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197390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9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邾城街中心小学程玉红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大多数学生对于枯燥无味的计算是比较反感的,他们厌倦流水式的计算练习,对于计算的原理不愿主动去了解,大多数只不过是完成任务,因此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差。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与实践,发现“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精心设计练习,在游戏中玩计算”、“运用数形对应,建立数学计算模型”等能有效
2、地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和效率。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而要实现这一新课标的要求,无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是解决传统计算问题的比较好的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知识,学生学起来不但感觉轻松,而且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可以创
3、设“妈妈带了72元钱去超市,买了39元钱的日用品,现在还剩多少钱?”这样的购物活动情景贴近生活现实,也会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不同算法的研究。即使没有学过减法的运算性质,他们也许会想到:“拿40元去付,找回1元,加上原来的32元,就是33元。”还有可能想到其他的方法。我想,在这样的购物经历中学习“退位减法”,学生得到的,决不会仅仅是“72-39=33”。又如:教学“200-60×3”,可以创造以下情景帮助理解教学:滑雪场的成人票60元,妈妈拿出200元要买3张,应找回多少元呢?学生结合这一情景自然而然地就能理解
4、先乘后减的顺序问题了。这样教学的步子就很容易迈得更大了。因为有了现实的生活情景,计算式题就有了生命活力;有了情景,学生就能“触景生情”、“触景生需”、“触景生思”;学生才会感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才会把计算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从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出数学问题。一个好的情景创设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性、地域性,情景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又要照顾到知识的适用性,要灵活机动,有价值,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要用当时当地的、学生身边的事物来创设情景,才会较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精心设计练习,
5、在游戏活动中玩计算数学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反馈。把知识变为技能,需要巩固练习。单调重复的练习,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或注意力不集中。一个好的情景创设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情景也只是所要学习知识的良好载体,它并不能取代学生的熟练掌握。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巩固训练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进行计算的巩固训练呢?1、精心设计习题。课堂练习时,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要依据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精心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对比习题和形式新、
6、解法活的开放题。适当设计对比训练和开放性习题可以拓展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潜能,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学生对于200-60×3的类型已经基本掌握,那么就不必过多地出现100-10×3、400-50×2之类的题目,可以适当地进行拓展。比如200-60÷3、200+60×3、(200-60)×3等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感知运算的顺序。又如学生在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掌握了基本技能后,可以设计习题(32×□)÷(4×□)=8,(□×5)÷(□×5)=8。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学生认识了规律后,可设计习题:(4+5)×□=4×□+
7、5×□=△;□×□+□×63=36×(□+□)=△。这些题从题型到内容到一题多解等均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有效训练,创新意识得到发展。2、在游戏活动中玩计算。传统的计算训练方法是多练多算,存在的弊端是机械重复、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结果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如“开火车”、“漫游数学宫”、“夺红旗”、“抽答题卡”、“玩扑克牌”等都是很好的形式。在玩游戏中计算,学生的争胜欲望都非常大,注意力非常集中,反应也很快。学生能在
8、轻松、快乐中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三、运用数形对应,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形对应,建立数学模型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正确的表象,逐步抽象并建立数学模型,使之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及结构之中。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可由实例引出23×1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