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孤独之旅(教案)

10 孤独之旅(教案)

ID:36964073

大小:24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04

10 孤独之旅(教案)_第1页
10 孤独之旅(教案)_第2页
10 孤独之旅(教案)_第3页
10 孤独之旅(教案)_第4页
10 孤独之旅(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10 孤独之旅(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孤独是心头的针,会时时刺痛脆弱的心灵;孤独是炼钢的火,把我们煅烧得坚强如钢。弱者在孤独中颤抖,强者在孤独中创造人生的奇迹。“孤独”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杜小康是怎样在孤独中战胜自己,迎来崭新的人生的。1.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重点)2.熟读课文,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体会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重点)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小说主题。(难点)一、文本导入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而是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

2、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课题)二、预习交流1生字注音轩(xuān)嬉(xī)闹凹(āo)地雍(yōng)掺(chān)杂胆怯(qiè)9撅(juē)给予(jǐyǔ)撩(liáo)逗戳(chuō)穿旧茬(chá)2词语解释厚实:丰富,富裕。嬉闹:嬉笑打闹。撩逗:挑逗,招惹。驱除:赶走,除掉。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一落千丈:形

3、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3走近作者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197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

4、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94背景探源《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全书共9章,作者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

5、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三、互动探究(一)整体感知1情节线索(1)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点拨明确】人物(主人公):杜小康;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2)默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点拨明确】(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

6、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开端:第一部分(①):交代了小说的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亲放鸭。发展:第二部分(②—9):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在芦苇滩上安了新家,开始了放鸭生活。第一层(②—):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层(—):写父子俩在芦荡中“安家落户”,开始了放鸭生活。高潮:第三部分(—):写杜小康在芦荡中放鸭、找鸭,战胜孤独与寂寞,历经重重磨难,终于长大了。结局:第四部分(—):写鸭子长大了,

7、杜小康也“长大了”。2小说线索【点拨明确】明线和暗线交织(明:养鸭的过程;暗:小主人公心灵成长的过程)。(二)深层赏析1环境描写课文中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有特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点拨明确】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点拨明确】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

8、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