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例

《小石潭记》课例

ID:37086848

大小:86.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5-17

《小石潭记》课例_第1页
《小石潭记》课例_第2页
《小石潭记》课例_第3页
《小石潭记》课例_第4页
《小石潭记》课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课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初探——《小石潭记》教学课例薛敏【主题阐述】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总是让教师们很困惑,文言文文本和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的呈现也极其模糊、异常繁杂。“文”和“言”究竟孰轻孰重,如何让文本的有效解读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突显呢……这些都让我感到疑难重重。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中提出: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文言文教学应该是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文化。让我体会到文言文教学还是应该“文”和“言”并重,读“言”——做点文言字词的积累;读“文”——关注文本独特的内容;读“人”——领会文本蕴含的人文性。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开始研读此次乐清市

2、优质课的课文《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选编的课文均为写景游记的古代散文为主。其共同的特点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因而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解和工具书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的举出上领会作者的内心及文本蕴含的人文性。结合《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对于选文《小石潭记》的学习教学建议,于是我们对于选文《小石潭记》的主题研讨定位为:文言文教学的三个层面:文字、文章、文化;目标定位为:1、积累“冽”“可”“斗”“蛇”等重点文言词汇;2、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3、品味柳宗元

3、的心境变化,感受孤寂的心情。4.品析柳宗元的人格品性,领略其思想之美。以主题研讨为支撑点,以目标为平台,实施课堂教学。现拟定“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初探”这个主题,进行课例研究,把设计、实录、研讨、反思等一系列过程予以呈现,旨在与同行们交流与探讨。【第一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冽”“可”“斗”“蛇”等重点文言词汇。2、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3、品味柳宗元的心境变化,感受孤寂的心情。4.品析柳宗元的人格品性,领略其思想之美。教学重难点: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品味柳宗元的孤寂心境。一、导入出示《江雪》,明确作

4、者是柳宗元。明国初年《江雪》有人发现他是一首藏头诗,“千万孤独”,这样的柳宗元你能读懂吗?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走进柳宗元的精神世界!二、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把握字音、节奏2、个别学生读3、读通文意(对照注解)4、齐读三、赏读美景..1、找出文中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明确:水、石、鱼、树(出示四张图片)2、如果你是摄影师,想象你手中的笔就是镜头,你会去捕捉哪些画面呢?预设一:水——“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比喻,联想水声的悦耳清脆,“冽”和“洌”两个字的区别;联想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等)指导朗读:重读,延长。预设二:石——“全石以为底…….为岩”,形

5、态各异。预设三:树——“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想象,柔美,朗读加上身体摆动)预设四:鱼——第二段(留下影像最深的词语,动静结合,侧面描写,想象生活中的画面,朗读:欢快,跳跃,声音快慢结合)3、自由读1、2段,感受美一、品读心境1、面对如此美景,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感受?想象柳宗元此刻会是怎样的心情?(沉醉,快乐,享受文中依据)(一切景语皆情语)2、这里的小石潭可观、可闻、可听、可触,这里的小石潭石异、水清、鱼乐、树青、蔓翠,这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他本可以沉醉其中,与山水同乐,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怎么了?明确一:“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理解意

6、思,触发内心的情感,指导朗读。追问:此刻的柳宗元心情怎样?明确:“忧”3、从“乐”到“忧”,这种情感的变化太突然,太快了吧,中间有什么过渡吗?有没有给我们暗示的地方?明确一:景物变化:“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人的状态:“望源头”(追问: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他会想什么?)联想:辛弃疾“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切景语皆情语”4、出示柳宗元的背景小结:快乐是短暂的,一抬头现实涌上心头,加上凄清环境的触发,这忧伤和抑郁怎能摆脱的,“忧,连绵的忧,愁,剪不断的愁”,最终留给我们的只有柳宗元“匆匆离去”的背影。五、拓展延伸(比照阅读,解读作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

7、而去。(出示1)——柳宗元中国文人都有山水情节,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所以文人们在遇到忧伤、抑郁知识,总是选择寄情山水,与山水融为一体,来释怀自己的内心。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返)。——吴均《与朱元思书》明确:其它文人:寄情山水,亲近山水柳宗元:连山水也走不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心六、结语..“千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