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培田古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1年12月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Vol.2第2卷第4期JournalofChongqingJianzh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Dec.2001建筑·历史培田古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X○戴志坚(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建筑系,福州350007)摘要:培田村保存的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群,规划布局严谨,建筑类型丰富,建筑功能合理,建筑艺术精湛,对研究客家建筑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关键词:培田;客家古民居;建筑特色[中图分类号]TU209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478(2001)0420021207位于闽西客家山区的连城县,
2、素以城东的冠豸山而闻名遐迩。在县城西南方向大约20公里的地方,保存了一片明清的古民居建筑群,它就是培田村。培田宋末建村,今属连城县的宣和乡管辖。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连城置县时,宣和属汀州府河源上里。明洪武年间,宣溪、南山合称宣和里,培田属六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央苏区。1956年培田从长汀县划归连城县管辖。培田村的村民都姓吴,其开基祖吴八四郎在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由宁化迁入,繁衍至今已历三十世,时近700年。这里的人们保持着客家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和特定的风俗民情习惯。他们在明清时期先后修建的五十多座宗祠、书院、民居,构成了布局讲究、
3、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继福建永定土楼、广东梅州围拢屋之后发现的客家建筑的又一瑰宝。一、建筑规划严谨有序11村落的选址培田村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西北方向蜿蜒而来的武夷山余脉南麓的松毛岭,挡住了西北的寒流与霜害,也恰好成了培田村的坐龙。村落绕着松毛岭东坡突出的高岭北、东、南三面环山布置,主要民居朝向东面和东南面。河源溪(汀江上游朋口溪的一个源头)从北、东、南三面绕村而过,给古村落带了丰足的水源。村落正东一千多米高的笔架山防御着夏秋台风的侵袭,也成了古村落的朝山,笔架又体现了人们崇尚文化、“耕读图1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总平面图传家”的传统理念。(图1)站
4、在培田村当年的驿站———官厅的入口向笔架山看,笔架山、官厅与坐龙山正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官厅入口题额“斗山并峙”说的就是这个现象。若能乘飞机从高处俯瞰,松毛岭的三道绿色山峦自北向南直落培田,如三龙环抱;村外周边五个山头似五虎踞护;远在东边千米高的笔架山成为村落的东方矩障;蜿蜒绕村而过的河源溪似X[收稿日期]200121028[作者简介]戴志坚(19562),男,福建人,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学主任,副教授,博士。22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卷第4期Vol.2No.4建筑·历史玉带环绕;南边水口处苍槿、香枫茂密,似巨人把口,整个古村落犹如人间仙境。其村落选址“
5、枕山、环水、面屏”,不仅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前有朝山溪水流,后有丘陵龙脉来”的风水观念,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与山、水、天、地融为一体,注重生活环境艺术质量,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图2)21村落的结构在319国道开通前,宣和是古汀州府通往连城、永安的交通要地,培田村成为汀连官道的连接点。这里明清曾设驿站,驿站就在今日的官厅里。经济上培田村又是汀州府、漳龙道的竹、木、土纸、雕板及盐、油、食品等日用百货的水陆中转站。清代邮传部官员项朝兴在“至德居”留下题联“庭中兰蕙秀,户外市尘嚣”,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庭内的优雅和户外街市的繁华。村落结构中心是一条约2000米长的
6、古街,街西有二十几座宗祠,街东有三十几座民居和驿站。曲折的古街与幽图2培田村风水意象图(录自“培田吴氏族谱”)深的巷道勾通,把错落的民居建筑连为一体。千米古街最盛时有商铺37间,今日仍保存完好的有23间。经营范围包括豆腐、肉类、酒类、花生糕饼、京果杂货、蜡烛、理发、裁缝、丝线绸布、竹木制品、纸业、医疗药品、客栈、轿行乃至赌庄,人类的衣食住行几乎无所不包。(图3)这说明了在明清时期当地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繁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也显示了客家村落包含的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灿烂的农业文明。31水口的布局“夫水口者,一众水所总出处也”①。营建水口的目的,一为界定村落的区域和标识村落出入口处的
7、位置,其次为满足村民“保瑞避邪”的心理需求,保住村落的瑞气不外泄,避免村外的邪气冲进来。水口的形势,讲究“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无去处”②。在水口处多植树,并建有亭、阁等建筑。培田村的水口位于村落的南方,河源溪的出口之地。在茂密的古樟、苍枫掩映下,一座文武庙扼住水口,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据传该庙始建于明初,当时叫关帝庙,仅为一层,是祀奉武帝关公的。乾图3培田村旧时座铺情况示意图(吴来星提供)隆年间(公元1779年)才改成今天的两层文武庙,上祀文圣孔子,下祀武圣关公。这种文武同庙的建筑极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