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中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中的“应试惯性”【摘要】本文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中所出现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矛盾冲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原因并作出合理的评价,表明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观点,并且根据“应试惯性”这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应试惯性素质教育观念体制一、现状阐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引领下,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各个领路都进入转型阶段。至今,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然历经三十余载,在取得一定成就和优良效果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其中就出现并长期存在着教育改革转型期时
2、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激烈冲突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前者代替后者的变革过程中,应试教育和习惯接受应试教育仍然难以改变,致使教师和学生感到迷茫与困惑,笔者在此称之为“应试惯性”。伴随着中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浩荡春风,教纲在变,教材在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在变,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新的问题的也在变:在对一位初中二年级的英语老师的采访中,我了解到,新课程的改革后,新教材同旧教材差异极其明显,以往的编排顺序被打乱,插图增加,内容大变,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对此感到吃力,因为这样一来就需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惯性适应新的教学标
3、准和教育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接受新一轮的培训。适应者不仅是教师还有学生,他们接受惯了“填鸭式”“应试模式”的教育方式,转换成另一种接受思维也需要一定时间。可是观念的改变过程中,思维定势成为其内在瓶颈。有很多小学初中学校为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纷纷为学生开设科技自然、手工等自主选修课程,可是学生们只是去玩闹,这类课根本得不到学生的重视,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况且,大部分学校为了声誉,对考试学生成绩评价标准仍旧不放松,对此很多教师仍旧继续套用老办法,教师“该怎么教还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还怎么学”
4、,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这种“应试惯性”衍生出一系列“并发症”也不容我们忽视。“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锻炼学生应试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和追求。高考竞争又不断向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延伸,学生的学业负担没有减少,各种校内外培训班、辅导班又蓬勃发展,校内不足校外补,真可谓是“校内达标校外提高”。某学生从早上6点出发直到晚上9点回家,整整15个小时,是在路上和学校中度过的,除了一节接着一节的课外,就是做不完的作业。仅有的课余15分钟时间还要被老师用作训话或开会。没有按时做完作业的要亲自交到老师手上。
5、学生成了作业的机器。不论是高考,还是初升高、甚至小升初考试之前,为了能让孩子考试成绩高,考上好学校,家长不遗余力地为孩子请家教,上辅导班等等,占用孩子的课余时间,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成长的权利和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空间。学生又成了考试的牺牲品。再者,这样一来,教育领域商机无限,使得教育市场化日益疯长,教育收费不断高涨,经济水平较低的家庭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如农村支付不起孩子的教育费用,不能进入接受较高质量的教育,这使得教育公平受到极大的挑战。中国基础教育的学制与教育资源不均衡状态,整体上是在折腾父母、折磨学生,把人
6、生最快乐的年华变成痛苦的竞争性读书经历,其效应是打击了中国青少年成人后的学习欲望,终生学习的动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界定的基础教育指“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就是说基础教育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统称,不包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命题虽然繁杂,但核心在于基础教育价值的回归,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教育走向偏额,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高分低能”比较普遍,为此国家提出加强素质教育。推行素质教
7、育对学生个体成长,对整个社会民族素质的提高,对国家和社会的整体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推行素质教育若干年来成效甚微,应试教育仍旧大行其道,这给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带来很大困难。中国部分学者、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们发现这一问题,并发表了一些相关论文和评论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说明问题,分析原因,作出评价,提出建议,使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解决教育改革中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分析评价以上只不过是对这种问题的总体阐述,伴随着个别典型现象的举例,真正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实践操作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案
8、例,屡见不鲜,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分析“应试惯性”的原因,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考试文化观念早已渗入骨髓,对基础教育改革形成强势阻碍。实施素质教育受深层的文化传统影响,也需要一个与之相协调的社会环境。中国几千年的科举考试文化已经渗透进每一个人的细胞,“学而优则仕”仍然是支撑考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层越来越明显,不同阶层间的距离拉大,追求稳定“吃官饭”,低位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