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42073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0
《初三 学会合理消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会合理消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学会消费、适度消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确立绿色消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给孩子的零用钱也逐渐增加,而如何使用这些零用钱,学生大多比较随意。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体验,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认同和接受正确的消费理念。利用日常生活的实例与典型例子来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为此,本课教学设计对教材资源和学生资源进行了挖掘与整合。一方面联系家庭消费实际,说明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零花钱调查”
2、结果的分析以及对社会生活实例和现象的剖析,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学会消费、适度消费,提高理性消费能力和理财能力。二、“三维”目标确立及其依据:知识与技能: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选择、消费观念的变化;学会合理消费、理财,提高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对消费调查、生活实例及现象的剖析,在体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消费、学会理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理智对待消费,摆脱消费中的攀比虚荣心理,确立节俭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3、,加上学生大多家境越来越富裕,家长往往会满足学生的消费要求,为学生购买物品上千元的有之,以致部分学生甚至单纯地将消费与花钱划上等号,过早地把自己放在享受消费、娱乐消费的人群中,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艰苦朴素的精神,而他们自己往往没有觉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前面学到的我国基本国情,在社会大背景下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学会理财。四、 教学方式与方法: 根据学生特点及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提供素材,使知识更直观,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调查法、实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
4、分析现象或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自觉完成知、情、意、行的教育。五、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设计思路)学会合理消费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导入(2分钟) 记得有一次,几个同学和我一起聊天。一个同学说:“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您一下,您看,这还不到月底,我的零花钱就花光了,我们班同学都叫我‘月光族’,其实我的零花钱也不少,可是常常不知不觉就花没了,我都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怎么办呢?”还有一位同学说:“唉,我更糟糕,我常常透支,买回家的东西又贵又不实用
5、,后悔死了,我怎么办呢?”这些问题都与消费有关,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以学生关心的消费问题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费面面观(8分)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消费,消费的内容丰富多彩,我们今天就从我们非常熟悉的电视机开始。我们共同来看看商场的电视机销售员的感受。杨洲一直在一家商场卖电视,开始的时候他觉得工作很轻松,因为电视的品牌和型号很少,顾客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后来他要记住越来越多的品牌,越来越多的新性能,而顾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问价格,还要问节能效果、环保的性能等。杨洲不禁感叹:这个工作真是越来越难做了。考考你:1.
6、商场里的电视机有哪些品牌?最低和最高的价位分别多少?2. 在你看来,杨洲的“烦恼”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给学生展示彩电的图片,包括传统彩电,新型彩电和概念彩电。然后归结出: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以学生熟悉的消费品为例,分析消费现象,帮助学生了解消费的特点,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学会合理消费的必要性。通过对小丽家消费帐单对比分析引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好了,也更会消费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自助旅游;考驾照;去健身房健身;自费到国外留学;……聊一聊:1. 这些消费方式分别满足了人们哪些需要?2.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
7、发现新的消费热点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结出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变,更注重通过消费提高生活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消费的变化对我们的消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实例分析使知识更具直观性,更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容易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变化。学会理财合理消费(31分钟) 理财小调查:1.通过对同学们零花钱是怎么花的?等问题的调查使学生懂得学会理财,是我们必备的生活技能,因此,可以适当了解一些关于银行、债券、股票等方面的知识。2.对学生现场调查:影响购买学习机的主要因素及购买学习机时主要看重产品的什么?等
8、问题的调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消费习惯。 进一步拉近课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本课的现实意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