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836483
大小:7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6
《谢海颖教学设计:《合欢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合欢树》教学设计上海建平中学谢海颖教学目标1.通过仔细品读文章关键语句,感知作者和母亲在此文中心情的变化。2.探讨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进而解读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一是领悟合欢树的双重象征意义:既象征了母爱的永恒,又象征了我的成长。二是明白写作对于作者的意义:写作使人从生存困境中趟出一条路,救赎自己,最终与自己的命运达成和解。说明:史铁生的《合欢树》一文,篇幅不长,文字平易又饱蘸深情,常读常新,耐人回味。在沪版高中教材中,它被编入了“亲情”的单元,其中的导引语是“母爱更是无私博大,子女永远无法全然报答”
2、,但我认为,此文有着比母爱更为丰厚博大的内涵,《合欢树》更是一篇关于生命成长的散文。此文既可浅读也可深教,初中生可以借此体验母爱,但高中生还应该体会到文章的另一主题:个体生命的成长。如果学生的领悟能力强,还可以顺势领悟到写作的意义。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靠学生细细品味咀嚼文中的词句来实现,学生间的交流讨论,教师的适时点拨都不可缺少。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辨析词语,体会语言深意。2.难点:领会文章的双重象征意义中的个体生命的成长的深刻含义。说明:上课前做过详细的学情调查,不止一届的学生都往往会有以下几个问题
3、令他们困惑:①为什么文章标在题为“合欢树”,文章写合欢树的篇幅却集中在文章的后半部?②为什么“我”以前不愿去看合欢树?后来想看合欢树了,只是轮椅不能进去,但我为什么不求人背“我”去看?③“悲伤”为什么也“成了享受”?④文章最后一段是什么意思?而一旦理解了文章隐含的另一个主题:个体生命的成长,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史铁生的文章隽永含蓄、意味深长,所以在突破难点时,还可以“以文解文”,引入其他史铁生相关文章的语句,以便于学生突破障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巧借名字导入
4、课文1.史铁生的名字中有一个“铁”字,确实上帝代他似乎如铁公鸡般的吝啬,阅读本文,你读到了上帝待史铁生有哪些不公?2.在这众多的不公当中,从文中作者的表述来看,你发现那一次作者的情绪最为低落?在此之后,作者才写到了合欢树。1.迅速筛选出文中所显示的作者主要的人生经历,整体把握文章。在最好的年龄上突然残疾、母亲早早离世,最成功的时候无以告慰母亲、无法亲见母亲留下的合欢树。2.辨析文中抒情句的细微差异,准确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通过问题启发思维,从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高效并整体把握文章涉及的主要事实和作者的情感
5、变化。细细品读语言,训练语文能力的基本功——理解词句含义。研读课文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组织学生研读“合欢树”出现之前的部分,讨论:1.母亲和“我”在我生病前后对待“我”写作的态度各是怎样的?2.既然“我”认为写作似乎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那为什么当“我”的写作获奖时“我”的情绪却最为低落了呢?而为什么当母亲离世时,“我”似乎都没那么痛苦?1.结合文中关键字句,辨别两人对于“我”的写作不同的态度。体会“那就好好写吧”中的“就”字的意味。如果此问较难,还可分解为两个问题:①我十岁时,母亲对于“我”作文获奖是
6、如何看待的,“我”对于作文获奖又是一种什么心态?②得病后,“我”对于写作是怎么看待的?请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母亲同“我”是一样的态度吗?2.通过讨论,渐渐明晰:文章前半部分很明显的以时间为序,令“我”通过品味语言,理解语词的深意,领会作者和母亲在此文中心情的变化,领会到母爱的实质:并不在意与孩子的荣誉和声名,在意的是孩子的健康和快乐。感到痛苦的对象的却在不断变化,原以为写作成功能让自己的人生有了价值,却发现写作并不能救赎自己,反而让自己认识到了自己所不能改变的一种缺失——母亲的离去。深入研读突破难点引领
7、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梳理文章后半部分的内容1.面对这个新的痛苦,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去做了什么事?2.做了这一切之后,作者的心情渐渐平静了一些吗?是什么使作者的心情渐渐地平静?3.朗读最后一段,在作者看来,孩子长大了应该会有什么表现?朗读片段、讨论、交流:1.围绕问题提炼概括后文内容。寻访合欢树,与邻居聊家常,回忆母亲种树经过,享受悲伤,写作。2.比较两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与“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中体现的不同心情。讨论体会到:在回忆母亲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母爱,母亲是离
8、去了,母爱没有离去。3.抓住关键词“想起童年的事”“想起自己的妈妈”,体验成长的标志。这个过程中有难点需要突破,教师的适时点拨尤其重要,渐渐使学生明白“母亲在,母爱在;树在,母爱就在;心在,母爱在;文在,母爱在。”这是作者的领悟过程,也能成为学生的领悟过程。感悟主旨理解题旨1.本文是按时间顺序钩连全文的,最终,作者由一个10岁的孩子成为一个30多岁的中年人,你觉得他的心灵成长了吗?体现在哪几个方面?2.“合欢树”1.讨论交流作者在文中呈现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