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06882
大小:2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1
《《那篇绿绿的爬山虎》全景式文本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那篇绿绿的爬山虎》全景式文本解读一、文学层面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肖复兴,河北沧县人,《人民文学》副主编。1978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等。叶圣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2、。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除《爬山虎的脚》外,还有《记金华的双龙洞》《小青石》等。课文通过两件事情追忆叶老:一件是15岁那年叶老为我精心修改作文,我为之深深感动;另一件是叶老请我到他家里作客,这次见面对我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似乎懂得了作家是怎么做的,作品是怎么写的,以此表现叶老具有海纳百川的学识和待人随和的品质,抒发自己对叶老的深深敬意和无限追思。这篇课文很多地方是写修改文章的,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样命题呢?我深入钻研了课文,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叶老先生对我的谆谆教诲使我终生受用,难以忘怀。虽然时间已经过
3、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了初到他家时看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其实,我觉得那绿绿的爬山虎象征的就是叶老先生。显然这是学生所不解的,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到叶老家作客在里院看到的。这是真实的描写,表达我激动的心情,并成为我记忆中叶老的四合院。 第二次是我和叶老见面交谈后,我的心被融化了,在客厅看到映衬在玻璃窗上的爬山虎,如一片浓浓的湖水。这是想象描写,表达作者敬慕的感情,而成为我一生记忆中的叶老形象。 第三次是后
4、来我每次回想与叶老见面,总想起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那墙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结尾点题,意韵悠长,余味无穷,表达作者的无限追思,代表了我记忆中的叶老对我的谆谆教诲。 绿绿的,绿得非常深厚而优美,绿代表了生命,生命是可以成长的,还是可以传承的,可见,作者对叶老的思想和情怀作了十分虔诚的赞美,以文学的语言给予了高度评价。文中反复出现,强烈感染读者,使之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二、
5、文本层面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四年级上学期第七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都是关于成长的故事,反映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有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前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周恩来少年求学的故事。本篇反映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遇到恩师指点是多么幸福的事,人生总会遇到这样的恩师,只是我们要懂得领悟和珍惜,并懂得感恩。这样的话题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并有指导意义。当然,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我们不需要他们认识得这么深刻,只需要有一点感悟就好了。 文本中对于作者和叶老之间的谈话是值得学生探讨的。
6、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作家是怎么做的,一个是作家的作品是怎样写的。作家是怎么做的呢?文章并没有做出明确回答,因为当时15岁的少年,也并非能听得很懂,自然对于当前才8、9岁的小学生来说是更不会懂的。但是,让他们蒙蒙胧胧知道一点也是很有意义的,而对于揭示叶老渊博的学识、任厚的胸怀是必不可少的。作家的作品是怎样写的呢?其中“真实”是最重要的一条,这既是作者树立写作信心的基础,也是我们写作的基本态度。“真实”就是真情实感,我们小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无病呻吟,弄虚作假,言过其实,夸夸其谈是作文的一大毛病,从小树立作文的正确态度,意义重大。
7、正如有人说,人生说谎是从小学作文开始的,因此,这个话题应该成为本文讨论的重点问题。 然而,本文是作者为追忆叶老而作的,了解和揭示叶老在当时只有15岁的一个中学生心中的崇高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这种感情作者没有使用直白的语言,而是寓情于景之中。作者以文学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每次表达的感情都不尽相同,感情逐渐升华,以至融入到作者的生命之中,不断成长、传承。 文本中多次出现了“像”、“仿佛”、“如同”等词句,四年级学生正在学习使用比喻句,但其中四句都不是比喻句,还有三句是比喻句,这是
8、在比较中认识比喻句的好资源。 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词语这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长期任务,作者在与叶老见面这件事上用了一系列词语:意外、居然、竟是,通过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学生理解词语会变得更加容易和深刻。还有一组词:映入眼帘和扑入眼帘,通过比较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则会认识作者用词之准确。“扑入”就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