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增长率的部门差异和经济增长率的“驼峰形”变化

技术增长率的部门差异和经济增长率的“驼峰形”变化

ID:36856873

大小:528.8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16

技术增长率的部门差异和经济增长率的“驼峰形”变化_第1页
技术增长率的部门差异和经济增长率的“驼峰形”变化_第2页
技术增长率的部门差异和经济增长率的“驼峰形”变化_第3页
技术增长率的部门差异和经济增长率的“驼峰形”变化_第4页
技术增长率的部门差异和经济增长率的“驼峰形”变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技术增长率的部门差异和经济增长率的“驼峰形”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陈体标:技术增长率的部门差异和经济增长率的“驼峰形”变化技术增长率的部门差异和经济增长率的“驼峰形"变化陈体标内容提要:迄今的长期经济增长历史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具有“驼峰形”特征,即中等收入时增长速度快,人均收入水平高时次之,收入水平低时最慢。经济增长的历史同时表明,增长速度快的时期几乎都伴随着经济结构剧烈变化。本文试图在新古典理论框架内,构建经济增长模型来解释驼峰形特征以及促成它的经济结构变化。数值实验表明,模型结果合理地解释“驼峰形”的经济事实,而且与Kaldor事实和Kuznetz事实同时相容。关键词:经济结构变化经济增长驼峰形事实一、引言L

2、ucas(1988)在分析各国经济发展差异时提到:“中等收入”国家增长最快,最富裕的国家其次,最贫穷的国家增长最慢。这意味人均产出增长率和人均产出水平之间具有某种关系,我们把这种并非简单的收敛或发散的非线性关系称为“驼峰形”(hump.shaped)经济事实(Echevarria,1997;陈晓光和龚六堂,2005)。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史看,一方面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扩大,另一方面又存在欠发达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经济赶超现象,因此历史事实和逻辑上都可能存在人均产出增长率和人均产出水平之间的“驼峰形”关系。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Rames

3、y,1929;Solow,1956;Cass,1965;Koopmans,1965)能够支持经济收敛的经验事实。内生增长理论(Romer,1986,1990;Lucas,1988;AghionandHowitt,1992;GrossmanandHelpman,1994)可以解释发达国家的持续增长和它们与欠发达国家的距离Et益扩大的经济事实,但是,对于经济增长非简单趋同或趋异的“驼峰形”经济事实,新古典增长理论无法对它进行合理的解释,也无法对经济赶超这个经济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最近兴起的对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综合研究,试图给出同时解释Kaldor

4、事实(Kaldor,1961;Denison,1974;BarroandSala.i.Martin,2004)和Kuznets事实(Clark,1940;Kuznets,1957,1973;Chenery,1960;Eehevarria,1997;Lucas,2004)的统一框架(Kongsamut,RebeloandXie,2001;FoellmiandZweimuller,2005;AcemogluandGuerrieri,2006;NgaiandPissarides,2005;陈体标,2007)。这些研究成功地把经济结构变化融人了新古典增长理

5、论之中,但是模型的经济增长率变化趋向是单调的,并无法对“驼峰形”经济事实给出合理的解释。其中从生产角度出发分析经济结构变化的文献(Acem0gluandGuerrieri,2006;NgaiandPissarides,2005;陈体标,2007)强调产品之间的互补和替代关系,当替代弹性小于1时,要素向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从而引起总体经济增长率单调下降,反之亦反是。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如果设想一个多部门经济中,若干产品之问的替代弹性大于1,另一些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小于1,那么经济增长率就可能会出现某种“驼峰形”,而非简单的单调变*陈体标,上海市发展改

6、革研究院,邮政编码:200062,电子信箱:chentibiao@263.net。本文得到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资助,并在该所提交过讨论。作者感谢第四届经济发展研讨会和第七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与会人员的讨论和建议。感谢香港科技大学谢丹阳、上海交通大学朱保华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罗大庆博士、范翠红教授、沈凌博士、肖俊极博士等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感谢王文甫、刘方、徐大丰、饶晓辉和王鹏等的讨论和批评。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建议和意见。l02乞垂屠胚宜2008~期化。基于此种设想,本文构建一个反映经济结构变化的经济增长模型,用于导出和解释“驼峰形”经

7、济事实,并对经济赶超、如亚洲四小虎、中国等经济快速发展给出合理解释。Echevarria(1997)运用非位似(nonhomothetic)效用函数及部门技术进步率差异的三部门模型,得出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之间的“驼峰形”关系,模型的大部分结果和经济事实相吻合,但是该模型没有给出显示解,同时该模型无法解释“去工业化”事实。陈晓光和龚六堂(2005)从工业化和城市化角度给出三部门模型,模型的结果也和“驼峰形”经济事实大体相吻合,但是假定农业品和工业品完全替代,以致在稳态时农产品份额和农业就业比例都为0,这和现实是不一致的。并且他们忽略了物质资本积

8、累在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削弱了模型的解释力。本文借鉴Acemoglu和Guerrieri(2006)双层嵌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