液体密度的方法。有几个学生每人设计了六七种方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激发和诱导了学生的创造性。事实说明我们原先对学生能力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还说明学生蕴藏着很大的潜能,而我们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