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966492
大小:3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5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导学创意】:采用点拨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和朗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跟进,加强阅读理解,把握诗歌主旨。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探究时代背景或写作背景来理解毛主席诗词的思想感情。通过齐读和默写填空来加强识记,强化语言学习。【教学课时】共3课时。【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学难点】分析自然巧妙的过渡。【教学班级】奈曼实验中学高一188班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对照注释阅读全诗,做夹注。2.朗读比赛,看谁读得
2、又准,又有感情。3.把生字写两遍,然后集体听写。 4.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上下片有什么联系?共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关键】上下片是怎样过渡和联系的。【教学时间】45分钟。【实施目标】1.给10分钟时间,对照注释自由阅读全诗,做夹注。2.找两名同学(男女生代表各一名)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教师计分,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5分钟左右)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本子上把生字写两遍,然后抽查作业,主要看准确性和字体。4.用5分钟时间集体听写,交听写
3、作业。5.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预设: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写人)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程序:让学生先找出所写意象,看修饰语或具体描写,说出这些景物、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景物——生机勃勃;人物——意气风发。)上下片是怎样联系的?(预设:引导学生把上片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分别画出来,然后给写景的句子划分层次,找出描写的具象,分析特点。认识由概括到具体的描写方法,指出“看”有总领下面具体描写的作用。小结:作者从概括到具体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图。)那么,面对着这样壮丽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预设:让学
4、生对照注释解读后三句──一个“怅”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由沉思到激昂慷慨的心绪。)作者想到了什么?(预设:寥廓江天,苍茫大地谁来主宰?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可见毛主席当年博大的胸怀。)当时,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背景资料)(预设:当时,正是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但中国大地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作为有抱负的革命青年,他怎么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呢?他也在斗争之列,那时候,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干得挺出名,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10分钟左右)。(布置课外作业1:查阅资料,看毛泽东同
5、志在1925年左右,都做了哪些革命工作。)提问:那么,从全词看,作者有没有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预设:让学生朗读下片,预习下片内容,并留作业。)反馈练习:一/5页: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5分钟左右)教师强调课外作业和预习内容。(二分钟左右)。【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925年)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下片(下阕):写人——(特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背诵10分钟。(散背与齐背,并找一名同学课堂背诵,检测整体背诵水平)2.听写句子,交作业。(5分钟左右)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
6、5分钟左右)4.从上下片联系的角度,鉴赏过渡句和下片意象描写,分析词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5分钟左右)5.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鉴赏词的语言。(10分钟左右)6.欣赏《沁园春·长沙》的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心得。(5分钟左右)【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2.进一步鉴赏词的语言。【教学关键】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实施目标】1.散背5分钟,齐背两遍。检测背诵。2.书面听写带生字的句子,交作业。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预设:这一时期,
7、在长沙,他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活动。特别是创办了《湘江评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5年,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年秋天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4.分析过渡句的作用和下片的意象描写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朗读下片,找出描写了什么人物。(预设:少年
8、时代的同学。是革命青年的群像,包括词人在内。)“同学少年”在第三行,下片1-2句为过渡句,有什么作用?(预设:“携百侣”“游”是对下文描写对象和内容的巧妙概括;“曾”“忆”说明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