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系列讲座《大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前言一、“国学”释义二、国学复兴的意义一、“国学”释义“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学热’日渐升温。然而,一个成为学界普遍共识的国学概念,一直未能达成。在现代学科体系在中国走过大约百年的历史之后,国学概念的重新确立,始终面临着如何跨越当代学科壕堑的技术性难题。人们尽管可以不假思索地说,是的,一国有一国之学,一国之学,是谓国学。这样的逻辑诚然干净利索。不错,在今天的学科版图上,研究古印度文化的学科称印度学,研究美国社会文化的学科称美国学,这里,民族、国家的边界和学科边界似乎统一。可是,国学其实是一个在民族国家诞生之后才可能出现的文化学术诉求,而这一诉求所指向的恰恰是前民
2、族国家时代的传统。……一个民族国家的自然史,是可以从编年史的意义上建构的;然而却未必就有与之相应的‘国学’,即植根于民族语言和传统深处的、同时以民族国家为自然界限的知识体系。”(杨煦生:《国学与汉学》,《光明日报》2009年6月29日)前言一、“国学”释义有关“国学”概念的争议很大,“傅斯年等人甚至根本反对用这一名词来涵盖中国本土固有文化的研究”。(桑兵:《国学与汉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前言“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本书(指《国学概论》)特应学校教科讲
3、义之需,不得已姑采梁氏《清代学术概论》大意,分期叙述。于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阐发。其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钱穆:《国学概论·弁biàn言》,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前言一、“国学”释义邓实给“国学”下定义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国粹学报》第19期《国学讲习记》)前言一、“国学”释义胡适1923年在《国学季刊·发刊词》中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国故’包含‘国粹’,但它又包含
4、‘国渣’。‘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切文化历史。”曹聚仁在《国故学之意义与价值》中说:“国学者,中华民族以文字所表达之结晶思想,用合理的、组织的、系统的方式记载其生灭,分析其性质,罗列其表现形式,考察其因果关系者也。简言之,国学者,以我国固有学术为研究之对象,而以科学方法处理之,使成为一种科学者也。”前言一、“国学”释义“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张岱年等著:《国学今论·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前言一、“国学”释义二、国学复兴的意义“国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学问,研究的是整体中国文化。但“国学”之名起于清末。兴起于20世纪初的国学运动(1902年梁启超首先
5、介绍了日本的国粹主义;黄节、邓实、章太炎、刘师培等人于1905年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存会”,同时发行《国粹学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高潮。当时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普遍设立国学研究所外,中学也设有国学科目。1949年后,学术分科被扩大,那种综合的、统包的大国学概念,遂在中国绝迹。前言二、国学复兴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新国学运动,就是经过“文革”激烈反传统思潮之后,为修补“文革”所造成的裂痕,重新寻找那久已失落的民族文化传统。经济逐渐崛起的中国在全球化趋势中再兴国学,有助于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确定自己的文化角色。从教育的角度看,20
6、世纪90年代以后的国学热是对分科愈来愈细的专业化教育的反省。从做学问的角度说,中国学问也确实自有特点,应该阐扬。前言第一讲:《大学》略说一、何为《四书》北宋以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地位提高。经朱熹注解,编为《四书》,其重要性超过《五经》。从元代到清代一直是读书人必修的教科书。在新学校未出现前,从前的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四书》就是那个时代的小学教科书。学生不但要背正文,还得背朱熹的小注。那时的科举考试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中的注释作为立论的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开始的。朱熹本人对
7、佛学有相当研究,他深切感到仅仅依靠《五经》决不能维持儒教之尊严,因为《五经》里面所说的哲学上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远不及佛教经典博大精深,要想维持儒教的支配地位,就得在儒家经典中寻找针对佛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的新材料并另加新解说。朱熹终于在《礼记》中找到两篇前人所忽视的,但对朱熹却显得非常重要的文章,这便是《大学》和《中庸》。朱熹将《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构成《四书》。在宋元明三代,《四书》的权威已超越《五经》。《五经》称名始于西汉时的汉武帝时代,《四书》的称名却始于南宋的朱熹,其间相隔一千三百年左右。《大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政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