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822911
大小:28.1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16
《将相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正确生字、多音字,正确读写“完璧归赵、负荆请罪”。2.正确朗读课文,学会概括小标题,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3.培养主动搜集信息的能力,主动质疑的能力,形成初步的名著选文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正确读课文,用小标题概括3个故事,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准备:布置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一、单元导读,引领学法。1.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第五单元的学习。请同学们默读90页单元导读,看看这两段话分别提示了什么。2.生默读。3.师循生而导。第一段提示了
2、本单元的课文主题——名著选段或根据名著改编。第二段提出了学习要求及学习建议:1).学习要求: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板书(左侧):主要内容主要人物)2).学习建议:读原著中相关内容。二、回应预习,初读课文。1.揭示课题,正确读课题,注意“将”与“相”的正确读法。2.正确读字词。1)完成《作业本》第2题,及补充题,选择正确读音。(PPT)大夫(dàdài)削弱(xuēxiāo)负荆请罪(jīnjīng)。2)当堂校对,巩固正确读音。3)集中出现词语,读正确: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
3、罪同心协力指导书写“璧、荆、拒”。3.信息直通车。(PPT)1)师:本文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课前你对《史记》及作者司马迁做了哪些了解了?生交流搜集到的材料,老师做搜集材料的方法指导并作补充。.运用好现有工具,如书本课文后的资料袋,《词语手册》课后的“博学广闻”。.适当做些补充。2)出示课文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提示了故事的时代及历史背景).战国: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4、。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国土在今省份山西、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秦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国土在今省份陕西、甘肃、后发展至四川、重庆一带。(结合地图解说)2)师总结:读文学、历史名著一定要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了解作者。这对阅读有很大的帮助。三、梳理文脉,理解文意。1.借助课题,初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板书:不和——和)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2.完成《作业本》第3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将相和》中“将”是指,“相”是指,“和”是的意思。全文讲了三个小故事,可用小标题、、来概括。(让先完成的同学上前板书,并再次正
5、确读以上词语)3.借助板书,再次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战国时候,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与“渑池会见”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大将廉颇很不服气,与蔺相如闹不和。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主动回避他,感到惭愧,于是就上门负荆请罪,两人和好,齐心协力保卫赵国。板书设计:18.将相和主要内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不和负荆请罪和主要人物廉颇蔺相如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随文正确认读、理解“胆怯、理直气壮、能耐、无价之宝、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同心协力”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拓
6、展阅读视野。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廉颇的人物形象,学习客观评价人物。教学过程:一、导入,提示本节课学习任务。师导语:《史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曾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离骚》是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这节课我们就着重来品读文中的两个人物,感受著作的经典所在。二、读练结合,品读人物。1.默读课文,选择一个人物,给他写一段不超过100字的简历
7、,要求语言流畅。2.循生而导,品读蔺相如。让选择蔺相如的同学上前板书关键词。完璧归赵:句一: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解读:机智,蔺相如对秦王的心理了如指掌,顺其心理,采用这样的方式也是合情合理的,且他知道这个当秦王是一定会上的。(穿插介绍和氏璧)句二: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原文: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8、谓秦王曰:“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nì)柱,欲以击柱。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