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防卫空间理论与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

可防卫空间理论与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

ID:36798253

大小:3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5

可防卫空间理论与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_第1页
可防卫空间理论与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_第2页
可防卫空间理论与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_第3页
可防卫空间理论与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_第4页
可防卫空间理论与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可防卫空间理论与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21卷第4期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学 报(城市科学版)Vol.21No.42004年12月J.ofHUST.(UrbanScienceEdition)Dec.2004可防卫空间理论与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1刘 成(1.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摘 要:20世纪70年代初,纽曼的《可防卫空间》系统地探讨了社区环境设计与犯罪预防,标志着一个新研究方向的兴起.虽然对可防卫空间理论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它成功地诱发新一轮的针对城市环境与城市犯罪关联的探索,其中影响较大的要属CPTED(CrimePreventionThroughEnvironm

2、entalDesign),即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因此,详细地介绍可防卫空间理论与CPTED的基本内容及相关联系,吸取国外经验,对我国城市和社区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关键词:环境设计; 犯罪防预; 可防卫空间; 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中图分类号:TU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037(2004)0420088205奎尔村庄规模较小,建造时间更早,由低矮的排房1 可防卫空间理论式住宅楼组成.然而直至普鲁伊特艾格住宅被炸毁之时,卡尔斯奎尔村庄始终保持着百分之百的1.1 学术背景与社会背景居住率和较低的犯罪率.结合其它案例,纽曼认20世纪中期,美

3、国愈演愈烈的城市郊区化带为,在低层住宅里由于较少的居民使用门厅、楼梯来了城市的衰败,引发城市犯罪率的大幅上升,一及过道等半公共区域,居民彼此间容易熟悉,也容些学者开始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犯罪之间的联易激起管理和监视这类空间的责任感,有效地防系.社会学家雅各布斯(JaneJacobs)认为,城市街范了犯罪的发生.而高层住宅为数众多的居民很道由于被“遗弃”而容易发生犯罪,对策是:a.明确难产生维护管理室外空间的责任感,为犯罪分子划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b.建筑面向街道,使街提供了可乘之机.道处于居民或行人的视线之中;c.街道应处于一另外,纽曼还注意到圣路易斯的一些有特点种

4、连续使用的状态中,以增加被观望性,主张商的私人街道,街道内的住房均为独户型,户主均店、夜总会、酒店等推长夜间营业时间以吸引更多为中产阶级;街道一端封闭,并缩小另一端入口的的人参与活动来遏制犯罪.雅各布斯认为人越多,宽度,居民共同参与管理活动,他们似乎不受街道“观望”强度越大,控制犯罪的能力也就越强,此观外高犯罪率的影响而保持和睦.纽曼在1980年出点在可防卫空间理论中得到应用.版的第二本有关可防卫空间理论的书中,主张社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筑师纽曼(Oscar区的居民身份地位应该“同质、均匀”,以利于增强Newman)注意到,在圣路易斯仅一街之隔的两个居民的领域控

5、制感而形成“共同利益社区”来防范住区,普鲁伊特艾格(Pruitt2Igoe)和卡尔斯奎尔犯罪,在纽曼参与的众多社区改建中,都可以明显村庄(CarrSquareVillage)所发生的完全不同的看出他对街道封闭模式的偏爱.变化.1954年完工的普鲁伊特艾格住宅设计由431.2 理论内容栋11层住宅楼组成,住宅楼底层均为公共交往尽管建筑物本身不是犯罪的诱因,纽曼坚持区;每隔两层设一公共走廊,走廊内安置洗衣房、认为通过一定的建筑、环境设计可以预防犯罪的[1]活动室和垃圾通道.几年后,这片旨在为低收入家发生.纽曼指出:“‘可防卫空间’是重构城市居庭提供较好生活条件的住区不得

6、不被炸毁,因为住环境的一种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城市环境重新楼内公共空间的涂鸦、破损及废弃物随处可见,住变得适合居住并且由拥有共同领域的社区居民而户大批离去,特别是伴随着较高的犯罪率.卡尔斯非警员来支配”.收稿日期:2004201212.作者简介:刘 成(19782),男,硕士研究生;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430074).©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第4期刘 成:可防卫空间理论与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89·a.领域.领域需要有明确的边界和归属,创造房的特殊形式

7、容易使居民产生卑微感,不能有效出由公共领域到私人领域的层次与界定.纽曼把地参与维护活动,同时其简略的建筑形象使居民住房分为独户型、走道型和高层住宅(图1~3,图容易处于被隔绝与被侵害的状态.因此有必要改例相同),各自有着不同的由公共空间到私人空间变公共住房建筑与环境在居民与外来者心中所产的转换关系.其中,独户型住宅从屋前草坪到后院生的意象,减少或避免公共住房的“污名”.几乎不存在公共领域,居民对自己住宅的控制能d.环境.指居住区周围的社会环境,强调居住力最强,因而给潜在的犯罪分子以极明显的心理区应建在城市中安全的地带,远离犯罪高发地区.暗示和心理压力;高层住宅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