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26299
大小:3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4、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2、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4、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诗。5、读短信,用诗填空。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1.能借助词典、字典正确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初步认识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深刻领悟杜甫内心的变化
2、,体会其一腔爱国之情。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亲近与热爱。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杜甫。(出示杜甫像)2.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出示: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齐名,人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共留有诗作1400多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4.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一首新诗。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诗题。题目的意思看懂了吗?有没
3、有不理解的地方?谁来帮帮他?闻:听到。官军:朝廷的军队。收:收复。河:黄河整个题目的意思是——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再读题目。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这个题目应该怎样读呢?5.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寓居在四川,为了逃避安史之乱,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洛阳已有多年。52岁的杜甫,听到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不禁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出示诗歌)这首诗从结构上看,与我们以往学习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四句的叫“绝句”,八句的叫“律诗”,在创作上,律诗比绝句的要求更高。这首诗的每一句有七个字,就叫——七言律诗。二、朗读诗
4、歌1.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出示红字:①蓟北(同类的还有剑外、巴峡、巫峡、襄阳、洛阳,都表示地名)②涕泪:眼泪。 妻子:妻子孩子。青春:明丽的春天。③衣裳、漫卷2.指名读3.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以它特有的韵律美。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读者。谁能把这种韵律读出来?(自由朗读,出示录音、指名读)三、理解诗句意思1.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次读读这首诗,看看还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试着理解,也可以向同坐请教,还不明白的,就做上记号。2.都遇到了什么困难?③其他:漫卷:随便卷起。
5、 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放歌:尽情歌唱。 却看:回过头来看。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四、体会“喜欲狂”1.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就让我们试着走入文字当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这时的心情怎样?从诗中找一个词语来形容。喜欲狂,叫我们想到了一个成语,叫欣喜若狂。2.作者的“喜欲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诗歌,找出有关词语,在下边画上浪线。3.反复读读这些词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①涕泪满衣裳:这是怎样的泪?(激动、委屈,想想自己一生流离失所,吃尽了苦头,作者的泪中也包含着一股深深的辛
6、酸,当然这泪中更包含着一种非同一般的喜悦,叛乱平定,就可以返回家乡安居乐业,这是“喜极而泣”呀。)②漫卷诗书:杜甫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今天这样胡乱卷起书,真的是“喜欲狂”(指名读)③白日放歌须纵酒:纵情歌唱,尽情饮酒,这似乎是孩子和年轻人的行为。52岁的杜先生这样又唱又跳,喝了一瓶还要一瓶,他在想些什么?④喜欲狂的就杜甫一个人吗?妻子愁何在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的不仅是杜甫,还有他的家人。如果你是杜甫,现在有什么打算?什么时候出发?等不及了?真是“归心似箭”啊!其实,杜甫的想法跟你是一样的。(配图)介绍:指着地图这
7、样说: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读一读这两句,想一想,哪个字能体现作者这种迫不及待地心情?(指名读)从巴峡到巫峡,走的是水路,需要乘船从两山之间经过,所以用“穿”。从襄阳到洛阳,走的是陆地,就用“向”。从四川剑外到河南洛阳,至少2000里。在作者眼中,似乎一下子就能回到老家。这是因为?5.把书
8、捧起来,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分享杜甫的“喜若狂”。五、补充材料,读出诗境:1.作者“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呢?蓟北被收复,诗人就那么高兴吗?让我们走进安史之乱的杜甫。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