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层次与形象》PPT课件

《文本层次与形象》PPT课件

ID:36878395

大小:672.60 KB

页数:47页

时间:2019-05-10

《文本层次与形象》PPT课件_第1页
《文本层次与形象》PPT课件_第2页
《文本层次与形象》PPT课件_第3页
《文本层次与形象》PPT课件_第4页
《文本层次与形象》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本层次与形象》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十章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王弼:《周易略例》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黑格尔:“形式”与“意蕴”英加登:文本四个层面1.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2.意义单元3.多重图式化面貌4.再现客体RomanIngarden1893—1970英加登文学作品的文本

2、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内指性心理蕴含性一、文学言语层面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二、文学形象层面红楼世界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三、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陈忠实史诗般的《白鹿原》哲学意味层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审美意蕴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3、。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第二节文学典型典型(Tupos/type)17世纪以前:类型说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特征(charakteristische/characteristic)希尔特: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黑格尔“特征化”总特征与局部特征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丰子恺绘阿Q生命的魅力灵魂的深度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宝黛共读《西厢记》“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

4、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阿Q与未庄意象意象,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概念,是文学作品构成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意象”即表意之象、寓意之象、见意之象,即为表达某种意念或意蕴,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使读者得之于言外的一种艺术形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翁 宏以上诗句中都有可视可闻可感的物象(风雨、落花、黄叶树白头人)或事象(人独立、燕

5、双飞、雨中、灯下),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传达出不尽的意味。在诗歌艺术中,这种通过一定的组合,表达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就叫意象。从意象的实质看,意象就是作家情感的客观对应物。意象在不同作品中的表现形态是不同的,有物象、事象、场景等。怎样借助意象解读诗歌呢?首先要仔细品味意象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独特的情感信息。诗歌的词藻(意象的载体)和日常语言不同,在它上面总是蕴涵着更细微更丰富的情感信息,有着更动人的审美意味。当我们读着这些词藻时,马上就会唤起一幅意象,马上就会感觉到“象”中的意味。如:同为写夕阳,但所蕴涵的丰富独特的情感不同: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昏暗、低沉王之

6、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明亮、开阔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愁苦毛泽东: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悲壮叶剑英:满目青山夕照明。——明朗其次,要了解意象所凝聚的文化内涵意象原本是诗人为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思意念而创造出来的。它一旦被创造出来,并得以广泛流传,就为社会大众所认可,某一意象就和某种特定的情思意念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内在联系,从此成为一种现成思路被诗人反复运用。于是,特定意象上就积淀起相应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传统的表象符号。像“折柳”、“长亭”、“游子”、“故人”、“落叶”、“孤帆”、“月”等等常见意象,往往和离愁别恨有关,成为表达相思离别的意象符号。比如“折柳”一词寓含“惜别

7、怀远”之意,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第三,从意象的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