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观美学视域下的诗经自然审美意识发微

游观美学视域下的诗经自然审美意识发微

ID:36772592

大小:571.2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5

游观美学视域下的诗经自然审美意识发微_第1页
游观美学视域下的诗经自然审美意识发微_第2页
游观美学视域下的诗经自然审美意识发微_第3页
游观美学视域下的诗经自然审美意识发微_第4页
游观美学视域下的诗经自然审美意识发微_第5页
资源描述:

《游观美学视域下的诗经自然审美意识发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6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v.2016第36卷第6期(总140期)Journ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36(SumNo.140)DOI:10.15896/j.xjtuskxb.201606017游观美学视域下的《诗经》自然审美意识发微1,2孙玉茜(1.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在游观的过程中日益深化的。《诗经》时代,自然即意味着先民的生存环境,因此,对自然的观照带有着真实性和生活化的特点。人们不

2、仅识记了大量的自然物,而且在对自然的简单摹画中映射出世俗的道德观念和情感内涵,使“比德”和“兴情”两种自然审美意识这一时期初具形态,同时在对自然畅情抒怀的功能感知中也孕育着“畅神”的审美趋向。[关键词]诗经;审美;游观[中图分类号]B83-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5X(2016)06009905大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人类文明史的进中华民族自然审美发生阶段的某些特质。程是在人类不断的游走中抒写出来的:从蛮荒走向村一、游观自然的认知指向:对自然的真实触载落,再从村落走向都邑。从具有生存意义的氏族迁徙之游到祈福神祗的宗教祭祀之游;从春秋策士的纵横钱钟书先生

3、曾经指出:“窃谓《三百篇》有‘物色’[1]游说到士人儒生的游学问道;从现实的行旅之游到精而无景色,涉笔所及,止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神的自由之界……,人们在走向文明的漫漫征途中不诗中的“物色”正反映了先民游观自然的原初状态:自然万物的识记与外在形态的初步描摹。首先,《诗经》断地审视、发现、改造着自己的寄身之所,并把对自然中自然物象纷繁复杂,天文地理、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的观瞻和由此而引发的内心的感受表诸于文字,使得无不被列为游观对象,为审美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知中国文学从肇始时期就携带着丰富的游观文化色彩。识积累。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认知基础。艾游,说文解字注曰“旌旗之流也。”

4、氏族迁徙出游伦·卡尔松就曾指出对自然界的欣赏“除了感知和情时,所举的旌旗代表着氏族徽号。先秦时期,游的概念感的敏感性之外,还要求我们具备一定量的知是相当宽泛的,如游学、游说、游乐等,其意义指向在于[2]21-22识”,“这种知识,实际上是一些关于自然的常空间距离的移动。观,《论语·为政》注曰:“广瞻也”,[2]51识/科学知识。”卡尔松还认为“科学提高、提升了涵盖着视觉空间的游移变化。因此,“观”亦可被视为[3]我们对自然世界的欣赏”。诚然,我们不能一味夸“游”的一种形态。《吕氏春秋·季春》注曰“观,游大认知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诗经》对自也”,即可为其佐证。游观于物,是先

5、民认识、感知自然物象的关注与识记,对于“唤起人们对大自然之美然有效途径,也是审美活动发生的必然形式。尽管在感,刺激人们对自然的审美意识”[4]起到了一定的推先秦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探索和认知还处于懵懂期,但进作用。据统计《诗经》记载植物种类135种[5],动物是在文学创作中已然显露出游观审美意识的端倪。种类112种[6]。提及23条河流的具体名称,如淇水、《诗经》是在中原农业文明土壤中孕育出的第一汉江、江、河、渭、溱、洧等;有名可依的山脉也有岐山、部诗歌总集,全方位地展现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梁山、终南山、首阳山等近10座。此外,《诗经》中除生产及生活状态,蕴含着丰富的游观文化信息,反映

6、出了日月,还提到了火、斗、金星等10种星名和雨雪风雷[收稿日期]2016-01-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XO14)[作者简介]孙玉茜(1975-),女,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99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www.xbskb.cn;http://skxb.xjtu.edu.cn等气候现象。这些自然物象是《诗经》时代先民们真之夕矣,羊牛下来”(《王风·君子于役》)描述的就是实的生活环境及生活内容的构成条件,对它们的识记极其普通的乡村生活晚景,静谧安然的环境渲染出生也反映着先民对自然的认知程度。正是借助于对自

7、然活本来的色彩。《郑风·野有蔓草》中青年男女田野物生态形貌、内在属性由表及里的发现,人们才能逐渐草露之间的邂逅结合不也是先民真实而又质朴的爱情摆脱对自然的无限恐惧和无尚的敬畏,从虚幻的神话写照吗?不仅诗中的环境与先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构想中进入真实的审美境界。关,《诗经》中的草木之名也多为农作物、经济作物及其次,在“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基础上,《诗经》药用植物,反映出农耕文化的特点。《大雅·生民》就对自然物象的外在形态也有了初步认识与描画。“灼提到了荏菽、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