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理论的关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理论的关系

ID:37287567

大小:330.7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0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理论的关系_第1页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理论的关系_第2页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理论的关系_第3页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理论的关系_第4页
资源描述: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理论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0卷第12期2007年12月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01.30No.12Dec.2007《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理论的关系+武冰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关键词:六经辨证;五脏阴阳;辨证体系中图分类号:R222《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被后世医家奉为中医学的经典。在《内经》中建立了以五脏阴阳为核心的医学理论,构成了中医学

2、的理论根基,后世历代医家虽各有创见,流派纷呈,而究其本源,莫不由此。东汉年间,伤寒大疫流行,医学家张仲景以悲天悯人之心、济危扶厄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该书在流传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中仲景运用了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法,创立了理法方药兼备的辨证论治体系,即后世所称“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体系是仲景先师在五脏阴阳理论基础上,结合伤寒病临床实践而创造的辨证论治典范。1《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内经》五脏理论的关系《黄帝内经》所构建的以五脏系统为中心的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

3、病理的基础,五脏是人体功能活动的中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分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人体之气血津液通过经络得以敷布全身,循环周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致病因素都必须作用于人体,才能产生疾病,也就是说,任何疾病都是以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失常为基础,脱离了脏腑经络,就脱离了疾病产生的客观基础。但是,《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证并不简单等同于《内经》的经络病变,六经辨证也不是脏腑经络辨证的别名,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对于六经辨证的理解造成了不少的分歧,著名的如朱肱的六经经络说,方有执的六经六部说,柯韵伯的六经地面

4、说,张隐庵的六经气化说等等,当代学者更是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据王氏等人的统计¨J,关于六经实质的假说有41种之多,有很多解释甚至脱离了《黄帝内武冰,男,在读博士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No.2005CB523506)经》五脏阴阳的理论核心,据此而欲求伤寒之正旨,可谓难矣。在《伤寒论》原序中,仲景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明白指出五脏经络府俞是构成人体的基础,但是仲景更加强调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脏腑经

5、络的生理病理变化“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必须要在阴阳五行的指导下,深谙会通变化之道,才能领悟到其玄奥精深之理。张仲景的著作原名为《伤寒杂病论》,包括今日流传之《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两书。《金匮要略》主要是论述杂病的辨证论治,《金匮要略》首篇名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相当于全书杂病部分的总论,即确立了杂病的治疗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的辨证方法。《伤寒论》主要为外感病的辨证论治部分,以三阴三阳为纲。仲景的三阴三阳辨证是基于《内经》脏腑经络理论而另辟新论,这是由于伤寒病具有特殊的发病和传变规律,仲景才在脏腑经络辨证的认识基

6、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创立了既源于《内经》又独立于《内经》之外的三阴三阳辨证体系,以指导伤寒病的治疗。在《伤寒论》三阴三阳病中,很多条文反映了所属经络循行部位的病变。如太阳经“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中”,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痛、身疼、腰痛等证;阳明经“起于鼻之交颏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人上齿中,还出挟口⋯⋯”络于目而行于面,故阳明病可见面赤、目痛、鼻干等证;少阳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循胸,过季胁”,故少阳经受邪,可见耳聋、目赤、胸胁苦满等证。三阴病多属里证,其经络万方数据第12期武冰等

7、《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的关系所反映的证候虽不象三阳经那样显著,但其所表现的某些证候,如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厥阴病的头痛,都与经络的循行部位不无关系。由于脏腑与经脉之间是本与标的关系,是根与干的关系,三阴三阳病自然也会出现相应脏腑的病变。如太阳表证不解,邪气循经入里,会出现膀胱蓄水、蓄血之证;阳明病有胃肠燥实之腑实证;少阳病有胆火犯胃之呕吐;太阴病有脾阳虚、寒湿内生、升降紊乱之腹痛下利;少阴病有肾阳不足、温煦失司之手足逆冷、恶寒躇卧、下利清谷;厥阴病有肝寒犯胃、浊阴上犯之干呕吐涎沫、头痛等。。

8、《伤寒论》中还有很多疾病传变都要用经络的络属来解释。如少阴病阳气恢复出现“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的太阳膀胱证,厥阴病阳气来复出现“呕而发热”的少阳证;太阴寒湿证脾阳恢复,湿去邪留,出现邪从燥化的“大便硬”的阳明腑实证。这些脏腑之间病证的转化,如果没有经脉的络属为依据,就不容易解释这种现象的出现0另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