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51453
大小:4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0
《比的意义朱雅琴(蓝天杯教案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数学六年级《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江苏省丹阳市开发区中心小学朱雅琴212300教材简介:“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五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 经验,设置了多种情境图。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目标预设:知识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同时领悟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技能目
2、标: 1、能正确的求出比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教学难点:经历建构比的意义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设计理念:新课程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自学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比的意义》一
3、课概念不仅多而且也琐碎,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内容,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师做好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自学中体会,练习中感悟,讨论中明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设计思路:“认识比”这部分知识内容学生缺乏已有的感知、经验。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有效学习。一、接触生活中的比,初步理解比的意义二、进一步教学例2,深刻理解比的意义三、认识“比值”,学会
4、求比值四、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六、深化运用比,体会比与生活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接触生活中的比,初步理解比的意义(一)谈话引入:国庆7天长假刚刚过去,过得好吗?有没有帮父母做点家务?我家对门有位男同学,他在家里帮妈妈做饭。第一次做大米饭,一尝哎呀!太硬了,真难吃!为什么呀?(水放少了)。确实是这样,可第二次竟然把大米饭做成大米粥了!(水放多了)。是呀,这米和水的关系也太难掌握了!后来他想:说明书上一定有做大米饭的方法,他找出说明书一看,说明书上写着:用电饭锅做大米饭,2份米加3份水。(板书)(1)提问:如果将米的份数与水的
5、份数进行比较,结果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相减——相差(水比米多1份3-2=1,米比水少1份3-2=1) 相除——倍数(米的份数相当于水的,水的份数相当于米的)(2)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3)导入:其实,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还有另一种说法,想学吗?如有学生表示知道的,可以让学生来介绍介绍,再让所有学生看书验证这个学生所说的是否正确。如果学生原来不知道,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学。(二)初步认识比:(1)指名介绍:还可以怎样来说?(学生介绍,师指板书:)米的份数
6、相当于水的。我们还可以说成“米与水的份数的比是2比3(出示)。(2)想一想,水的份数相当于米的。还可以怎样说?(出示:水与米的份数的比是3比2。)(3)通过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结合学生交流,认识比各部分名称,读法、写法。(三)认识比是有序概念(1)同学们看一看,刚才的比的前项是2,这儿的2怎么又是比的后项了呢?(2)对!颠倒两个数量的位置,就会得出另一个比,它的意义也就不同。因此大家在叙述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是几比几,不可颠倒顺序。(四)针对练习: 1、 出示练习十三第1题(1)要求学生用比来表示(2)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
7、想的?(3)小结:要填一个数量与另一数量的比是几比几,只要怎样看就可以了?只要看这两个数量分别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比几。 2、出示试一试(1)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在这几个比中,是哪两个数量在比较?(学生默读题目后回答)(2)每一个烧杯上面的比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学生可以用份数叙述,也可以用分数叙述,要求两种理解都要到位)二、进一步教学例2,深刻理解比的意义(一)谈话导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二)教学例2 1、呈现例2
8、,学生阅读题目后提问: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