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18862
大小:4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9
《A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班别:姓名:学号:成绩: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每题2分,共40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2.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一()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3.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应该这样认识一()
2、①它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它是根源于现阶段的客观事物③它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④它属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4.就其根源讲,意识是.() A人脑的机能,来源于人脑B.物质的反映,来源于物质C自然界的产物,来源于自然界D.社会的产物,来源于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据此回答5^-7题。5.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后,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B.物
3、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6.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不断发展,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这说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存在着相对静止7.上述事实说明()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C.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D.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 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在回答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讲:“敢于好高鹜远,善于
4、实事求是。据此回答题。8.从哲学上看,敢于“好高鹜远”是指()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不切实际的幻想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9.上述两句话结合起来就是要求我们() A.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统一B.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C.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D.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条件10.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写的:“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5、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D.想用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11.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哲理是()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服务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5 12.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6、,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诗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其哲学寓意是() 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13.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三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说明()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同的 C.神鬼概念是对客观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D.神鬼观念
7、是人凭空想像出来的14.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看法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5.高尔基说:“热爱书本吧,他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愉快舒畅,他会帮助你辨别形形色色的思想、感情、事情,他会叫你尊重别人和自己,他会用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感振作你的头脑和心灵。”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A.读书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手段B.参加实践是不重要的 C.书本知识对我们的实践有指导作用D.书籍是知识
8、的唯一来源目前我国人口已近13亿,众多的人口使得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他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无节制增长。但他的主张却遭到批判。44年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