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义反向引申研究

汉语词义反向引申研究

ID:37148095

大小:5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19

汉语词义反向引申研究_第1页
汉语词义反向引申研究_第2页
汉语词义反向引申研究_第3页
汉语词义反向引申研究_第4页
汉语词义反向引申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语词义反向引申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2年第1期汉语词义反向引申研究李卓琳(北京大学中文系2011级硕士研究生)【内容提要】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反向引申的分类、产生机制、发展变化三个方面对汉语反向引申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反向引申的语料入手,首先将反向引申分为两大类:承接关系和非承接关系,其中非承接关系中又包含一体两面关系和双向关系;其次从认知、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对反向引申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历时层面分析了反向引申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关键词】反向引申产生机制发展变化一、

2、引言词义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词义可以通过相似、相关、相因等多种方式进行引申。反向引申是其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引申方式,即引申出与本义相反的意义,或者由本义引申出两个相反的意义。比如:“假”的本义是“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引申出“借东西给别人”这个与本义方向相反的意义;再比如“息”的本义是“气息、呼吸、喘息”,引申出“休止消灭”和“生长繁育”两个结果相反的意义。这一现象也有学者称为“相背引申”或“同形反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反向”并不局限于反义聚合,还包括互补、逆反和方向的对立。在论述反义引申现象

3、时,我们无需对“反义”的范围作过于苛细的限定,只要两个义项在某种意义(包括感性意义)上相对或相反即可。反向引申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与训诂学中的“反训”有些相似。关于“反训”,从古至今,学者的论述比较多。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对此就已提及:“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①但是专注于反向引申现象的研究并不多,学者们没有进行专门的、深入的论述,只是在讨论“反训”时有所触及,不少问题都尚待研究。目前取得的成就包括:董秀芳(1995)将相背引申分为“对立转化的相背引申”和“

4、由总到分的相背引申”两类②;勾俊涛(2004)认为“词义引申取决于词本义中是否具有可供人们充分发挥联想的意义因子……如果一个词本义中具有供人们充分联想的相反的义素A和B,那么通过联想,人们就会把A和B的两个相反的义素向不同的方向引申”③;张博(1987)将反向、双向引申而来的两个义项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三种:对38①郭璞:《尔雅注》,《释诂第一》“徂、在,存也”条。②董秀芳:《词义的相背引申》,载《汉语学习》1995年第3期,第53页。③勾俊涛:《论古代汉语词义的反向引申》,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5、》2004年第5期,第65页。立关系、矛盾关系、相因关系①;李志高(1989)提出:“词义在引申中,有的是直接向本身含义相反的方面引申开去,有的则是向本身含义关涉的对象的相反方面引申开去。表现为以下几种:(1)词义褒贬反向引申(2)词义轻重反向引申(3)词义向其相反方向引申(4)词义施受方面的转换引申”②;徐今(2004)从反向引申的类型、性质和语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析③。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的研究还停留在对这一现象进行分类的层面上,而且没有形成大家一致认可的分类方式;对反向引申现象产生的原因

6、和变化机制的分析比较少,而且各家分析得并不全面;..对古代汉语中这一现象的研究比较多,对现代汉语中这一现象的研究不够充分。本文将从反向引申的分类、产生机制、发展变化三个方面对汉语的反向引申现象进行分析。二、反向引申的分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反向引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承接关系和非承接关系,非承接关系中又包括一体两面关系和双向关系。具体论述如下:(一)承接关系承接关系主要指一个义项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结束后,另一个义项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开始,两个义项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恰好构成反向关系,既可以是动作的

7、方向相反,也可以是动作所得的结果相反。如“落”的本义是“下落,终结”,反向引申为“始”。旧事物结束,新事物产生,即第一个义项所表示的动作结束后,第二个义项所表示的动作开始。《尔雅今注》认为:“落,表示开始的意义,用于某些新旧事物相代之际。这时,从旧事物方面来说是终止,从新事物方面来说是开始。如房屋建成是营造之终,又是使用之始。”④一些语义上治和乱的反向引申属于这一类。如“乱”,既可以表示“紊,不治”的意思,如“制治于未~,保邦于未危”(《书·周官》);又可以表示“理,治”的意思,如“予有~臣十人”(《书·

8、秦誓》)。第一个义项“不治”是第二个义项“治”的原因,第二个义项是第一个义项的结果。第一个义项结束后,第二个义项才开始,它们之间有前后承接关系。这样的例子还有:缩(①乱②治)(1)物不申曰~。(《通俗文》)(乱)(2)绳之,谓之~之。(《尔雅·释器》)(治)汩(①治理②扰乱)(3)不任~鸿,师何以尚之?(《楚辞·战国·屈原天问》)(治理)(4)我闻在昔,鲧陻洪水,~陈其五行。(《书·洪范》)(扰乱)扰(①搅乱②驯服、安抚)(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