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根肿病抗性遗传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

大白菜根肿病抗性遗传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

ID:36775625

大小:1.01 MB

页数:41页

时间:2019-05-15

大白菜根肿病抗性遗传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_第1页
大白菜根肿病抗性遗传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_第2页
大白菜根肿病抗性遗传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_第3页
大白菜根肿病抗性遗传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_第4页
大白菜根肿病抗性遗传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白菜根肿病抗性遗传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白菜根肿病抗性遗传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姓名:郭海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蔬菜学指导教师:沈向群20050601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大白菜根肿病发生面积急剧增加,常造成严重危害,最经济有效而又安全的应对方法是种植抗病品种。由于国内没有根肿病抗源,本试验引进了日本大自菜抗根肿病品种作为抗源材料。并建立了人工接种隔离温室等试验设施设备,采用“菌土置入接种法”对试材作苗期抗病鉴定。鉴定时,对抗病性进行分级,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抗源试材自F。代开始人工授粉做自交,各世代都进行苗期抗病鉴定,这样进行到F3-F。代,便选育出

2、具有根肿病纯合抗性的自交系若干个。在抗根肿病自交系选育的同时,通过遗传试验设计,进行了抗性遗传规律的研究。试验选用F,代选育出的纯合抗病自交系与国内感病试材进行正反交等组配,得到F.代;F1代自交得到F2代;F1代再与前代中感病自交系杂交得到BCl代。各代试材都作苗期抗病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根肿病抗性与细胞质无关,只决定于细胞核;本试验中的抗病试材,对沈阳市大白菜根肿病发病重区的生理小种表现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抗性、且抗病对感病呈显性”的遗传规律。同时,又对选育出的抗病自交系进行了产量普通配合力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抗病自交系存在配合力高低的差异,并筛选出配合力

3、较高的抗病试材,为组配出高产抗病的优秀品种打下了基础。关键词:大白菜根肿病抗性遗传应用前言大白菜(Brassicacampestr/sL.ssp.pekinesis(Lour.)OlSSOD)属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原产我国。现在也是我国最重要的蔬菜之一,全国各地普遍种植,尤其在我国北方,它的丰欠对冬春蔬菜供应影响很大,是冬春市场的当家菜。一直咀来,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是大白菜的主要病害,但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大白菜根肿病发生面积急剧增加,常造成严重危害。该病由芸薹根肿菌(P]asmodiophorabrassicaeWoron.)侵染引起。事实表明,任何十字花科

4、植物的感病品种都能被这一病原菌侵染。该病原菌属根肿菌目(用asmodiophorales)、芸薹根肿菌属(P]asmodiophorabrassicaeWoron.),目前根肿菌的分类地位尚有争议。根肿病最早发现于地中海西岸(英国,1737)和欧洲南部(前苏联列宁格勒,1872),现在许多国家都有发生““,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主要发生在根部,苗期、成株期都能受害。该病原菌是一种低等生物,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和带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厩肥中越冬越夏。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的存活力很强,一般可存活6—8年。病菌靠流水、雨水、灌溉水和土壤中的线虫、昆虫的活动以及农事操作在田间传播

5、。远距离传播则主要通过带病根的菜苗、植株的调运或带菌泥土、种子的转移。土壤中的休眠孢子囊,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入根毛表皮细胞内,形成变形体。变形体通过寄主细胞分裂,蔓延到新的细胞,或穿过细胞壁而进入皮层、形成层的细胞内。受害细胞由于受病菌的刺激而大量分裂、膨大,导致根部形成肿瘤。肿瘤一般为纺锤形、手指形、不规则形等。主根上的肿瘤个大而数量少,侧根上的个小而数量多。肿瘤初期表面光滑,后期发生龟裂、粗糙,易被其它杂菌侵入而引起腐烂⋯’。维管束组织受增生细胞的挤压,发育不正常,输导系统不能连贯,致使植株吸收水分和养料困难。因此,病株表现生长迟缓和叶片萎垂,直至

6、整株死亡。可以说,在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情况下,可导致十字花科作物产量严重下降,甚至绝收。而且受到根肿病菌污染的田间土壤将长期带菌,严重危胁着十字花科作物的可持续生产。防治根肿病的方法很多,例如栽培手段、生物防治、化学药剂、种植抗病品种等。但栽培手段和生物防治不能彻底根除病害;化学药剂防治不仅成本高,还存在严重的农药残留,造成环境和蔬菜产品的严重污染;栽培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而又安全的一种方法。而明确根肿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又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国外在根肿病的抗性遗传方面做了不少研究。一般认为,甘蓝对根肿病的抗性是数量遗传抗性。J.D.Vri

7、esenga等曾报道甘蓝对根肿病的抗性受两个基因控制,一个为隐性,另一个为不完全显性。而Chiaug(1970)报道甘蓝对生理小种6是双基因隐性遗传。Mats6ustafsson(1985)等“21报道芜菁甘蓝有卜2个显性基因,其中ECD06有一个显性基因,控制Pbl和Pb3;ECD08有2个显性基因,~个控制Pb3,另一个控制Pb3和Pb7:ECD09和ECDIO都有2个显性基因,分别控制Pbl、Pb3和Pb7。Wzt(1965)报道芜菁有3个基因显性遗传。日本的吉川(1977)发现了一个显性基因控制的芜菁,并用于抗病育种。Monakhos等“”用大白菜与来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