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之探究式教学

《花非花》之探究式教学

ID:37148481

大小:5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19

《花非花》之探究式教学_第1页
《花非花》之探究式教学_第2页
《花非花》之探究式教学_第3页
《花非花》之探究式教学_第4页
《花非花》之探究式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花非花》之探究式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花非花》之探究性教学林洁语文学习就是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语文教学应该重视人文性,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更应该解读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花非花》是一首简短而美丽的诗,有很强的生命力,一千多年过去了,在当今一些流行的影视作品中还可以找到《花非花》的影子;它又像谜语般,不加揣摩难以断定写的是什么,揣摩之后也没能确定涵义,而是适应于广阔生活的哲理。这首诗相当典雅含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之作。中国古典诗词如浩瀚的海洋,还有很多很多优秀的诗词,是我们审美的精神家园。教师不可能带领学生欣赏每一首诗歌,这

2、种方法也不可取,而要培养他们欣赏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欣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所以,在《花非花》的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找到诗词鉴赏的切入点,以后能够举一反三地去探究,自己去挖掘更多的诗词之美、诗词之生命力。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根据教学目标,挖掘课材的潜在内

3、容,在多向质疑思辨的基础上,形成有价值的探究“问题”8,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评价,从而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一、走进文本,探究诗歌内容努力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用自己的思维走进文本。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走进教材,直接与作者对话,深入作者的精神世界,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并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探究,最终有所收获。首先,让学生诵读诗歌,并让学生谈感受、谈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进行初步探究。其次,通过设置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诗人所吟咏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讨论

4、,学生说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但感受到的是一种淡淡的哀伤,表达的肯定不是喜悦之情。学生们都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引导:“立象以尽意”是前人对古诗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揭示,这也是我们鉴赏的一个出发点。也就是说:诗是要靠形象说话的,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忧乐、社会的治乱、个人的遭遇、情感的纠葛,都要借助形象来表达。理解一首诗,首先就是要从分析形象的特点入手,进而把握诗的主旨。诗的形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或物,通过分析形象的特点来明了作者的意。问题2:这首诗出现了哪些形象呢?学生回答出:花、雾、春梦、朝云(早上的彩霞)问题3:这些形象又有着怎

5、样的特点?大家的议论颇有见地:8“美好”“花儿美丽而易谢;雾里看花,有一层朦胧美,雾给人朦胧美,但雾容易就消散……”“我们读过‘春眠不觉晓’,就是因为美好所以不舍得起床,一下子就醒了,可见,春梦是美好的,但再美好也会醒来……”“早上天边的霞光,就像新娘一般,但随着太阳升起就不见了……”……学生的分析,可谓有理有据,而且能够把思维拓展开去,联系到其他诗词如《春晓》等,联系到生活现实,语言也很生动形象,可见学生的思维都很活跃,通过解读意象也都懂得文字背后的道理。最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做总结,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写的是什么事物?不

6、是花,不是雾,不是春梦,也不是朝云,但和这些事物有着共同之处。像花一样美丽,似雾般朦胧、捉摸不定,又如春梦一样短暂,也似朝云般易散。并没有明确出来。作者写的是:美好的、捉摸不定的、短暂易逝的事物。二、质疑探究,读懂言外之意鉴赏诗词,时代背景、作者的背景相当重要。教师介绍一些背景材料,让学生结合诗词寓意“美好的、捉摸不定的、短暂易逝的事物。”来探究作者的言外之意。材料一、白居易的一生并不平坦,他早年得志,后来遭遇了被贬的厄运,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还患上眼病几至失明。8材料二、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入“感伤”部分。这

7、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这两首都是悼亡诗。学生看法不一致,且都言之有理,令我相当叹服。有个学生谈到:“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很接近,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

8、》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所以,这也是一首悼亡诗。”也有学生认为,这是“感伤身世之作”。也有的学生认为,“白居易要表达的是一种生活哲理,他为生命中的美好而感伤,因为,再美好,有一天也会失去。到最后,连同这美好的生命也要进入黄土。”……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最有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