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地震中的父与子地震中的父与子自备

17地震中的父与子地震中的父与子自备

ID:37021805

大小:4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5

上传者:U-140596
17地震中的父与子地震中的父与子自备_第1页
17地震中的父与子地震中的父与子自备_第2页
17地震中的父与子地震中的父与子自备_第3页
17地震中的父与子地震中的父与子自备_第4页
17地震中的父与子地震中的父与子自备_第5页
资源描述:

《17地震中的父与子地震中的父与子自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课文编写的意图是让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2、继续感受借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佳句。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3、重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这次地震、父亲在营救儿子时候的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实录:|一、  导入,审题。1、同学们,请大家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山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公路被震断,电力设施受阻,桥梁坍塌,山崩地裂,几万顶房屋倒塌,成千上万人被埋在废墟底下,数万人无家可归。就在这片废墟中,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2、读到这样的课题,你会怎么猜想课文的内容?3、是啊,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往往就能揣测到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后同学们给自己的文章取题目,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二、检查预习1、那么课文究竟是不是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呢?现在请你先试着在位置上轻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指名概括。(课文讲在一次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师引导点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要讲清事情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有时时间和地点能省略,但主要人物及其发生的事件一定要讲清楚。3、那么你们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呢?(赞美伟大的父爱)三、潜心研读,体会父爱1、古人说“读书要讲求方法: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读薄——知其要点,取其精华;读厚——反复涵咏,入境体会。”看来你们在课前已把书读薄了,让我们一起在课内把书读厚吧!2、细读课文2-12自然段,划出写父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细细品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可以在旁边写写批注。3、交流。神态:双眼直直地(从这一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想象到什么?)语言: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从这三句话中,你发现什么?为什么父亲此时的语言是那么重复而单一?)动作:跪在地上大哭——猛地想起——坚定地站起身——疾步走到那里——埋头接着挖(让学生简单说说从动作中体会到的父爱)4、父亲究竟是怎样在废墟里埋头苦挖的呢?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 同学们,如果你仔细读读,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赞歌,一曲歌颂父爱的赞歌。请你们自己深情地读读这一段话,看看自己读着读着,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2)师随机采访学生: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预设:悲痛、坚强、为了找到孩子,几乎疯狂、为了孩子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危……)分别引导孩子带着自己的体会读。(3)同学们,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脑子里突然蹦出了这样的疑问:课文为什么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不精练地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作者为何要如此不厌其烦地写出时间的流逝?(挖了很长的时间。挖得很艰难。每一小时,每一分钟对父亲的意志、信念都是一种考验,更体现出父亲的伟大。)(4)36小时,就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哪!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中,父亲不吃也不喝,不休也不憩,一直在拼命地挖着,挖着为的是——救出儿子!多么感人至深的骨肉亲情!让咱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两句话。(5)“没人再来阻挡他”,曾经哪些人阻挡过他?(救火队长、警察、失去孩子的父母。)咱们分角色读读,老师读旁白,指名分别读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和父亲,合作朗读5-11段。(6)父亲凭什么断定儿子在等着他?(因为父亲曾多次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7)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生谈体会)是呀,这句话是父亲对儿子郑重的承诺,凝聚着深沉的父爱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哪!(8)正因为如此,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让他重新挺立的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当众人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他耳边的仍是那句话——当他筋疲力尽,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这句话是支持父亲继续挖掘的的一盏心灯,在他心底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执着!(9)让我们走出父亲的内心世界,回过头来看看父亲此时的模样吧——引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5、这就是地震中,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那么,地震中的孩子阿曼达,他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1、       感受儿子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画面,相机引导想象写话:《废墟下的阿曼达》。师:儿子的哪些表现最让你感动、难忘呢?生:“阿曼达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情景真令我感动。师:“为什么?”生:“因为阿曼达还只七岁,就能这样镇静,坚信父亲会来救他,说明他真的了不起!阿曼达的处境怎样?他在废墟下害怕绝望过吗?他会对自己、同学说些什么呢?请以《废墟下的阿曼达》为题,发挥合理的想象,把这一过程生动地写下来吧!“生自由写话。师:“请几位读读自己的大作。”生:“在废墟下,孩子们艰难的呼吸着,阿曼达与其他十三个孩子紧紧抱在一起,黑暗、饥饿、恐惧一齐向他们涌来,他们瑟瑟发抖。忽然,阿曼达想起了父亲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镇静下来,对自己说:‘不用怕,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爸爸,他越来越有勇气和信心,于是,他对同伴说:‘咱们不用怕,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会来救咱们!’……”生:“……”(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延伸、补充文本,引导学生想象、补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使文本更充实、丰富,实现了对文本的一种超越。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了儿子的内心世界。)师:“多么了不起的小小男子汉!在生死关头,始终牢记父亲的那句承诺——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师:“是父亲,让他信心百倍;是父亲,让他勇敢坚强;是父亲,让他冷静沉着;是父亲,让他坚持不懈!”2、       感受儿子更加勇敢的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师:“儿子还有令你们感动,让你们觉得了不起的表现吗?”生:“阿曼达在获救的时候,让其余13个同学先出来,他走在最后的举动令我最感动!”师:“是呀!阿曼达与父亲经历了39小时的生离死别,现在终于可以逃脱死神的魔爪了,他却这样说——” 指名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师:“儿子应该是第一个探出小脑袋来呀,因为拯救他们的是他的父亲呀!可是他却这样说——”再指名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师:“听了儿子的话,此时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吗?”生:“阿曼达真是一个勇敢、舍己为人的小小男子汉!”生:“是父亲的承诺让阿曼达如此敢作敢为,我从中领悟到:爱是可以传递的,信念是可以感染的!”师:“是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儿子受父亲的影响,已经懂得并学会爱周围的人了!”(这一环节,将师生对话、悟读课文、想象写话水乳交融,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六、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       深情朗读结尾,感受父与子的幸福。师:“就这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对彼此的深深信任,凭着永不言败的坚持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谁愿意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一生:“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师:“让我们一起扣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一起来祝贺这对劫后余生的父子吧!”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2、       生畅谈读后的最深感悟。师:“学完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什么?生:“我想说:父爱同样是伟大的!”生:“父爱,可以拯救一切!”生:“爱,往往创造奇迹!”(课堂虽已接近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将真情喷涌而出。但结果不尽如人意,面对这样开放性的提问,学生仅从一个层面谈出了感悟。现反思:教师若能随机应变,在此基础上再点拨:“还有与众不同的感悟吗?”我相信学生一定能多角度、有创意地让课堂“风声水起”,一定有学生会说:“信念,最能铸就成功!”“坚持就是胜利!”……诸如此类精练而有思辩色彩的语言来。)3、 师送配乐小诗,升华情感。师:“当老师第一次读完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把它送给大家——‘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叫父爱!” 4、       师生齐诵。(在悠远的旋律中,教师带着真挚而深沉的感情吟咏小诗,极具感染力,许多听众和学生的眼中泪花闪烁,师生的情感再度激荡,达到了荡气回肠和余音绕梁的效果。)七、 布置作业:课外阅读朱自清的父爱名篇——《背影》,感受中国式父爱,试与《地震中的父与子》表现出的美国式父爱相比较。(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要建构开放的课堂,引领学生多读好书,精神得以滋养。作业布置要精心设计,多布置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强的作业。)一、导入1、请大家闭上眼睛,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放音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扒开满是玻璃碎片的泥土,搬掉裸露的水泥,挪走倒塌的柱子。睁开眼睛,说一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2、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我们已经感受到,废墟底下的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象去写,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说手中的笔写出来。也像刚才我们领悟到的表达方法那样,通过写他在废墟里,在黑暗当中的语言、心理、神态、来表现阿曼达的了不起!3、 师:7岁的小阿曼达,在废墟底下顽强地等。一直等了三十八小时,几乎是39小时的生死离别啊!现在终于逃出死神的魔掌。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感动,带着这份惊喜,把他们父子俩个,创造生命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我读父亲的话。你们读阿曼达的话。(师生对读13──23)4、   师:古人说“读书要讲求方法: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读薄——知其要点,取其精华;读厚——反复涵咏,入境体会。”看来你们在课前已把书读薄了,让我们一起在课内把书读厚吧!5、        师:“确实,这次灾难惊心动魄,至今忆起仍令人心有余悸!它让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几十万人无家可归。断裂的桥梁、倒塌的建筑不计其数,哀鸿遍野,无数的人葬身其中。但在这次灾难中,也上演了许多感天动地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