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157092
大小:3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9
《中学语文衔接教育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学语文衔接教育问题研究摘要:中学衔接教育是近几年来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如何做好中学衔接教育成了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以平时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为依据,从中学语文教育出发,对衔接教育做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关键词:中学;语文;衔接教育自江苏省2002年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实施,2005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实施后,语文教学成了一个热点问题。作为语文教学的枝蔓之一——语文衔接教育,也成了研究的重点之一。那么,具体应如何做好衔接教育呢?我认为,研究、探索中学语文教学衔接,就是找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2、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发现,课程标准对每一阶段的教学要求都有量的规定,且存在一定的阶梯性,比如在字词教学方面,初中,老师把字词的学习交给学生,但在上课时还让学生进行讲解字词;可到了高中之后,识字就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了。这种阶梯性造成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非常不适应,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教材内容的不适应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比较: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所选的文章篇幅长、容量大,内容涉及复杂的人生背景和理性图式,思辨意味重,理性色彩浓;文中充满抽象词语和曲折复杂、底蕴丰富的长句,文字组织严密,信息密度大,抽象概括程度高,显得艰深而又陌生,课后多配以
3、大跨度、高思维强度的综合性思考题。2、学习要求的不适应从阅读(现代文阅读、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方面来探讨,主要表现在:(1)现代文阅读:初中教授现代文阅读时只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略读、浏览的方式,理解主要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式,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质疑。总体来说,初中的现代文阅读重视基础,主要学习阅读的基本方法、了解文章的体裁、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内容等,而高中的现代文阅读更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和学生的独特见解。(2)诗歌方面:初中的
4、诗歌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在读读背背中了解诗歌的内容;而高中的诗歌教学主要教导学生如何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真情,指导学生如何去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总的来说,初中的诗歌教学注重内容的理解,而高中的诗歌教学更注重对诗歌的外在形式和蕴含的深层含义理解。(3)文言文阅读: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理解一些浅易的、简短的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对语法、句法、修辞方面的教学只是提到,并不强调;而高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则更注重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总体来讲,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和
5、参考书的指导下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而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更注重对文章结构、表现方法、写作手法等方面的指导。(二)策略:理论依据:(一)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角度看,个性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随着心理的不断发展,由量变到质变,慢慢地进入一个新阶段,具有新阶段的心理特征。依据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初中正处于少年期(11、12-14、15岁),这一时期的少年抽象逻辑思维已发展,但思维的发展还没成熟,仍需要正确的引导。高中生基本上处于青年初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并开始出现辩证
6、思维。[1]学生在进入每一阶段的学习时,无论在知识体系和心理发展方面,都是由一个旧的阶段进入一个更难的阶段。因此,做好阶段与阶段间的衔接就显得异常重要了。(二)建构主义学习观是进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育学习理论。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观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它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学习者通过综合、重组、转读等方式,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2]其次,建构主义学习观还强调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7、。它认为,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者与助学者)的互相合作来完成。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3]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教学必须帮助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上都做好衔接,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顺利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而不至于在学习上脱节,做好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