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166829
大小:227.6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5-11
《全球化中民族文化的消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讲,全球化中民族文化的消解和重建民族文化的自然生成及决定因素空间的独特性:中西文化中文化主题差异的原因,西方重自然,中国重社会人际关系时间演化的纯粹性。中外文化的差异在相当程度上是历史演化过程中先与后的差别,这是由双方演化的孤立性带来的差异性。历史上中国是专制社会,西方是民主社会,中国是农业经济,西方是工业经济。现在随着中国搞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这一切差别都在消失。二,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存在根据的消解全球化的脱域机制对民族文化区域性的冲击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文化信息传播渠道的电子化。全球化的同步性对民族文化时代性差异的
2、冲击全球信息共享的同步性。全球文化互动的形成全球化对民族文化认同主体的冲击。全球的跨国公司和网络生活形成新的认同主体。全球移民流动,导致民族认同对象的混乱三,全球化民族文化存在的根据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的交往主体民族利益依然存在。全球化中民族文化的动因民族利益依然存在。民族文化的主体是民族,而在全球化中,界定民族差异的根本是利益民族平等的条件不存在。市场经济的两极分化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球化中民族之间的差别依然存在。全球化的竞争导致一种本体性的认同需要,这是民族文化存在的根据。四,全球化中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三个因素。1
3、,文化经济强化了民族文化的经济实用功能。文化越是独特,越是能为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分工和文化分工,加速世界文化的多元化。2,全球交往强化了民族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觉,即文化的认同作用3,霸权主义强化了民族的差别意识。五,民族文化的转化和重建民族文化功能的转化。从教化功能到民族认同功能的转化从国内意识形态功能到国际意识形态功能。从价值评判功能到审美功能的转化。民族文化存在形式的转化。文化的符号化趋势传统的发明和创旧现象符号象征体系的发达地理环境对语言的影响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
4、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lv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西风”即是“秋天的风”,它常和萧条凄凉联系在一起,“秋风秋雨愁煞人”,“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是常被用来描述秋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
5、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从教化功能到民族认同功能转化民族文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本民族成员个人生活技能的教化。现在随着生活环境的世界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民族文化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互联网带来的知识共享,使民族文化不再是个人生活技能的源泉,而是个人生活技能的一个来源。全球化时期,出于国家竞争的需要,民族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民族的纽带,保持民族团结向心力的工具。民族的历史及语言越来越受到重视。民族意识与民族符号“民族意识”,
6、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民对于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实体的意识,二是在不同民族交往的关系中,人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在中国,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是梁启超。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出现。从国内意识形态到国际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能就是为国内统治阶级的统治正当性提供合法化理由。重心在于对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合法性和政
7、策合法性的全面阐述。全球化时期,民主体制的普及完善,使世界各国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将越来越取决于民众选举。民族文化的意识形态内容在重心上将发生转化,国际上,为本国的利益的合理性作论证。从社会评判功能到价值审美功能民族文化过去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万物及各种现象的评判标准,是对人们好坏行为的评价和认定尺度,现在这个标准在全世界越来越趋同。全球化时期,由于文化经济的出现,文化的经济属性日益明显,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具有了审美意义和价值。传统的发明一个社会群体,往往是透过对「过去」的选择、重组、诠释,乃至虚构,来创造自身的共同传统,
8、以便界定该群体的本质,树立群体的边界(boundary),并维系群体内部的凝聚。___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7),页51春节的变异文化符号化—中国龙文化符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