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ID:3688108

大小:1.64 MB

页数:55页

时间:2017-11-23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_第1页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_第2页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_第3页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_第4页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physiologicaldisorderselatedtopsychologicalfactors)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以进食、睡眠及性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包括三大部分:1、进食障碍2、非器质性睡眠障碍3、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概念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概述进食障碍(eatingdisorders)指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情绪障碍为特征,伴发显著的体重改变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描述神经性厌食(anorexianervosa)是指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

2、,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特征的进食障碍。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障碍如月经紊乱及躯体功能紊乱。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多见于青少年女性,30岁以后发病者少见。神经性厌食:临床表现过分有意地限制饮食,体重下降体象障碍躯体症状皮肤干燥、苍白、皮下脂肪减少低蛋白血症低血糖反应常伴有严重的内分泌功能紊乱、女性闭经、男性性欲减退或阳瘦。如果发生于青春期前,可致青春期发育延缓,甚至停滞部分患者因衰竭感染可致死亡。神经性厌食:诊断标准1、明显的体重减轻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或者Quetelet体重指数为17.5或更底,或在青春期前不能达到所期望的躯体增长标准,

3、并有发育延迟或停止;2、自己故意造成体重减轻,至少有下列1项:1)回避“致发胖的食物”;2)自我诱发引吐;3)自我引发排便;4)过度运动;5)服用厌食剂或利尿剂等;3、常可有病理性的怕胖:指一种持续存在的异乎寻常地害怕发胖的超价观念,并且病人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过低的体重界限,这个界限远远低于其病前医生认为是适度的或健康的体重;4、常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内分泌紊乱。女性表现为闭经,男性表现为性兴趣丧失或性功能低下。可有生长激素升高,皮质醇浓度上升,外周甲状腺素代谢异常,以及胰岛素分泌异常;5、症状至少3个月;6、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此时只诊断为神经性厌食);7

4、、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如脑瘤、肠道疾病例如Crohn病或吸收不良综合症等)。神经性厌食:治疗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躯体治疗躯体支持治疗:促进食欲:餐前肌注胰岛素可促进食欲,但要防止低血糖反应精神药物治疗:舒必利200mg~400mg/日,对单纯厌食者效果较好;米帕明50mg~200mg/日。神经症性贪食:概念神经性贪食(bulimianervosa)是指发作性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和行为,一餐可摄入大量食物,食后以呕吐、导泻、利尿、禁食或过度运动等方法来抵消体重增加的临床综合征。神经症性贪食:临床表现发作性暴食是本症的主要特征常伴有情绪改变抵消手段发作

5、间期食欲多数正常,少数食欲下降多数患者能控制体重,体重正常或略增加,不足l/4的患者体重下降。神经症性贪食:诊断标准1、存在一种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优势观念,并且病人屈从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食物的贪食发作;2、至少用下列一种方法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1)自我诱发呕吐;2)滥用泻药;3)间歇禁食;4)使用厌食剂、甲状腺素类制剂或利尿剂。4、常有病理性的怕胖;5、常有神经性厌食既往史,二者间隔数月至数年不等;6、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2次,持续3个月;7、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继发的暴食。神经症性贪食:治疗治疗的目标在于营养状况的

6、恢复和正常进食行为的重建,打破由于营养不良引起的躯体和心理后遗影响,以及持续进食障碍和不良行为模式的恶性循环。治疗方案包括营养状况的恢复、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几个方面。神经性呕吐:概念概念:指一组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的精神障碍,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不伴有其他明显症状。呕吐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神经性呕吐:诊断标准1、自发的或故意诱发的反复发生于进食后的呕吐,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2、体重减轻不显著(体重保持在正常平均体重的80%以上);3、有害怕发胖或体重减轻的想法;4、这种呕吐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已持续1个月;5、躯体疾病导致的呕吐以及癔症或神经症

7、等非器质性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睡眠觉醒障碍睡眠行为障碍失眠症:定义是一种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意状况,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病人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睡眠每天需要多长时间新生儿:20(小时/天)婴儿:14~15学前儿童:12小学生:10中学生:9大学生与成人:8老年人:6~7失眠的原因心理社会因素过度疲劳或紧张、敏感、急躁,对健康过度关心个人对失眠本身的心理压力和不良自我暗示是导致失眠和使失眠长久不愈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