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92853
大小:5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21
《课前预习结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1、学校现状及学生现状特征2、同类课题研究现状3、本课题的创新点4、课题的意义和价值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三、研究目标与内容四、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五、研究步骤、过程六、研究成效七、存在问题与反思八、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意义和价值1、学校现状及学生现状特征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课堂教学已自成特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4+X”课堂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让我们也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感,但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在课堂授课时间一定的情况之下,我们又该如何来最大限度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呢?我们的
2、想法是:在通常习惯下,课前预习几乎被大多数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开发出这部分学习时间和效益,那么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岂不是就可以大大的“拓宽”?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岂不又有了新的突破点?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弱科生的队伍越来越大,如果放任这部分学生自由发展,只能制造更多的社会麻烦,我们该如何让这部分已经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重新回到我们的学习团队中来?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让他们实现知识的有效衔接,重拾学习的信心。“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由于要求不明确,对预
3、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检测,课堂上不能有效的运用预习的成果等,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以致于有些学生认为预习跟不预习差别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预习的动力。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备好课;同理,学生想在听课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而且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知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所以预习在
4、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将课堂教学研究的着重点放在了课前预习的研究上。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最大限度的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益。2、同类课题研究现状课前预习,是无师自通的一种学习之道。现行的语文教材,是课程专家、学科权威和一线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教材的编写范式大都是——基本铺垫、呈现例题、平行习题、综合练习,这样的编写体系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是十分有利于学生进行预习。目前对课前预习研究的机构和个人甚多,形成了有关预习的各种经验和理论。就预习的时间、作用、效果和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预习时间理论而言可分为:(
5、1)及时预习:老师讲课前,自学老师要讲授的新课。(2)阶段预习: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3)学期预习:利用假期,自学新学期所讲课程的全部内容。其中较著名的山东杜朗口中学在这方面的探索已趋于成熟,形成了预习课堂教学模式。3、本课题的创新点(1)不同年级不同教师同步进行,研究人员分布广,可以搜集到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研究信息。(2)研究目标明确。通过课前预习方式和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课堂效率,推进学校教改的步伐。 4、课题的意义和价值(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走的学习方式已不能
6、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独立自学式的预习正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前自学能力和研究探索精神最好的训练。(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持不懈地预习,学生的许多见解、判断经过老师的验证是正确的,就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要在课堂上寻找答案,也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的听讲效果和做笔记的水平。学生在对教材有了了解后,做到胸中有数,在课堂上容易抓住听课的重点,笔记也会记得清晰明了。(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刚开始预习的时候,也许只停留在对教材浏览一遍的基础上,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学习的深入、课堂听课的启
7、发,就会迅速提高预习的效果,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就能逐步抓住教材的重点,把握教材的核心,突破教材的难点。我们要想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关键在于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学习是从预习开始的。预习就是在教师开始讲课前,学生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帮助学生把握课堂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己能力,并锻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具有良好的独立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理论依据哲学理论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8、,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