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888217
大小:1.82 M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5-10
《《登飞来峰》课件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登飞来峰王安石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学习目标欣赏图片,感悟诗意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飞来峰资料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
2、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唐宋八大家之一。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安石正好三十岁。登
3、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听读课文,用“/”划出诗句的节奏。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写作背景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1.飞来峰:就是浙江
4、绍兴城外的宝林山。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3.缘:因为。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注释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译一译1.再读课文,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
5、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合作探究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的?诗人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想,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试想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合作探究3.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合作探究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本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
6、精神。合作探究《登飞来峰》理解释义:“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就可以看见太阳升起。释义:“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赏析(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借景抒情借情喻理(铺垫)(目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远大理想和抱负)《登飞来峰》阐释的哲理:诗人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塔下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乍听起
7、来,是在谈论观赏自然风光的体会,可细一体味,我们不仅能从中体会到诗人的理想和抱负,更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用“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
8、”,“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